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速,迈入数字政府新阶段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20-08-18

毫无疑问,在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之下,无论是快速建立高效指挥系统,创新数字政务服务新模式,乃至推动复工复产的有序进行,都对每一座城市中的管理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考”。

在此过程中,始于2016年的“互联网+政务”建设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这段时间以来,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都纷纷积极出台相关举措,大力推行“不见面”、“网上办”、“掌上办”等服务,引导企业和群众办事或寻求政务服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确保了疫情期间工作“不打烊”,服务“不断档”,切实提高了政府治理能力。
IDC在近期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解决方案市场份额,2019:服务至上,创新求变》报告中也指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历程经历了政务电子化阶段、网络政府阶段,目前已进入了数字政府阶段。

那么,在后疫情、新基建时代,进入数字政府阶段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此外,随着对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相关各方又要如何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效能升级呢?

数字政府新阶段

众所周知,中国的政务信息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三金工程”的基础上,2002年我国重新规划了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重点,初步确立了“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基本框架。

随后,《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云计算服务优先”模式,鼓励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向云计算服务模式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迁移,拉开了中国政务云建设的序幕,更为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底座”。

在此基础上,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又相继出台多个政策文件,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这对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起到了“加速”的作用。目前,全国31个省级政府均已建成了省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各地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加快“放管服”的改革和政府治理模式的进一步转型,以及各地政务云系统和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相继上线,“互联网+政务服务”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那就是数字政府阶段。


可以看到,进入“数字政府”阶段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将会呈现出三个新的特点:

一是,在政务数据方面,加大政务数据横向、纵向整合力度,推动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提升政务数据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打通政务数据“孤岛”,实现政务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做到让“数据多跑路,市民少跑腿”将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接下来建设中的关注重点。

二是,在政务应用方面,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驱动政府效能建设,不断推进政府运行流程再造,已成为数字政府建设中“不可或缺”环节,这也意味着未来政务垂直领域和应用产品层面的业务创新已是“大势所趋”。

三是,在政务服务方面,随着互联网化、移动化、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落地和普及,未来在“互联网+政务服务”解决方案中融入更多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解决方案的可用性、可拓展性,这在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会极大的推动“互联网+政务”更快的走进智慧政务新时代。

由此可见,在目前“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的背景下,未来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数据应用价值、加大政务应用和政务服务的能力,并加大力度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互联网+政务服务”在迈入数字政府新阶段,以及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举措,也是必须跨越的关键一步。

强势领跑的背后

值得一提的是,IDC报告也显示,在“互联网+ 政务服务”市场众多的参与者中,浪潮以28.2%的市场份额占比,稳居2019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解决方案市场第一位。


而此前,在IDC发布的《2018年数字政府解决方案市场MarketShare报告》中,浪潮同样以市场份额占比20.7%的绝对优势,位居2018中国电子政务平台市场第一位。

事实上,浪潮连续领跑“互联网+政务服务”解决方案市场并不令人意外,作为政务服务信息化领域的领军企业,浪潮自2002年起便开始参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审批信息化建设,无论是政务服务、政府数据运营乃至最佳实践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沉淀和积累。

用浪潮数字政府事业部总经理张峰的话说:“从2002年到2020年,我们在政务服务领域坚守耕耘18年,见证、参与了中国政务服务改革的发展之路,并为之付出很多。从这点来说,我们取得的市场地位是‘意料之中’。”

例如,在政务服务方面,作为中国政务云市场最早的布局者以及“政务云”概念的提出者,浪潮云一直以来坚定推动政务云的服务模式,肩负着整个政务云市场“拓荒”的角色,不仅让政务云变为了数字政府建设的“底座”,更在政务服务方面成绩斐然。

不仅如此,浪潮还参与制定了电子证照六项国家标准,并基于政府信息化的建设经验,形成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了国内业务最先进、功能最齐全、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的产品,在全国29个省、138个地市、800多个区县得到深入应用,助力各级政府开展放管服工作,为5.1亿人口,1100万个法人主体提供专业服务。

