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农民工的微笑——市政府驻西安办事处“一中心三平台”服务
“因为读书少,在打工期间,吃了很多亏、也上了不少当,通过办事处维权知识宣讲,我增长了见识,爬塔吊、拉横幅等过激行为今后不再干了。”日前,在陕务工12年的南江籍农民工王明瑞说。
这是近年来市政府驻西安办事处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政府驻西安办事处整合资源,创新举措,扎实推进“一中心三平台”服务机制,为在西北区域30万巴中籍农民工服务保障撑起一片“蓝天”。
以办事处为中心,用心用情当好农民工的“娘家人”
“市政府驻西安办事处就是我们的‘娘家人’,替我们农民工遮风挡雨,给我们农民工保驾护航。”日前,巴州籍农民工张顺成夫妇说起西安办事处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仍赞不绝口。
受疫情影响,今年4月,巴州区大和乡贫困村民李卓远和全区65名农民工一道,乘坐由政府组织的外出务工“爱心专列”前往西安,开启新一年的务工之旅。让李卓远没想到的是,出发前,办事处工作人员特地为他们准备了《务工常识》《维权手册》及矿泉水、毛巾等爱心礼物。像李卓远一样,全市还有1000多名农民工搭乘由政府统一组织的客运车辆到达西安各个工地。
“在外农民工事无小事,办事处主要聚焦农民工工资、子女就学、医疗社保等方面开展‘精准式’服务。”办事处主任冯以文说。在西安务工的巴州区平梁镇张成贵夫妇,8岁的儿子一直寄宿在老家,老师多次打电话反映孩子在校行为习惯差,成绩一直上不去,夫妇俩整天焦虑。冯以文在一次走访座谈中得知后,默记心中,后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将孩子转入长安区附属小学。压在夫妇俩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他们逢人便说,办事处是他们真正的“娘家人”。
巴中是劳务输出大市,仅西北区域巴中籍务工人员就达30万人,95%都从事建筑劳务。行业内的拖薪欠薪、伤残赔付、劳资纠纷等时有发生,给西安办事处一班人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农民工法律知识匮乏是“硬伤”,加强在外农民工引导是关键。一场由西安办事处组织,区域商会、党支部参与的自上而下的进商会、进企业、进工地、进家庭“四进”法律维权宣讲活动在三秦大地拉开帷幕……同时,办事处一班人还把自己编篡的《区域务工人员服务保障手册》《农民工党建工作手册》等资料免费发放到农民工手中,引导农民工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不断增强自身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
在陕务工的南江籍农民工岳军,从一个卖力小工成长到小有成就的老板,他深有体会。他说,建筑行业拖薪欠薪让无数农民工深受其苦。自参加法律维权宣讲活动后,岳军一跃成为在陕的“法律通”。近年来,他通过所学法律知识为巴中籍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像岳军这种自觉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的巴中籍农民工越来越多,已成为西安劳务市场的一道靓丽风景。
据统计,近年来,办事处开展送清凉、金秋助学、送温暖、法律维权宣讲等活动35场,走访慰问农民工2000余人次,接送返乡返岗农民工3000余人次,协助办理各类证照500多人次,帮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40余人。
以商会为平台,托起农民工的就业梦
“陕西巴中商会为民服务有特色、有亮点,值得在陕商会学习借鉴。”前不久,陕西省民政厅社团组织负责人在调研陕西巴中商会工作时说。
近年来,办事处依托区域商会组织,按照“支部+工会+商会”的三向协作机制,“知心”服务农民工。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载体及时发布相关劳务企业钢筋工、木工、砖工、混凝土工、外架工等各工种信息,帮助农民工提供“量身式”岗位,便于农民工结合自身特长进行精细化、多样性的用工选择,帮助5000多名农民工实现再就业。
结合区域商会党支部工作,开展以“1+N”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离乡不离党,永葆党本色”活动,引导区域商会党支部深入产业园区、重点行业及小微民营企业调查,排查劳动合同签订、医疗社保、子女就学、交通出行、工伤赔付及生产安全措施落实等存在的问题,分类建立问题线索台账,并实时收集和掌握在外创业人员意见建议和返乡创业动态,进一步增强农民工服务保障的针对性。
