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新经济高峰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20-09-25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黄奇帆

华为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 徐直军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 马春雷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 乔永清
支撑数字经济发展 促进数字社会治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黄奇帆

新基建是支撑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治理的各种基础设施,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未来。构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数字社会,必须要有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

新基建是数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匹配的产物,是支撑数字经济循环的基础。要想释放数字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就必须要大胆变革生产关系。新基建为全面重塑生产关系、释放数字生产力奠定了基础。

要充分认识投资新基建与投资传统基建的差异,创新新基建投资模式。投资新基建会带动未来几年中国高水平的投资,体现在投资模式的创新、投资综合效益的增加、投资效率的提升等多个方面。新基建投资将颠覆传统产业、使之走向数字化,产生不可估量的投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

新基建将助推数字经济产业化,形成万亿级数字化平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五位一体”,将形成数字化平台的有机体系,对经济社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新基建将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形成具有颠覆意义的产业互联网。构建产业互联网是产业价值链重塑过程,利用数字技术把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全部数字化网络化,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传统产业要进行大胆的变革,对组织架构、组织能力进行升级迭代,提高内部协同效率,更好更快地为数字化转型服务。

用基于新基建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推进中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革命。加快布局一批以大科学装置和大试验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同时辅以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深化,将有助于打造基础研究、区域创新、开放创新和前沿创新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动能。

发展新基建要遵循市场规律,避免一哄而上,重在应用,重在规则。新基建投资能否物尽其用,取决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水平。要注重开放共享、深耕产业链供应链具体场景,注重各类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的互认互联互通,注重数据的产权保护和安全有序流转。

(摘自9月23日在新基建新经济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释放增长潜力 推动经济转型

华为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  徐直军

相比传统基建,新基建就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30多年来,华为通过提供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全球30多亿人。我们提供的5G、云、人工智能等技术和服务,与新基建计划高度契合,可以说,华为一直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新基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是推动数字经济的重要动力。近期看,新基建可为稳经济、稳增长助力;长远看,新基建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将会激发更多新需求、创造更多新业态,释放增长潜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这里,我就新基建涉及的4个方面谈一些个人观点。

一是必须认真评估数据中心建设条件,不能一哄而上。建设数据中心要强化共享属性,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用电成本和用户距离、需求等因素,有效发挥其规模效益、集约效益。二是需要智慧城市运营商提供持续服务。智慧城市离不开技术更新、运行维护、实时管理,需要智慧城市运营商负责投资、建设、运营,持续提供服务。三是重视应用软件开发和使用。智慧城市要靠应用软件实现各种功能,只有尊重软件价值,明确软件的商业模式,才能促进智慧城市的长期发展。四是用人工智能提升生产效率。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让生活更方便,还能进入生产流程,帮助各行业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抓住新基建的历史机遇,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价值,构建全场景智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自9月23日在新基建新经济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加强规划布局 优化政策环境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  马春雷

新基建、新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及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一直关注和推动新基建领域的发展,尤其是今年以来,上海市把新基建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能和战略支撑。

今年,我们出台《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聚焦具有上海特色的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建设,推出了8个方面35条任务举措,旨在通过政府推动,加强新基建领域规范标准、资金引导等方面规划,着力解决新基建“建不了”“建不好”“建不快”“建不强”的短板与问题。我们希望通过3年的努力,把上海打造成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率先形成全球综合性大科学设施群雏形,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规模城市公共数字底座,率先构建一流的城市智能化终端设施网络。

新基建一头连接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一头牵引着不断升级的应用和消费市场,将为我国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当前,各类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为新基建带来了新机遇。未来,上海将持续推进新基建领域建设,在创新支持方式、加强指标保障、推动资源开放、优化布局管理、规范标准设施、培育市场需求、加强应用场景等方面,做好“店小二”,助力加快新基建、发展新经济,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摘自9月23日在新基建新经济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发挥全媒体优势 讲好新基建故事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  乔永清

新基建是今年的高频词。在疫情影响下,传统产业受到一定冲击,新基建却强势提速,不仅在短期内创造出巨大的投资需求,还能在长期内形成强大的乘数效应,带动其他行业以及我国经济整体的转型升级。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密切关注我国新基建发展进程,展示新基建的扎实做法和创新实践,以综合覆盖受众超9亿人次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为推动新基建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夯实技术根基。新基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要想持续释放红利,就要有扎实的“地基”为支撑。要不断提升核心技术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前瞻性、引导性技术的攻关,加速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新基建为抓手,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推动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

二是坚持包容发展,增强互联互通。新基建覆盖了5G、工业互联网等诸多相互渗透的领域,与传统基建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只有看到这种“连接”本质,才能更好理解新基建在撬动新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中的强大动能。发力新基建,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统筹好新基建与传统基建、新基建与新产业、新基建各领域之间的关系,在包容发展中释放更大潜能。

三是坚持审慎发展,保持积极理性。新基建面向新领域、依靠新技术、引领新风口,既是当务之需,更是长远大计。要深刻认识到新基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严格遵循市场规律、产业规律,把握好建设节奏和力度。要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施策、量力而行,避免出现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产能闲置等问题。要不断筑牢安全底座,携手行业共建安全生态,使新基建真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基石。

(摘自9月23日在新基建新经济高峰论坛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