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非常领先,‘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两个就像牵牛鼻子的两条绳索, 牵引着上海的智慧城市向前,包括城市治理、电子政务往前走。”11月18日,全球智慧城市大会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毛辉东如此感慨道。当日,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会正式揭晓世界智慧城市大奖——350挑1,在全球48个国家350座城市里,上海荣膺最高荣誉——“世界智慧城市大奖”。这是中国城市首次获得该奖项。之前获此大奖的城市有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美国的纽约、阿联酋的迪拜、新加坡、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等。
今年,在这一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巴塞罗那、上海、纽约三地会场通过数字化手段举行的智慧城市大会上,上海方面表示,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努力建设一座更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智慧城市。
十年前,上海世博会期间,IBM推出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对“智慧城市”曾有如此定义:“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当时预判,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是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和协同运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智慧城市亦然。今日里,站在5G时代的大门口,人类世界尚未有一座城市做到全面物联。然而,智慧城市时代已经呼之欲出。上海世博会十年过去了,上海距离真正的智慧城市已经越来越近。在智慧城市建设手段方面,已从中国样板,发展到渐成世界样板。“一网通办”,这一上海市民耳熟能详之语,入选了《2020联合国全球城市电子政务经典案例》。
近日,清华大数据产业联合会通过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能电网三大应用场景,重点分析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在智慧交通中,特别提及“当前,智慧交通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可以说,智慧城市,交通先行。
从上海的智慧交通建设,颇能看出上海在智慧城市领域到底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城市交通大脑”预装
IDPS系统,成为今年上海各区公安分局的一个热词。《新民周刊》记者从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了解到,该集团中标的长宁区和普陀区IDPS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在充分调研现有区域路网交通设施情况、动态运行状态等,从精准感知、大数据处理、精细化管控等方面全面提升路网通行效率和安全。通过对道路网络“分层分区”,建设车道级的高精度地图,构建“可计算路网”;分析重点区域交通出行需求与路网承载量的关系,掌握长宁区和普陀区历史及实时交通运行状况,对管控效果进行推演,为对比分析不同交通管控措施实施效果提供可视化及量化支撑。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教授余志认为,IDPS系统首先是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然后是个性化的系统服务,最重要的是完备的数据采集和智慧的计算平台。“交通系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近三百年来,人类世界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现在正在发生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革命是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它带来了交通革命。”余志说,“这次交通革命主要是三大技术:即时通信、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余志曾将通信系统和交通系统进行比较——有人说通信系统可以把全世界的通讯网络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交通系统在很长一个时期却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全球以堵车闻名的城市,掰着手指头数不过来。如果用管理通信系统的方法管理交通系统,是否能做得更好?余志说:“我们打电话时知道电话在哪儿,打给谁马上知道对方是谁,打电话的路径、走什么光纤都由系统分配。如果全国的电话全部没有号码,不知道谁打给谁,人人都在打电话,会怎样?实则,长期以来,公路交通领域就是这么个情况。”在余志看来,这样的时变、强非线性、不连续、不可控、不可测的状况,只有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达到一定水准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前些年,在部分交通领域,也部分实现了一些智能化。譬如带有卫星通信导航功能的出租车,甚至一些打车软件上不仅能够看到路程拥堵情况,选择最佳开行路线,还能根据客户既往的出乘数据,选择出可能的接客、下客地点。然而,在余志看来,这些智能化元素,互相之间不能够完全支持。“IDPS系统不是为了某个业务系统而设,它是为了将交通完全按照物理模型结构化。” 余志说。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孙健提出,上海的智能交通建设该走的路径是——推进市域级城市交通智脑系统顶层设计和分级建设。也就是说,依托上海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和公安大脑等平台,联通市级、区级、街镇、社区四级节点,由市交通信息中心和交警部门共同牵头,自上而下进行市域级城市交通大脑顶层设计和建设。
目前正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的IDPS建设,某种程度上正是分级、分节点建设的,相当于“城市交通大脑”和“神经系统”的预装。
升级版的意义何在
