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网格化管理精准服务每一户农家
来源:河北日报 更新时间:2020-08-24

本报讯 近年来,邯郸市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实践“1+2+3”乡村治理新机制(“1”,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2”就是二化,即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3”就是三个融合,即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努力使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该市坚持将党管农村工作要求贯穿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过程。注重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农村社会治理优势,为农村党组织扩权赋能。复兴区创新推行“三下沉”工作机制,组织建设下沉、工作重心下沉、权力监督下沉,力促全区党员干部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培树了全省“千名好支书”李蟠等先进典型。

将党建与网格有机结合,有效延伸党组织的管理服务触角。在肥乡区,1143个网格党小组将10346名乡村党员纳入网格管理。在峰峰矿区集贤村,党建引领与全要素网格化建设制度相结合,实现了“党员联四邻、四邻带一片、一片促全村”。网格长、网格员“居住在网格、奉献在网格、服务在网格”。该村被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邯郸市文明示范村”等诸多荣誉。

推行“党建+基层治理”模式,全面开展农村高质量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党建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峰峰矿区的“党建+邻里互助”创新治理模式,为乡村治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党建+优势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了每年集体增收10万元至20万元,解决了500余人的家门口就业;“党建+文明乡风”助力形成崇德向善、邻里相望、礼尚往来、和谐互助的氛围;“党建+环境治理”共建美丽家园,带动群众积极投身到环境卫生大整治中。邱县通过开展“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实行行政审批“瘦身”,行政审批时限压缩76%,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网格化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该市在乡村治理中推进网格化管理,以村、组、网格为区域范围,促进干部职能转变,致力于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让群众“有苦能诉、有事能办、有难能帮”。

网格化管理全覆盖。通过合理划分管理服务责任网格,构建层级分明、规模合理、覆盖全面的管理服务网络。

网格化管理全方位。肥乡区积极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科学构建乡镇、村、片区、“两委”干部“四级网格”。全区配备各级网格长1584人、网格员4000余人,每个网格50户左右。同时,全区还设置了街巷长、楼道长、单元长6000余人,确保全覆盖、无死角。

网格化管理精准化,让每一片土地有人精准听事,每一户人家有人贴心服务。峰峰矿区大力推进“多员合一、一员多能”,培养“全科医生”式的“全能网格员”,有效推动了基层“微治理”。邱县依托智网中心平台,实现“一网通”便民服务到村。同时,专职网格员转变为“一员多责”,负责环卫、执法、秩序管理、社会治理、食品安全等事项,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网格化要素多样化。让年轻有为、干事创业的人员积极参与网格服务管理活动。曲周县把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人员、复退军人等人员吸收进网格长和调解员队伍,最大限度激发网格工作活力。

“三治”融合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该市坚持把自治、德治、法治“三治”思维和方法融合起来,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坚持自治为基,为治理增添活力。从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入手,提升村民自治。峰峰矿区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制定(修订)为切入点,严抓制定(修订)、审核、宣传、公布各个环节。各村制定了符合本地风土人情、简单易懂的“四字成语”式、“五字顺口溜”式、“七字顺口溜”等形式多样、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行文明守礼之风,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意识。

坚持德治为本,扬乡村治理正气。通过深入人心的村规民约、村民道德公约等自律规范,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义守信、勤俭持家。肥乡区9个乡镇9.88万户家庭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14.5万份,树立“零彩礼”典型1000多例;评选孝亲敬老、最美孝星、最美婆媳、最美村民等典型,组织百余个“孝亲敬老”先进典型免费体检,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邱县利用农家书屋、漫画墙等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坚持法治为纲,加强治理法治保障。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学法、知法、守法。峰峰矿区完善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让监督与规范并行,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全面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已基本建成。深化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建成联网共享综治平台市级3个、县级40个、乡镇511个,有效提升了社会治安管控的科技含量和效率。(记者乔宾娟 通讯员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