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不断释放法治政府建设新红利
来源:法治日报 更新时间:2020-09-01

科技助力服务加速度 改革强调权为民所用北京海淀不断释放法治政府建设新红利

开栏语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把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各项工作实现全面突破、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典型性的先进地区和项目。

近日,中央依法治国办正式公布第一批40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和24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名单,旨在发挥先进标杆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为充分展现各地在新时代征程中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的生动实践,从即日起,法治日报开设“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巡礼”专栏,敬请关注。 

图为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静为汤先生颁发艺术品经营单位备案证明。

□ 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巡礼

奋进中关村,激荡四十年。北京市海淀区作为中关村发源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始终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现如今,在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科技已成为海淀的核心助推器,大数据、区块链、AI等技术在政府决策、政务服务等应用中日趋成熟。与此同时,在法治化改革、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海淀区紧紧围绕群众所需不断发力,实现权为民所用。

一系列的努力,换来的是国务院对海淀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的多次点赞,在北京市2019年度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案例评审活动中海淀得分名列前茅。近日,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名单正式公布,海淀区名列其中。

“法治政府建设的红利正不断释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在海淀区副区长沙海江看来,法治的要义不仅在于治权,还要促进政府履职有为,同时,要始终围绕群众需求,切实提升现实的法治获得感。

智慧加持助力决策与服务提档升级

为民办实事,作为各级政府每年的重点工作,大多会在年初予以公示,海淀也不例外。不同的是,这份为民办实事清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民意动态变化,并且每一项实事决策过程中都有群众参与。

登录海淀区政府网站,点开“为民办实事互动平台”栏目,“我要提实事”板块映入眼帘,这已是海淀区对“为民办实事”事项进行决策的核心民意来源。通过各方征集来的线索,会再邀请市民、专家对此进行网络投票吸纳意见,最终通过政府的重大决策程序予以确定。

今年,海淀区通过征求民意,优先确定了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升生活便利性、方便群众出行、营造宜居环境、丰富文体生活、提高保障水平等7个方面32件实事。《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其中“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至少10个艾灸工作室”“为新增2000户80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免费配发浴凳”等实事都相当接地气。

重大决策内容公示后,落实得好不好就成为关键。为此,海淀区“为民办实事互动平台”上,设置有区和街镇两级实事栏目,实时公布每一项落实进展情况,居民可以在下面跟帖评论、督促。同时,海淀区将为民办实事项目列入区政府年度重点督查事项,跟踪督办,确保落实,实事完成情况还将纳入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

现如今,海淀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均严格遵守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规定。重大决策事项的依据和结果也均向社会公开,为公众查询提供便利条件,对社会关注的热点进行说明、宣讲。

事实上,通过信息平台征求民意助力政府科学进行决策仅是海淀区借助科技力量助力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放管服”改革中,科技的身影无处不在,关注效能,注重服务。

疫情防控期间,海淀在实现1621个政务服务事项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材料或身份核验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行政审批环节,开展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正式启动了区块链技术2.0应用。此外,AI等新技术不断进入海淀区政务服务领域。过去需要申请人提交的纸质材料,现在则可在链上从各政府部门直接拉取数据,并形成电子证据留存,办理过程中,姓名、住址、身份证号、营业执照编号等信息实现“智能回填”,不再需要人工填写。办理这些事项,相比过去,平均减少提交材料50%以上,从跑动5到6次减少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

不用跑。今年上半年,海淀区政务服务总办件量达180余万件,其中网办量110余万件,占比超过60%。

法治化改革瞄准群众反映突出问题

科技助力的同时,海淀区法治化改革也在不断发力。“去年,我们收到多个举报称部分企业在对外宣传时使用了‘最佳’的字样,而通过走访企业了解到,他们确属无心之失,对法律的认知也不到位。”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使用类似“最佳”这样的禁止用语,起罚点为20万元,实践中企业和执法人员都反映处罚过重,大量职业索赔人利用这类行为要挟企业,索赔牟利。

事实上,根据《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均要求鼓励创新,对新业态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我国行政处罚法也明确,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从执法实际分析,轻微违法行为的主体多为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该负责人说,上述行为如果客观上没有造成危害后果或者社会危害性很小,一旦作出行政处罚,对企业的发展壮大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换一种方式,对符合条件的违法企业运用行政提示、行政告诫和行政建议等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的非强制性手段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则可以起到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效果。

基于此,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于今年4月出台了《包容审慎执法的指导意见》,配套起草了《包容审慎执法处罚清单》,内容涵盖广告宣传、登记注册、电子商务等领域,共计87项,根据违法行为的轻重进行了处罚等级细分。

“近年来,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通过出台规范性文件予以优化的例子举不胜举,新政出台背后的审核工作同样少不了法治化保障。”海淀区司法局局长周玉鑫称,通过修订《海淀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工作规定》,全流程规范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发、指导、监督工作。2019年,海淀区司法局依法审核需以区政府名义对外颁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18件,各类文件合法性审查185件次,提出法律建议325条;行政规范性文件报备率、报备及时率、规范率均达100%。

强化权力监督司法建议办复率达100%

奉法者强则国强,法治政府建设作为依法治国的主战场,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至关重要。记者注意到,海淀区区级领导班子中现有5人具备法律专业知识背景,2017年以来提拔的处级领导干部中,有29人具有法学专业学历。在海淀区年度绩效考核中,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分值权重超过10%。

在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方面,海淀区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监察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加强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2019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六个国家宪法日。当天上午,法院审理了原告徐某诉相关政府机关信息公开答复和行政复议一案,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曾劲作为区政府负责人出庭应诉。庭审中,了解到本案原告申请信息公开实际是为了解决其劳动纠纷问题。经当庭询问,海淀区政府表示愿意为原告提供案外帮助,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协调解决原告遇到的困难,原告当庭自愿撤诉,该案行政争议得到实质性化解。

这只是一个缩影,2019年海淀区共有14个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出庭应诉42人次,认真办理行政应诉案件自觉接受司法监督,各级政府对司法建议和检察建议的办复率均达100%。

与此同时,海淀区人大早在2015年就将“加快推进依法治区、建设法治政府”作为年度一号议案,并相继出台关于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规程,倒逼政府依法行政。

“海淀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核心区,法治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曾劲说,海淀将紧扣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自身特色,打造法治政府建设的“海淀样本”,不断释放法治政府建设的新红利。

记者手记

这是记者第二次对海淀区法治政府建设进行深入采访。记者深感成绩取得的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海淀区近年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诚信政府的不懈努力。

在“放管服”改革进程中,海淀区在依法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边界的同时,与企业建立起原始创新过程中的新型伙伴关系,这是对服务型政府的精确把握。

采访期间,记者还发现,海淀区的政府法律顾问单位在逐年递增,区属的60余家政府部门和29个街镇聘请法律顾问的比例达到100%,他们在参与政府重大决策中作用日益凸显。

海淀区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科技海淀的金名片上加盖了一枚法治印章。(记者 徐伟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