此外,在政府数据运营方面,作为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的常务理事长单位,浪潮云负责承建数字中国研究院“政府数据研究中心”,启动和开展了政务数据共享开放与社会化运营的理论研究和推广实践,在国内首先提出“政府数据开放五级技术成熟度模型”,清晰地划分出了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五个阶段:“信息公开”、“数据网站”、“数据门户”、“数据平台”、“数据生态”,为政府数据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目前,浪潮云已成功为全国100多个省市政府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共用;为宁夏、广西、重庆、广州、哈尔滨、佛山、济南、青岛等省市提供数据开放服务,梳理政府数据目录20000+个。

最后,在最佳实践方面,今年5月,《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调查评估报告(2020)》发布,从排名来看,排名前十的省级政府中,贵州、北京、四川、湖北4个省级政府浪潮均参与其平台建设。

其中,排名前十的重点城市中,浪潮服务的客户占比50%,其中深圳、广州分列第一、第二,其政务服务平台均由浪潮承建;从服务能力水平来看,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水平为高及非常高(得分80分以上)的省级政府有23个,浪潮服务客户占10个;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水平为高及非常高(得分80分以上)的重点城市有21个,浪潮服务客户占9个。

不难看出,浪潮通过自身强大的解决方案能力,并凭借对政府管理部门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不断创新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和最佳实践,更好的助力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以及大大提升了政府的数字化治理能力。

未来发展新趋势

可以预期,在后疫情、新基建时代的大背景下,未来“互联网+政府服务”也将进入新一轮的建设周期。对此,IDC也明确指出,未来市场的参与各方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第一,是支撑平台的多元化,即由单一的政务网站,向移动政务平台的兴起与转变,即“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 APP。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以政务服务 APP、小程序、公众号为代表的移动政务服务渠道不断扩展,为实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便民利企服务,完善政民互动,促进政务服务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也为社会资源力量的调动,第三方便民服务应用的拓展提供了渠道。

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今年的“一人一码”的快速普及,正是这种转变趋势的重要印证。而在此过程中,浪潮也为疫情数据查询核验服务搭建的国家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起到了坚实的支撑,在打通数据交换路径,实现各地区、各部门数据共享的同时;也对庞大体量的数据进行的共享与核验,真正为科技战“疫”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截至目前,浪潮已为8亿人提供了突破250亿次的数据调用服务。

第二,是政务服务一体化,2018 年国家发布了《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主体功能已经在 2018 年基本建设完成,2019年,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可以说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框架初步形成,而未来继续深化该平台成为了新的建设重点。

针对政府服务一体化,浪潮也创新的提出了数字政府建设的“6个1”,所谓数字政府建设的“6个1”,即“一朵云(云计算)、一个数(大数据)、一个网(一网通办)、一个口(城市服务门户)、一个运营商(智慧城市运营商)、一个生态(智能产业生态)”,通过布局“云+数”一体化架构,提升平台能力、数据能力和服务能力,最终为政府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提供支撑。

第三,是技术赋能的先进性,进入数字政府阶段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会更加注重数据的开放、共享以及安全,也会更加注重服务的一站式、线上线下融合以及时效性等特点,对技术提供商来说,需要更加全面的技术服务支撑以及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赋能。

总的来说,IDC的这份报告整体反映了“互联网+政务服务”进入数字政府阶段之后,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艰巨挑战;同样,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市场格局中,浪潮也以独特的优势处于全面领跑的地位。

正如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张峰认为:“社会不断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政府内侧、外侧都是在变化中,政府改革优化不会停止。优中更优,好中更好。如果以人类的年龄阶段类比的话,我觉得政务服务现在18岁,刚成人,很多事开始准备走入正轨,未来的路还很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相信浪潮在未来的“互联网+政务”建设中,一定可以贡献出更大的价值,最终也会把进入新阶段的“互联网+政府服务”建设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申耀的科技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