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传 “十一五”我国报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来源:中国传媒科技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报业信息化展望 

    ——在中国新闻技联四届一次理事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企业资源计划(ERP):报业信息化的选项

    “十一五”报业信息化的走向如何,为报业许多技术人员所关注。我是赶着鸭子上轿,就《“十一五”报业信息化的展望》谈点个人的看法,与同志们一起探讨,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报业信息化的周边环境

    报业信息化离不开周边环境的支撑和制约,这个环境包括:国家大环境、报业中环境、报社小环境三个层次。

    1、国家大环境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这“24个字”,是“十一五”规划建议主要精神的集中概括,也体现了当前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对报业信息化的导引和要求。

    立足科学发展:遵循科学发展观,“十一五”报业信息化将更加理性、更加务实、更加规范、也更加成熟;在继续确保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并着力提升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将成为决策的重要指标,“高消费”和“花架子”将得到有效的抑制;在保持东部地区报社和大报较快发展的同时,将更加关注西部不发达地区报社和中小报社的信息化进程。

    着力自主创新:《建议》提出,“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对“十一五”报业信息化有重要指导意义。原始创新的典范——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汉字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就是在新闻传媒这块沃土上培育出来的,这种创新精神我们应继续发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我国还比较薄弱,有待逐步加强,报业同样也不应例外;“集成创新”是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符合报业的实际和需要,并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十一五”期间应大力加强。

    完善体制机制:实践表明,传媒技术不仅是报业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报业改革的催化剂,报业的信息化必须与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相适应。“十一五”期间,报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将不断深化,必然会对报业信息化提出新的需求,有的甚至需要借力于传媒技术;报业的信息化,尤其是业务模式、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再造,反过来将促进报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促进社会和谐:报业信息化要为报纸更好地发挥五个作用服务:即政治建设中的舆论导向作用,经济建设中的信息服务作用,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播作用,社会建设中的共用平台作用,党的建设中的舆论监督作用。“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部将启动农信工程等“六大信息工程”,报业是信息资源最具优势的行业之一,报业信息化在共用平台和信息服务、特别是服务三农方面,应有所作为并将有突破性的发展。报业信息化应更加有力地引领并推动报业的改革和发展,使报业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放异彩。

    2、报业中环境

    “十一五”期间,报业的总体环境可以用三句话加以概括:仍有增长空间;遭遇艰难局面;重塑生态版图。

    仍有增长空间:展望“十一五”,我国报业仍然有新的增长空间。报纸出版体制改革所引发的竞争活力、转变增长方式所形成的新增长空间以及传媒科技的应用所产生的推动力,将成为推动“十一五”我国报业发展的三支主要驱动力量。

    遭遇严峻局面:必须清醒看到,持续10年保持高增长率的中国报业,2005年上半年出现营业额、广告收入增长率大幅降低,近5年来首次低于GDP平均增长速度,一些城市的报业甚至出现负增长。据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抽样统计后公布的数据称,国内报业集团今年上半年广告实际收入平均跌幅超过15%。广告收入下滑的直接原因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深层次原因则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开始显现。网络媒体、移动电视、楼宇电视、城市广播等新媒体方阵迅猛崛起,蚕食了部分广告份额,以三大门户网站为例,今年广告收入与去年同期比,增长率高达30%左右。业内人士说,这是中国报业二十年来从未遇到过的严峻局面,有人甚至说2005年是“报业的拐点”,不管这种说法是否言过其辞,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2005年给平面媒体敲了警钟。

    重塑生态版图:新形势下,报业的集约化水平必将大幅提高,不同类型报纸将呈现各自的发展态势,报业的生态版图将进行重塑。党报将确立高端主流大报的领导地位,将形成若干家以党报集团为扩张基础的大型骨干报业集团;一部分行业(或专业)报通过整合行业(或专业)资源将转变为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内容增值服务的专业性媒体,并逐步形成一批品牌行业报为发展基础的专业性媒体集团;在强势集团形成的同时,一般地市级党报将面临转型的挑战,一部分基础薄弱、又无特色的报纸将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局;部分报社、特别是报业集团将实施“数字报业”战略,加快向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型。

