信息化获欧盟外援 主要用于电子政务建设
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更新时间:2008-03-16

2006年1月13日,中国-欧盟信息社会项目(以下简称中欧信息社会项目)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启动,中国信息化获得欧盟1500万欧元的援助,中国对于此项援助的配套资金为700万欧元。项目从2005年7月1日启动,到2009年6月30日结束,历时4年。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3年11月1日,欧盟正式诞生。欧盟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对外援助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援助也是名目繁多,包括欧盟援助、国家援助、自治区援助和地方援助四级。其中,最重要的是欧盟援助,这部分援助大多被用于补贴与欧盟目标一致的企业项目。

    信息化只是NIP的子项目

    在本次启动仪式上,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曲维枝与欧盟信息社会与媒体委员Viviane Reding女士到会,并对此次合作项目寄予了厚望。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单位的代表、欧盟驻华代表团代表、欧盟部分成员国驻华使馆官员,以及本项目组的专家与管理人员、示范试点的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启动仪式。

    记者从本次启动仪式上了解到,中欧信息社会项目是中国同欧盟之间的政府合作项目,该项目源自2002年的中欧经贸混委会会议上,欧盟提出计划开展一个针对中国的总金额为2.5亿欧元的援助计划,并把这项计划称为国家指标项目计划NIP(National Indicative Programme)。

    据悉,此项援助计划共分为三大部分:经济和体制改革、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提高行政机关的执政能力,中欧信息化项目是属于经济与体制改革部分中的一个重要子项目。商务部是中欧信息社会项目的中国对外窗口单位,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欧盟驻华代表团是分别代表中国和欧盟的项目执行机构。

    主要用于电子政务建设

    对于本项资金的未来用途,曲维枝表示,此项援助资金将主要用于我国信息化法律法规的健全、提升电子政务服务、电子政务的培训、行政能力的建设中,并初步拟定了烟台、成都、邯郸、阳泉、包头作为本次项目的试点城市。其中,烟台将主要进行电子政务综合服务系统的建设,成都将主要进行公共卫生应急反应系统的建设,邯郸将主要进行社会保障智能卡系统的建设,阳泉将主要进行城乡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包头将主要进行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建设。

    对于此项援助,来自欧盟的Viviane Reding女士也表示,欧盟期望能够将此项援助用于为国内从事电子政务的人员提供培训,并举办电子政务和其他具体课题的研讨班和培训班(如医疗、社保、地理信息等),同时包括赴欧洲进行考察和学习,以及做定期的指标调查。

    期望缩小数字鸿沟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有力地推动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来自欧盟的1500万欧元的援助,对我国的信息化发展,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对此,曲维枝表示,经济上的援助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合作项目,中国能够更多的吸取国外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在电子政务的建设方面。这对于扩大我国的法律、法规框架,扩大中欧信息社会对话,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提高政府服务的公开度、透明度和使用度,在发达和落后地区引入欧盟的最佳实践经验、向社会平等推广信息应用、缩小中国的数字鸿沟有很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