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彰显北京力量
来源:中国科学报 更新时间:2020-09-04

2020年北京“云上”科技周
科技创新彰显北京力量

 

打开北京科技周“云上展厅”,开启线上科技之旅。

北京科技周是了解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窗口。

北京创新发展产出丰硕成果,图为“云上展厅”里的开源整车验证平台。

智慧城市场景描绘未来便捷生活。

科技战“疫”凸显北京力量。

北京积极助力贫困地区走科技扶贫、产业脱贫之路。

 

8月23日~29日,2020年北京科技周突出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融合性,首次采用“云上”形式,吸引更多公众了解科技成果,感受科学魅力。

本届科技周变化的是公众参与科技周的形式,不变的是科技周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成果展项,200余个展项在“云上展厅”里有序展现,缩短了科技与公众的距离,也使公众对科技创新魅力的体验变得更加便捷。

打开2020年北京科技周官方网站,进入“云上展厅”,跟随可爱的卡通人物“小科”和“BOBO”一起乘坐“科创号云上列车”,一场美妙的线上科技之旅就此开启。

在七天的展期里,2020年北京云上科技周直接参观人数达40万人次。中央和地方等主要媒体都在重要时段和重要版面进行了持续报道,新媒体和网络媒体同步开展了线上互动。据不完全统计,涉及2020年北京科技周的报道达3000余篇,新媒体报道总点击量超过1000万人次。

了解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窗口

北京科技周已成为公众了解、体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窗口。六年来,在科技部等中央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全市各创新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支撑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布局和能力显著提升。国家实验室有序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地位凸显,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形成优势;科技战“疫”跑出“北京速度”。

改革攻坚创新发展显著提升。中关村先行先试一批改革政策向全国推广,成果转化条例、“科创30条”等奠定制度新优势。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全国居首,涌现出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

科技创新对北京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显著提升。“高精尖”经济结构加速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动能强劲,新经济增加值对GDP贡献超过三分之一。

北京对津冀及全国辐射带动效应显著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速,资源共享和技术输出辐射有力带动全国创新发展。可以说,北京已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两条参观专线展示200余个展项

2020年北京云上科技周以“科创号云上列车”为参观牵引,设置“科技主题专线”和“三城一区专线”两条参观专线,在各个“站点”展示200余个展项,凸显“砥柱作用”和“北京贡献”。

“科技主题专线”涵盖“科技战‘疫’、创新发展、美好生活、脱贫攻坚”四个展区,展示了疫情防控科技成果、高精尖产业领域成果、民生科技成果以及科技扶贫成果等内容。

“三城一区专线”集中展现了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近年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全力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立起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三城一区”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占比超过30%,主平台地位不断彰显。本届科技周首次在“三城一区”设立分会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展示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领域自主创新成果;突破怀柔科学城,展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效;搞活未来科学城,展示东西区联动,推进“能源谷”“生命谷”建设成果;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展示高端制造、智能驾驶等高精尖领域发展成果。同时,通过北京云上科技周与分会场互动,彰显“三城一区”主平台作用。

科技周期间,还举办了“大咖讲科学”、三城一区分会场“大V云直播,探访实验室”、“大型科学实验互动体验”、“科学沙龙访谈”等丰富多彩的直播活动。这些精彩内容均可在北京科技周官方网站点击观看。

科技战“疫”凸显北京力量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责无旁贷,在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指导下,组建北京疫情科技防控联席会和工作专班,成立科研攻关专家组,挂图作战,部署9批32项应急攻关科研,组织动员全市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在加快诊断试剂、中和抗体药物和疫苗研发的同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加速应用,贡献了“北京力量”。

在本届科技周“云上展厅”里,“科技战‘疫’”展区分为“实验室场景、科技防疫场景、医院场景、防护场景、诊疗场景”等五个场景,全方位展现北京在科技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重点成效。

进入“实验室场景”,可以看到与抗击新冠病毒研发有关的科研攻关平台和成果。北京布局核酸检测、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等三条技术路线进行研发,截至目前,北京共有7个产品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推动4个北京团队研制抗体药物,共有4个中和抗体药物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实验室场景”中的智能干雾消杀机器人可通过热成像测温原理实时检测群体体温,人工远程监控,测温精准度±0.3℃,能超干雾化多种消毒液,并通过高速气流将雾化后的雾滴弥散到消毒区域,实现消毒。

“科技防疫场景”用漫画的形式还原了疫情发生以来,每个人切身经历的防疫场景,展现其中的科技成果应用。如疫情防控智能体温计,融合体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析系统,测温精度达0.05℃,可以连续测温14天以上,对疑似新冠人群实现提前预警、精准筛查,已在武汉、绥芬河、吉林、北京新发地等多地投入使用。

在“医院场景”展示的新冠肺炎CT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具备快速筛查、病情分级评估及智能随访的功能,产品敏感性在95%以上,特异性为90%,已获医疗器械二类注册证,在全国100多家医院试用,累计处理病例超过3万例。“机器人”体温自动快速筛查系统,针对疫情期间测温不稳定、存在感染风险等问题,测温精度与水银体温计接近。在医院进行实际应用,单套每天测温量达6200多人次。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实现了防护服可重复使用,可重复洗消,使用次数10次以内,强度高,耐撕裂,抗渗透,防水,供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转运、筛查、隔离等工作中进行阻隔和防护。北京市新冠肺炎线上医生咨询平台,仅用6天时间完成搭建工作,2月1日正式开通,2月19日接入“健康湖北”咨询平台。截至目前,访问量已超过5800万人次,向海外同胞提供免费咨询服务40万人次,1700余名医生为市民在线解答咨询问题15752条。