    3、报社小环境

    我国的报纸既有同质化的一面,又有差异性的一面。各报的信息化,必须充分考虑报社所处的小环境,从自己的社情出发。

    同质化:不仅在新闻内容方面有许多是雷同的,而且在运作方式、商业模式等方面也非常相似。这种同质化加剧了报业的竞争态势和微利化趋势。因此,报业的信息化应促进报业差异化程度的提高。

    差异性:各报的类型、所处的环境、发展状况、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以及面临的问题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报业的信息化不应追求统一的进度和模式,要充分体现自己的社情和特色。

    二、报业信息化的未来走向 

    1、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将继续向纵深推进

    在不同时期、为不同用途、由不同厂商、用不同技术架构建设的信息应用系统,由于采用的技术和接口标准不同,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给系统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造成了严重障碍,成为制约报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瓶颈。“十五”期间,一些报社开始对本社的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既保护了原有投资,又扩展了新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报业的系统和资源整合进展还不太平衡,任务远未完成,因此,“十一五”期间需继续向纵深推进。

    “整合”要从各报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详实的需求。由于各报的着眼点和目标不同,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技术不同,最后的实际效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总结一些报社在系统和资源整合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有几种比较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

    (1)工作效率型:着眼于消除信息孤岛、提高工作效率,应用企业信息门户(EIP)策略和技术,以业务管理为中心,建设全社统一的综合信息管理和用户交互工作平台,实现了统一用户管理和认证,创建了信息共享、协同办公、人性化、高效率的办公条件。

    (2)经济效益型:着眼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理念和技术,建立以财务为核心,涵盖人、财、物、产、供、销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加强了财务监控和透明管理,提高了经营效益,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科学决策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报纸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3)资源共享型:着眼于整合新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应用基于XML的置标语言和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建立集新闻信息采、编、发、管为一体的、包括文本、图片、图表、音频、视频数据的多媒体信息平台,实现全社所有编辑、记者对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动编辑。

    (4)信息服务型:着眼于整合报社内外各种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应用呼叫中心和数据仓库等技术,整合了纸媒体信息和流媒体信息、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报社资源和社会资源,打造依托数据仓库、拥有多种发布渠道的数字媒体服务平台,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产业链,满足了普通百姓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2、多媒体、多渠道的新闻信息采编发平台将日益广泛应用

    (1)新闻信息采编发平台由单一模式向跨媒体发展是新闻业务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今,手机短信、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网络电台、移动电视不断涌现;明年,3G手机上市,直播卫星上天,IP电视上阵,数字电视推广。数字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呼唤着信息内容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就为报业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途径。

    信息内容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但今后将当作基础工作来抓,信息内容产业必将成为我国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这对拥有丰富信息资源的报业来说是个难得的新机遇。

    实践同样表明,普通百姓对信息有着巨大的需求,例如大众日报的“大众万事通”每天咨询电话超过60万个,我国信息咨询和信息增值服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报纸广告业务已进入平台期,并开始呈现下滑的趋势,报业光靠广告收入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将面临考验,势必要寻找新的出路。

    凡此种种预示着:跨媒体、多元化经营是报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多媒体、多渠道新闻信息采编发平台则是实现跨媒体、多元化经营必需的技术支撑平台。 

    (2)新闻信息采编发平台由单一模式向跨媒体发展也是顺应网络时代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变化的潮流。

    随着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新闻信息传播模式正每日每时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引发了一系列“单一”向“多元”方向的嬗变:单一形式的新闻信息向多媒体新闻信息发展;单一的新闻信息来源向多种新闻信息来源发展;单一的发布渠道向多元的发布渠道发展;单线的工作模式向多方协同工作模式发展;一次生成、一次发布向一次生成、多次发布发展;信息内容一次利用向多次包装、挖掘和增值服务发展。

