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助农 北京市郊新亮点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8-03-14
 
 
  故事三:邻居搬来了“爱农信息驿站”

  农业信息化并不等同于计算机化、网络化,应该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包括电话、广播、电视、短信等各种手段,为农民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开在农民身旁的爱农信息驿站就是要达到信息和农民零距离的效果。

  扎根农村,服务农民

  在怀柔区北房镇住了将近二十年的张先生怎么也没想到,在自己家的斜对面,搬来了一家名为“爱农信息驿站”的新邻居。

  “刚开始他们装修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个学校的教室,后来挂上牌子才知道是‘爱农信息驿站’,有了他们之后,附近的村民方便多了。”住在爱农信息驿站附近的张先生向记者回忆道。

  据怀柔区北房镇爱农信息驿站马鸿燕站长介绍,北房镇位于北京怀柔区,距北京50多公里,由16个村组成,总人口约为12000户。在原来,由于只有4个村有农村信用社,农民缴纳电话费不仅要排很长的队,而且像汤河口、宝山寺这样的村落,村民往往要骑车十几里路才能到最近的农信社。

  “在驿站中配备了移动缴费机,现在我们每个月都会去这些村中上门收费,这项服务特别受农民的欢迎。”怀柔区北房镇爱农信息驿站经理张鹏向记者展示了移动收费设备。

  据了解,除了缴纳话费的服务外,爱农信息驿站提出了“富农、助农、便农、乐农”四大类服务。

  记者在驿站中看到,22台全新的PC整齐地码放在驿站中,全部可以连通互联网,方便农户查询信息。在驿站还配有投影机和宽大的投影屏幕以及音响设备,用来为农民播放科教片和娱乐节目。

  张鹏一边向记者演示,一边说道:“在2005年9月5日开业后,我们曾经播放过一次,当时整个屋子都站满了人,农民非常感兴趣。”

  为农民提供信息交互服务也是爱农信息驿站的重要职能之一,据马鸿燕介绍,目前帮一些养殖户和种植户在网上发布了供求信息。

  不过,马鸿燕也告诉记者,现在最困难的还是农民对于网络的意识问题,这方面还要做很多的工作。她表示,希望下一步能先为各个村的领导进行一次培训,从上至下,逐渐渗透。

  爱农信息驿站的由来

  根据马鸿燕的介绍,爱农信息驿站要在3年内在北京开设300家,这一庞大的项目是如何规划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到了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村发展中心的杨刚主任。爱农信息驿站这个好听的名字正是出自他的想法。

  据杨刚介绍,这一项目最初的想法是在2004年7月,由北京市科委的马林主任所提出。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样,远程教育在个性化和互动性两方面逐渐出现了一些不足,如何寻找一种市场化的机制将远程教育与其它形式相结合,为农民提供更加贴身的信息服务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

  于是在2004年底,农村发展中心找来了很多农业企业一同来探讨这个问题,有十六、七家企业纷纷表示对远程教育网感兴趣,愿意投入人力物力来做。

  有了人、有了钱,但还是没有找到一种合理的运营机制,这个问题让大家犯了愁。

  事情在2005年4月有了转机,北京市科委信息处处长姜广智看到一篇报道,介绍了成都联通在成都构建了天府农业信息网,以农村为节点建立信息点,并配备信息员,由主站和各个分支站点形成信息互动。

  这一想法给了大家很大启发,杨刚一行立刻起身去成都考察。在当地杨刚还发现,农民的手机里面有很多关于农业的短信息,包括气象、农情、行情等。这让他们感到,农业信息化并不是计算机化、网络化,任何的信息载体都应该被利用起来,提供综合的信息服务。

  考察回来后,杨刚便开始寻找电信运营商进行合作,因为他们在郊区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农村发展中心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优势相结合,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杨刚对记者说。

  据了解,虽然借鉴了成都天府农业信息网的模式,但是爱农信息驿站又有着自己的特色。杨刚告诉记者:“爱农信息驿站的推广不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我们要让应用创造价值,让信息驿站开一家成功一家。这不是一项面子工程,而是一件实实在在服务农民的事。”

  基于这一考虑和北京郊区农业的特点,爱农信息驿站将发展的主体定位为农业企业。杨刚为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房山有一家种植红小豆的农业公司,为其提供生产服务的农户达到了2万多户,以前的信息传递方式是3辆车、12个人,费时费力。如果把信息驿站开在他们周围,立刻就能产生效果,提高效率。

  再比如2005年11月4日,农村发展中心同华都肉鸡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其下属的10个协会建立爱农信息驿站,并安装视频系统。

  这样,华都和农户在收鸡的过程中,都能够全程监视。养鸡户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跟车进城核对,然后再自己回家,白白浪费自己的辛苦钱了。

  “我们选址就选在这些真正能够立竿见影、见到效果的点上,体现爱农信息驿站服务农民的价值。”杨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