上海能荣膺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也就是说,在既往的智慧交通建设方面,并非一张白纸,而是有一定成就的。
以闵行区为例。《新民周刊》记者从闵行区科委副主任王威巍这里了解到,初步统计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闵行区完成了闵客运15个重点公交场站智能化改造;安装了346台电子站牌显示屏、218台一体化车载终端、23套站点客流自动识别、5套车内客流仪及安全报警识别等,完善了公交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实现从公交枢纽站—站台—车的智能化管理服务。目前,该区三家公交企业闵客运公司、露虹公司、金球公司负责运营的全部线路实时信息,已全覆盖接入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上海公交APP等,供市民查询。对于公交出行一族来说,通过公交站电子信息牌、手机APP乘车码等,提前预知下一班车到达时间,可以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减少等车焦虑。
“十三五”期间,闵行区还完成了307户公共停车场库电子收费系统联网改造,覆盖全区 80%公共停车场库,公共停车场(库)电子收费系统数据上传准确率达到90%;实现188条道路停车路段配置并使用手持POS机收费,占比达 100%。
“十四五”期间,闵行区将聚焦公交优先和需求管理,在改造升级公交中途站点上下工夫,譬如力争新建改建候车亭500座,安装电子信息屏500块。《新民周刊》记者实地走访发现,目前在上海,外环线以内区域的公交站,绝大多数已经安装电子信息屏,而外环外,电子信息屏的安装、保养量,还有待提升。这些电子信息屏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将有助于城市里不擅长使用智能应用的老年人等提升乘车体验。
对于开车一族来说,智慧交通水平的提升,也将有助于提升出行体验。以今年7月底披露的数据看,上海全市汽车保有量469万量,而停车位总数不足70万个。如何玩好“找车位”的“游戏”?隧道股份市政集团智能交通公司所完成的“徐汇区道路停车网格化管理平台”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徐汇区39000多个停车位相关数据全部纳入该平台统一管理后,用“智慧”换“车位”,用“管理”拓“空间”已能初步实现。在这一项目中,隧道股份市政集团智能交通公司用智能化的AI系统,替代传统人工方式,为市民提供从车位安排到费用清缴的“智慧驻车”全过程服务。同时,依托大数据技术,为徐汇区提供包含车位周转率分析、停车需求预测、车位利用率分析等在内的智能化分析报告。“这套系统,一方面实现市民路侧驻车服务智能化、无人化,一方面辅助政府管理机构更高效地开发、利用路侧停车资源,提升路侧停车设施使用效能。”该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未来,这套系统将在上海更广范围使用,更将助力上海更多道路开发释放停车潜力,为城市解决停车难题贡献一份智慧力量。”
目前,隧道股份市政集团智能交通已与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达成合作协议。隧道股份市政集团智能交通将在前期AI高清视频停车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融合5G和北斗高精度定位的技术,可以将基于车辆精准位置的泊位和违停判定能力达到毫秒级时延和厘米级定位。通过将“5G+北斗”两大高新技术进行融合,打造基于“5G+AI+北斗高精度定位”的智能停车全新场景应用。
当然,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以及各区产业格局、人口规模的变化,光靠智能平台梳理、释放运能,是远远不够。在今年4月24日召开的上海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视频会议上传出的信息是——2020年内,上海将在外环线内设置夜间道路停车场210余处,提供停车泊位5000余个。
长期来看,智慧交通需要提前规划、梳理未来目标。以闵行区为例,其“十四五”交通发展目标与思路中,即已初步预测:随着区内产业转型升级,内部出行总量比重增加;跨江出行将有较大增加。为此,闵行区预计要进行74条道路实施项目、136条道路储备项目。同时“清除小疖结”,提升道路交通运行效率,亦即利用大数据分析拥堵区域、拥堵指数、道路拥堵点,通过拓宽瓶颈路、改造宽路窄桥、增设可变车道等多元化措施,来缓解交通拥堵。
在道路升级改造的过程中,一些完工已久的项目焕发了青春。譬如2003年通车的大连路隧道,按照隧道股份工作人员的说法,就已经完成了一次“超进化”。隧道股份与中国联通携手,将之打造成了中国首条5G隧道。这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隧道,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大声报警”,在繁忙的车流中“辨声定位”,用AR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内部检修的“视觉传输”。
与人体一样,隧道也会“头痛脑热”。一座钢筋混凝土的隧道,如果肝胆脾胃——管片、结构、机电设备有了损伤,它既不能自己呼喊、又无法告诉旁人,那该如何是好?隧道股份通过在隧道结构里面部署超过300套5G物联网感知设备,同时依托STEC云物联服务平台数据计算存储支撑能力,于今年7月底全面实现对大连路隧道设施关键信息的采集、解析和接入。这些感知设备就像隧道的“声带”,一旦发现异常,就“主动发声、自由报警”,让管理人员及时获知风险隐患信息,第一时间开展维修处置。通过这项技术,隧道管理人员不仅掌握了大连路隧道健康变化趋势,还能根据数据预知、预判隧道健康状态和潜在风险。
在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上海联通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陈燕芬女士发表了题为《5G+AI赋能数字城市建设》的演讲,特别提到了大连路隧道。她认为,在大连路隧道装上物联网模块以后,可以实现隧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智慧城市化进程,不仅在既有城市交通设施上融入物联网,使之智慧化,更在于通过智能化手段应对各种挑战。上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每年的梅雨季节、夏季,都有可能需要应对汛情。隧道股份城市交通智能运管中心今年完成了一个项目——“汛情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上海市内重要点位的积水深度“智能探查、自动预警”,为上海道路防汛防涝拉起了一条“AI警戒线”。其189套智能传感器监控上海市管路网,防汛险情监测预警达到秒传。
未来,随着IDPS建设的完成,上海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将又近了一步。(主笔 姜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