    因此,单媒体(图文)、单渠道(印刷)的采编发系统已经不适应未来新闻信息的发展,建设基于内容管理的多媒体、多渠道的新闻信息采编发平台已势在必行,在报业的应用将日益广泛。

    3、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报纸生产和经营管理系统将成为新的热点

    (1)建立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报纸生产和经营管理系统是报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必由之路。

    在一定意义上说,报社就是个企业,它的产品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报纸。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是要为报纸生产开创一条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路子。

    报业信息化取得很大成绩,使我们向这个目标大大靠近了一步,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报纸的经营成本、竞争成本持续加大 ,广告收入、经营收入开始下滑,经营压力增大,形势十分严峻。

    当前,尽管许多报社已经建立起广告、发行、财务、经营、人事等多个经营和管理系统,但它还不是一个统一、可控、实时、透明的系统。建立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报纸生产和经营管理系统,充分调动和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降低报纸制作成本,最大限度的提高报纸经营的经济效益和总体水平,将越来越成为报业有识之士的共识。

    (2)新的报纸生产和经营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

    新的生产和管理系统需要解决以下主要问题:加强成本核算,实现经营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加强实时监控,实现财务从报账型向预算型转变;加强透明运作,实现管理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加强数据挖掘,实现数据从报表型向决策型转变;加强系统融合,实现系统从松散型向可控型转变。

    为此,需要建立一个以财务为中心、涵盖采编、广告、发行、印务、物资、人事、考绩、技术、经营、客户、决策等各个环节,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更加优化、透明、一体化,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全程、实时、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的报纸生产和经营管理系统。

    4、平面媒体的网络信息增值服务将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1) 平面媒体办网站面临的尴尬和机遇

    平面媒体“触网”已有近十年的历史,有成绩,也有差距;有期待,也有困惑。不“触网”怕跟不上“潮流”,“触”了网又赶不上“潮头”,想赶“潮头”又担心“呛水”葬身“潮底”,这是许多平面媒体办的网站的尴尬处境。网络的快速发展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期。互联网和移动网的“无缝衔接”,卫星直播网和地面广播网的“天地一体”, 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将使网络快速地走向“无处不在”。如何面对飞速发展的网络,如何借助网络开辟一片新的发展空间,这是许多报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的问题。(2)摆脱传统思维,探索网络信息增值服务的新路子

    互联网出现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提供信息服务不是非要以拥有自己的专用网络为前提的。即使像世界信息业霸主路透集团不惜花费巨资建设的全球最大的企业专用网,尚且无法覆盖所有的地区、所有的发布渠道、所有的接收手段。为了生存,也为了保持活力,它不得不改变专网专线专用终端的模式,把自身转变为一个完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公司。

    它提示我们:要有新的突破,必须摆脱传统思维。平面媒体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专网”模式,即报纸的发行网。报纸要走出单一模式,开拓网络信息增值服务,必须发挥两个优势:一是自身的优势,要把新闻信息、人才、品牌、地域、专业等优势充分地调动起来,发挥出来,特别是对自己有特色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深度挖掘、综合利用;二是网络的优势,要采取包括与网络运行商合作等各种办法,千方百计借用共用网络资源(包括互联网、移动网、有线数字电视网、卫星直播网等),架起与用户、受众之间新的桥梁。

    我们预期,“十一五”期间平面媒体的网络信息增值服务将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5、信息网络安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1)信息网络安全仍然是“十一五”报业信息化的重点之一

    第一,新闻媒体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信息网络安全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尤其当信息技术应用成为新闻传媒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的时候,信息网络安全就显得更为突出;第二,信息网络安全是个“道”与“魔”的关系,加强和完善报社的信息网络安全体系,更是报业信息化的永恒课题,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2)“十一五”报业信息网络安全需要加强研究的若干课题