依托区域商会成立“巴中青年农民工之家”,为广大乡友提供一个交流、活动的场所,便于乡情联络、信息分享、业务洽谈。利用每年重大节会,组织企业“沙龙”,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举办由农民工参与的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演出,凝聚乡情、友情,丰富乡友的业余文化生活。
据西安巴州商会会长李田方介绍,自西安巴州商会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商会“知心”服务功能,纷纷讲真话、说实话、叙真情,相继反馈办事处农民工信息10万余人次、各类意见建议19条、投资信息25条、有关问题线索13条,为政府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打下了基础。
以法律援助中心为平台,农民工讨薪维权有保障
在西安的巴中籍乡友中,一提起巴中办事处的维权工作,个个伸出大拇指。“有事找办事处”也成了老乡们心里最踏实的去处。
据统计,在西安周边从事建筑务工的巴中籍农民工有近10万人,由于建筑行业的复杂性,拖薪欠薪时有发生。办事处借助法援中心的力量,全方位为巴中籍农民工提供咨询、信访、投诉、仲裁、工伤认定等一站式服务,切实把“贴心”服务送到农民工身边。
去年10月,通江籍吴某及100多名农民工向办事处联名反映《中十冶集团公司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747万元的情况诉求》。办事处收到诉求后迅速成立“10·9”协调领导小组。原来,总包方中十冶公司和中州劳务公司一直为结算扯皮,劳务承包人吴某从2016年起连续4年带领欠薪民工到当地政府讨说法,结果都不了了之。就这样,讨要747万元工资便年复一年成为“老缠访”“老大难”问题。仅在一年时间,办事处副主任罗茂琳与法援中心工作者11次往返奔波中十冶公司和当地政府协商调查处理此事,仍收效甚微。
今年10月,适逢中央第十二巡视组进驻陕西,办事处和当事人再一次向上反映欠薪一事,引起中央巡视组的关注。西安市政府赓即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专案组调查取证。在法律威慑下,最终对方同意拿出450万元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目前,首批20余名农民工100多万元欠薪已经到位,后续正在核实发放中……一件历时4年之久的农民工欠薪案,在中央的关切和办事处的努力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没有办事处历时一年的奔走努力,我们不知还要等到何时才能拿到自己的工资。”通江籍陈河镇农民工李军感动地说。
几年来,办事处以法援中心为平台,先后维权讨薪延安“文艺之家”棚改项目拖欠100余名农民工工资393万元、陕西蒲城南江籍农民工黄某生工亡赔付102万元、甘肃张掖南江籍张某伟赔付66.5万元、延安洛川南江籍刘某德伤残赔付126万元等……据统计,仅今年以来,办事处向在外乡友提供法律政策咨询1000余人次,受理农民工侵权案件20余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
以劳务基地为平台,让农民工怀揣一技之长
“在昊晨源建筑工程公司参加电焊业务培训后,我刚走上岗位每个月就能拿到7000多块钱工资,技能培训让我更容易找到工作和拿到高薪。”12月16日,在陕七建东郊项目部从事电渣压力焊的南江籍农民工李会伦说。
今年10月,李会伦和30多名务工人员,参加由办事处、巴州区人社局组织实施的建筑工程焊工技能培训项目。经过7天的培训,公司推荐他走上了新的岗位,每个月工资比以前高出1000多元。
据介绍,近年来,办事处依托市、区县在区域设置的巴中市劳务基地联络处,将有意愿开展创业活动和处于创业初期的人员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采取“以会培训、以岗待训、委托培训等方式,积极开展定向、定岗、订单等技能培训以及名师带高徒、行业技能大比武等活动,着力构建“基地+企业”的双向用工机制,帮助农民工掌握就业技能和提升从业本领。
截至目前,该办事处组织各式劳务技能培训11期,受训人数达2000余人;进行一对一帮带,师徒结对8000多对;涌现建筑行业能手15000余人;鼓励创办回乡经济实体8个,合同资金总额达5亿元。
“随着“一中心三平台”服务机制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农民工自我维权意识的显著增强,农民工侵权事件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达20%,力争未来2年至3年下降率10%以内。”冯以文表示。(谭茜 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