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遵义市获批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简称“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为全面建成黔川渝结合部教育科创中心,打造黔川渝结合部教育信息化新高地,遵义将以“343”总体思路推进实验区建设,加速遵义教育信息化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个强化 夯实工作基础 强化智慧平台建设,夯实信息化硬件基础。推进“遵义市智慧教育大数据”云平台二期升级扩容。到2021年,完成遵义市“互联网+教育”顶层设计,建设教育大数据服务系统,实现教育大数据应用与监管。2022年建设中小学试题题库、学生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系统开发、教育大数据监测、评价系统等服务系统,提升教育云平台服务水平。2023年优化教育云平台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开展教育数据规范整合工作,实现地方平台与国家平台的互联互通、协同服务,实现智慧教育大平台在教育教学和管理领域广泛应用。加强“班班通”、录播教室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升级和维护,保障正常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强化信息化技能培训,夯实教师运用基础。通过组织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培训或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开展培训,以“软件应用、课堂融合”为核心,遴选组建市级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课堂教学融合专家培训队伍,每年到各县(区、市)开展技术应用培训、课堂教学融合培训。技术应用培训以现有教学应用软件功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基础运用和深度运用为主,课堂融合培训分学段、学科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主。基础能力培训力争3年内实现男教师55岁以下、女教师50岁以下全覆盖。制定《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实施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考试,提高教师教育信息专业素养。 强化编程课普及推广,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在全市小学、初中逐步实施编程教育、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学生信息化综合素养和能力。2021年,启动全市县城区小学、初中开设编程教育课、创客教育课、STEM教育课。2022年,启动全市乡镇小学、初中开设编程教育课、创客教育课和STEM教育课。2023年,启动全市乡镇以下有条件的小学开设编程教育课、创客教育课和STEM教育课。
四个聚焦 推进课堂变革 全力聚焦教学实践,探究课堂结构变革。加强示范创建,组织遴选一批实验学校全力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围绕“学生预习、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教学监测”六大核心,探究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结构变革“六大新型教学模式”。 探究自主预习测评反馈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导学案个性化推送、学生个性化预习、有效性预习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构建精准化预习模式;探究网络资源平台及智能化备课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在教师备课资源获取、学情分析、预习测评、资源推送、分层设计、教案制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构建精准化备课模式;探究“班班通”教学系统、智能化教学系统以及实时测评反馈系统在情境创设、参与度提升、有效性合作、实时测评反馈、开放性课堂、高效性课堂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构建精准化授课模式;探究在线辅导平台、个性化作业系统在作业辅导、答疑释惑、问题讨论、查缺补漏、个性培优以及个性化巩固提升、个性化作业布置、个性化拓展训练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构建精准化辅导模式;探究作业智能批改平台、微课推送辅导系统在语音测评、图文识别、智能批改、智能收发、智能统计、智能标注、线上跟踪、线上解答、互动交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构建精准化评价模式;探究学情分析诊断等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作业数据、测评考试成绩、个性化辅导数据的分析,诊断学生个性特征与差异,精准掌握每个学生行为及知识点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成效,构建精准化对策模式。 通过“六大新型教学模式”为抓手,深入推动“项目式”“体验式”“研究性学习”“做中学、学中玩”“跨学科学习”“多学科融合”“自适应学习”“深度学习”“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网络学习空间”等教学方式,不断探究课堂结构性变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打造“互联网+教育”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全力聚焦项目推动,探究多元化教学方法。深入推进“VR新视界·点亮遵义”科技创新助力优质教育普惠行动计划,组织和指导全市617所项目学校建设和教学实践运用,以及开展“VR新视界·点亮遵义”示范校创建评估工作,探究VR心理、VR安全、VR英语等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项目优势,推动VR虚拟现实教学手段在全市中小学深度应用。同时,深入推进“当代好课堂”123所项目学校课堂改革制度建设及线上课改教学研修,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通过线上研修过程管理、大数据实时跟踪评测、数据链融通效果呈现等手段,实现网上研修信息化、系统化,进而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文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名师队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英语五年领军人才”项目,在线上线下培训、集中教学展示、教学研大比武、领军人才工作坊等研修中探索新型教学手段,打造精品课堂,推进区域共享。
全力聚焦空间运用,探究多元化学习方法。 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计划,每年培训100名校长、1000名教师,组织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评比大赛,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质量。2021年,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到85%。2022年,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到100%,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活动达到90%、适龄学生利用空间开展学习活动达到80%、家长利用空间开展家校互动达到60%。2023年,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全覆盖,深度推进“自适应学习”“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探索与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全力聚焦区域联动,探究构建共享体系。充分抓住上海对口帮扶机遇,依托上海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研修能力,在湄潭县、正安县、道真县、习水县、桐梓县、赤水市、凤冈县、余庆县、务川县分别安排小学、初中各1所学校与杨浦区、普沱区、奉贤区相应学校结对,建设“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同步共享体系。组织指导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播州区、绥阳县构建网络一体化区域研修,深入推动网络研修、跨区教研、跨校教研、混合式研修、信息化共同体实践研究,并辐射带动区域内条件成熟的学校,实现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强县与弱县、强校与弱校优质资源同步共享,统筹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2023年,形成一批课堂教学改革重大成果,师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三个加大 提升助推能力 加大团队建设,提升引领能力。加强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和骨干队伍的建设,引领和带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2020年组建成立遵义市微课联盟,在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阶段分学科遴选一批微课联盟成员,承担微课开发和优质微课汇聚;同时遴选组建市级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课堂教学融合培训队伍,承担全市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和课堂教学融合培训任务。2021年组织开展首批教育信息化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分学科遴选组建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队伍,承担区域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示范引领。评选组建教育信息化网络名师工作室15个;组织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完成20门创新素养与教育精品示范课。 加大资源建设,提升供给能力。2021年起,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发资源建设目录,学前教育阶段每年汇聚300件以上经典游戏范例;小学阶段每年汇聚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各300件以上同步教学资源,精品微课汇聚1200个以上;初高中阶段每年汇聚语文、数学、英语各300件以上,化学、物理、历史、地理、生物学科各100件以上,精品微课汇聚1800个以上;小学初中其它学科根据每年实际情况临时分配任务。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基础教育领域所有学科课程同步教学资源、知识点精品微课全覆盖。到2023年基本建成教育大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各个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的教学资源库,不断满足师生学习需求。 加大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紧紧围绕“精准化预习模式、精准化备课模式、精准化授课模式、精准化辅导模式、精准化批改模式、精准化反馈模式”实验内容,研究开发、评审立项一批实验区配套课题,在推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新型教与学模式探究的同时,指导实验校配套开展专项课题研究。鼓励县区教育局发动实验学校教师围绕“项目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研究性学习”“主题课程”“专题课程”“综合课程”“跨学科学习”“多学科融合”“自适应学习”“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以及“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网络学习空间”等内容,结合学校重点探究实验领域方向,深入开展实验区子课题研究。(记者 谢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