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感审批”助推青岛“智慧政务”升级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更新时间:2020-12-30

   昨日,记者从青岛市新闻办获悉,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推出“无感审批”,提升了企业群众办事“感受度”“满意度”,进一步优化了青岛市营商环境。

解决痛点节省时间成本

今年8月份,青岛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行“无感审批”。出台《深化流程再造创新服务模式推行“无感审批”实施方案(试行)》,全面发力流程再造,各试点区域迅速行动,先行先试,成果显著。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充分应用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建筑业资质等国家、省、市各级政务数据资源,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建模技术,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无感审批”服务管理系统,并已在“青e办”APP、支付宝、微信等多个手机端服务渠道上线运行。

下一步,青岛将继续对标深圳、上海等先进城市做法,实现智慧政务方式不断迭代升级。不断完善全市统一“无感审批”服务平台功能,建立“智能研判中心”“服务跟踪管理中心”“流程配置中心”三个支撑点,加快共享数据归集整理,实现“无感审批”事项规范化管理。同时,进一步拓展“无感审批”服务范围,到2021年底前,将“无感审批”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市,在面向个人和企业的量大面广的高频事项中,新增50项以上“无感审批”事项。并推动政务服务“自助办理”模式常态化运行,深化系统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不断优化提升业务系统和自助平台功能,让更多企业群众享受到“私人订制”政务服务。

“无感审批”作为青岛智慧政务的全新模式和典型代表,是在政务信息数据共享互认互用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人脸认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政务服务“智慧大脑”,实现对企业群众办事需求的精准预判、即时感知、定向推送和智能处置,结合深度融合的免费政务快递服务,让政务服务由“被动等待”变为“主动找人”。

“无感审批”的核心是以企业群众办事“感受度”为出发点,是借鉴工业互联网“人单合一”“定制服务”的理念,以“人”为中心,运用技术手段,分析研判服务对象需求、定制审批流程,推动整个政务服务过程“无感”体验;直观效果是政务服务的一个“转变”和三个“无需”,即政府“供给侧”从被动审批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企业“需求侧”整个办事过程无需主动申请、无需提交材料、无需来回跑腿,全程可查可追溯;价值在于通过主动服务、数据共享和双向速递,破解市场主体由于未及时申请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而影响企业群众正常经营活动的堵点和痛点,节省了企业群众的办事时间和办事成本。

首批试点20项政务服务事项

青岛统一明确了“无感审批”基本流程,以材料较少、信息共享程度较高、流程简单的事项为突破口,面向市场主体,公布首批20项试点事项清单,涉及建筑类企业资质变更、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变更、民非社团证书换发等业务领域。其中,市行政审批局承接建筑业企业资质简单变更、工程设计企业资质变更等17个试点事项,平度市承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到期换发、社会团体登记证书到期换发等6个试点事项,莱西市承接社会团体登记证书到期换发、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许可延续等4个试点事项。

首批列入“无感审批”试点清单的20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免交营业执照、变更申请书等84份材料,减少信息填写200余项。市级及试点区市的建筑业、消毒产品等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16类共计6700余家单位可通过“无感审批”完成证书变更和延续业务办理。(记者李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