    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统领报业的安全体系建设问题。比如,安全保障是要以经费投入为代价的,如何处理好投入和安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技术人员经常遇到的两难决择,也是报业安全运行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二是加强安全管理工作问题。实践表明,信息网络安全工作不是安全技术和设备的简单堆积,而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中,管理工作、人的因素又总是处在第一位的。因此,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加强管理,建立常效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是“十一五”报业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是容灾备份建设问题。随着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资产的不断积聚,随着新闻工作对新闻信息资产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新闻信息资产的容灾备份工作慢慢地提到日程上来,“十一五”期间少数有条件的重要新闻媒体将开始容灾备份的建设。

    6、新闻信息技术标准更加受到重视并获得逐步推广

    随着报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新闻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日益凸现它的重要性:新闻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需要统一的标准,新闻信息产品的一次生成、多次发布需要统一的标准,新闻信息服务的分众化、个性化需要统一的标准,新闻信息内容的准确、快速查找需要统一的标准,新闻信息领域的内容管理、数据挖掘、商业智能技术等等也需要统一的标准。但是,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新闻信息技术标准。因此,制定、应用和推广新闻信息技术标准是我国发展新闻事业的客观需要,是报业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由新华社牵头、“中国新闻技联”积极倡导、各主要新闻单位联合攻关制定的“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包括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及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已经通过国家标准委组织的专家验收,有望成为我国新闻界第一个信息技术的国家标准。制定标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标准的推介、培训、使用、完善和推广的艰巨任务还在后头。需要各新闻媒体和公司厂商的携手合作,广大新闻技术工作者的共同推进。

    “十一五”期间,要以“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为契机,使报界的标准化意识有进一步提高,使报业新闻信息标准化的应用范围继续扩大。

三、报业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1、报业信息化是报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提高全体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意识;

    2、报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举全社之力、全员参与;职工的参与度决定了系统的亲和度;

    3、报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新闻业务的融合,要加强开发厂商和新闻媒体的合作,实现互补双赢。

    4、报业信息化要靠报社的技术人员推动和实施,加强报社专业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5、尊重技术人员的劳动,使其享受与采编人员同样的待遇,并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

    6、国家对西部和不发达地区的报社信息化应加大资金帮扶和政策支持,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最近,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报业协会会议上,传统媒体的高管们听到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如果离开网络和数字服务,报纸将没有未来”,它再次警示我们信息网络技术对于报纸未来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但并不是每一个报人都是这样认识的。这使我想起一位报社老总讲过的“木桶里的核心竞争力”的故事。

    这位老总把报社形象地比喻为木桶,把“观念、市场、定位、资金、团队、机制、产品、行销、广告、博弈、公关、品牌”比作构建木桶的12块木版,把“战略选择、制度安排、企业文化”比作木桶外围的3个箍环,由此打造成一只坚固耐用的木桶。遗憾的是他只字未提到技术,但愿这仅仅是个疏忽。其实,木桶在上箍环之前,先是用木榫将木板连结成一体,然后再用箍环加固的。在表面你看不到木榫,但它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存在于每块木板之间而不可或缺,正像报社平时运转得好好的,你很容易忽略技术的存在,但一旦技术出了问题,报社就一刻都无法运转。

    报业信息化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应该说,大多数的报社领导对信息化是重视的,而且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亦毋庸违言,仍有少数领导同志还不够重视。为此,我们在各种场合呼吁报社的各级领导、特别是最高领导要重视报业信息化建设,还常常引用“一把手工程”来形容某个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我在遐想,什么时候我们不再需要说“希望领导重视”这样的话,不再用“一把手工程”这样的字眼来套用我们的信息化工程,我们报业信息化就该到成熟的时候了。

    让我们期待报业信息化走向成熟的这一天早日到来!

    谢谢大家!(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名誉理事长 孙宝传)

    企业资源计划(ERP):报业信息化的选项

    回顾报业二十多年来的技术革新之路,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功地从计算机接收新华社电稿、图像处理、激光照排为代表的应用发展到以新闻综合处理系统为核心的出版全流程的应用。无论是第一次告别“铅”与“火”的技术革命,还是第二次甩掉“纸”和“笔”的技术革命,都对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两次技术革命,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全面提高了报纸内容、报纸印刷质量,极大提高了报纸出版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