在“防护”“诊疗”等场景,还可看到红外高精度测温仪、一次性使用采样器等成果。

创新发展跑出北京“加速度”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北京正在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了多项丰硕成果,跑出了北京“加速度”。“创新发展”展区展示了北京在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包括“三个面向”重大科技成果、新型研发机构重大进展成效以及高精尖产业领域成果,通过大兴机场、类脑芯片及类脑算法、自清洁纳米薄膜等展项,公众可以在“指尖”感受科技创新魅力。

创新发展展区分为“新能源场景、新技术场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重大基础设施”等,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科技创新成果。

在“新能源场景”中,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演示系统利用光伏及风力发电为居民提供生活用电,过剩电力通过电解水以氢气的形式储存,晚上利用燃料电池进行热电联供,将风光能和燃料电池结合,实现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

在“新技术场景”里,自适应协作机械臂主要用于高精度装配、打磨、焊接等复杂任务,解决人机安全协作、精准力控以及不确定环境中的适应性等问题,具有强自适应能力、高精度力控精度等特点。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部分,苍穹地理信息平台(KQGIS)V8.0 融合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主流IT技术,是一款全国产化、高性能、智能化的GIS产品。

在“智能装备”部分,蜂鸟—微型无人机激光雷达集成R-Fans多线激光扫描仪、惯导测量系统(GNSS/IMU)、计算机控制单元等,具有集成度高、重量轻、数据精度高、操作维护简单、快速拆装、方便携带等特点,适用多种无人机搭载平台,经济实用。

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部分,展示了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搭载整车设计、试验试制及体验、示范等功能的开源验证平台,吸引大量创新技术在平台上聚集,实现前瞻技术和产品的搭载验证,为创新技术定位最佳产业化路径。

在“新材料”部分,单分子开关项目在单分子开关器件、1~3纳米单分子场效应晶体管和精准分子诊断技术等方面均突破了许多瓶颈技术,研发了全可逆的单分子开关器件,实现了精准的单分子基因测序和分子诊断。

在“人工智能”部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技术为辅助,在供应链的生产、流通、消费等重要环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颠覆式创新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建设面向供应链生态体系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打造智能生产、智能流通、智能消费等领域的供应链创新应用。

在“重大基础设施”部分,展示了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展项。依托这些大科学装置,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为构建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提供坚实支撑。

诠释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改变着我们的衣食住行,让越来越多的“黑科技”“高精尖”成果转化落地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智能。

在科技周“云上展厅”的美好生活展区,介绍了衣食住行用方面民生科技应用成果,通过适老小屋、物流机器人、厨余垃圾收集堆肥桶、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等展项,以及精彩科普图书和视频、文创产品,诠释了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美好生活展区分为“养老场景”“智慧城市场景”“健康科普、绿色生态、文创产品、医学健康”等部分,展示了科普惠民、支撑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让观众感受科技创新对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成效。

餐厨垃圾成套处理设备对垃圾适应性强,适合目前垃圾分类情况差的厨余垃圾;工艺流程短,故障率低,保障系统连续稳定运行;热水解预处理后,厌氧产气量增加,残渣含水率低,增强资源化、减量化效果。

智能运行控制平台是自主研发,以分布式控制系统为基础,融合先进控制与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发电过程的智能运行控制、智能监测诊断和智能安全管控。

道路交通状态可视化可实现车辆地图数据预处理、实时交通状态分析、道路交通状态预测。实现道路通行状态研判、信号交叉口自适应配时优化、绿波协同控制。

科技创新“扶技扶志扶智”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北京自觉肩负起扶贫协作的重大政治责任,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脱贫优势,助力贫困地区走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的发展道路。

脱贫攻坚展区分为“农业场景、产业扶贫、新型农业”等部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示科技创新“扶技扶志扶智”,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作用;展示京津冀“一核两翼”同频共振成果,展示对口帮扶和区域合作、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协作、京郊科技扶贫成效。在这里,公众可以了解包括可移动膜结构日光温室、巡检机器人等新型农业和智能装备的发展情况。

天敌昆虫与传粉昆虫展示项目利用天敌和传粉昆虫提高农业生产安全与质量,展示天敌昆虫对害虫发生、成灾的制约作用,可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物种多样性,提高公众对于农业生产辅助技术发展的认知与关注。

科技帮扶管理平台以北京低收入村为对象,从土地资源、人员、生产等多个维度,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形成村画像并可视化呈现,实现涉农资源数字化管理并形成生产决策依据。

农业电商模式项目致力于构建“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将农产品加工改为拉动型生产及精益型发展;依据电商大数据分析,打造“两河沙田红薯”“流沙番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品牌兴农,特色兴农。

农业智能问答机器人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响应式架构框架等技术,实现农业知识人机交互,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学习交流,满足复杂任务型对话场景应用需求。(记者 郑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