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服务跃然掌中“看不见”的数据纵横贯通——记快速成长中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2020年12月31日凌晨12点02分,一位网友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成功注册。据了解,他是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当天迎来的第一位“客人”,也是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第193642356位注册用户。
“看得见”的服务已跃然掌中
从2019年5月31日到2020年的12月31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已上线试运行580天。
在这580天里,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6个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不断接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正逐步发挥全国政务服务公共入口、公共通道作用,成为实现全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重要支撑。
2020年伊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结合企业和群众的关注焦点、热点,及时推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系列服务专栏、就业服务专栏等,接入各地区各部门相关的办事服务,使政策易于知晓、服务一站办理,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燃眉之急。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健康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信息共享、互通互认。
今年夏季,多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防汛服务专题”迅速上线,群众可在线查实时雨情、知晓预警信息,正确防灾避险。紧接着,延期一个月的高考来临,“高考服务专题”及时登场,广大考生可一键查看高考成绩单、通知书以及高校、专业目录等。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为老年人化解“数字鸿沟”困扰。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及时上线“老幼健康码助查询”功能,广泛推广电子社保卡亲情服务、跨省异地就医备案等社保医保类的高频服务,收获了许多用户的好评和“点赞”。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部署要求,为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于12月初上线“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接入了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失业登记等近50项“跨省通办”高频事项和190多项在线办理服务,方便企业和群众"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地办"。
目前,“看得见”的政务服务事项还在不断增加。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直通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46个国务院部门平台,陆续接入地方部门各级各类470多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和1000多项高频热点办事服务。除PC端外,用户还可通过移动端APP、微信、支付宝和百度小程序、快应用均可随时随地“掌上”访问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体验一键查询和办理的高效与快捷。
“看不见”的数据在加速奔跑
一项项便利的政务服务,背后是一个个“数据孤岛”在打破,是老百姓“看不见”的大数据在加速奔跑。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成并试运行以来,通过搭平台、建标准、促共享,推动原本在各地区各部门平台中的政务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跑”起来,数据互通共享更加通畅,业务协同更加高效。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立的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已梳理证照类型900余种,供各地区各部门调用,为电子证照跨地区互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推动电子证照“一网通用”。国家平台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不间断向地方部门提供身份核验服务,为个人网上办事实现“一次注册、全国漫游”打下了基础。截至目前,国家平台累计向地方部门提供数据共享交换服务500亿余次,电子证照共享服务超过4.4亿次,提供身份认证核验服务超过15.5亿次。
今年以来,在国家平台有力支撑下,各地政务服务工作不断探索创新,亮点频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川渝等区域“跨省通办”加速推进,许多高频服务事项跨区域办理可以让群众“无感漫游”。上海市推广“办事不带证”,浦东新区试点“一业一证”改革,越来越多地方推动实现电子社保卡、电子驾驶证、电子出生医学证明等多类电子证照扫码亮证。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位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用户,在平台从注册开始到办事操作的每一步,相关数据都进行了全流程加密和全方位安全保障。确保数据安全,也是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使命和责任,要让老百姓不仅有政务服务“获得感”,还要有政务数据“安全感”。
新的一年“迈步从头越”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2020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在线政务服务指数”在2018年全球排名第34位,2020年快速上升到第9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已进入全球领先行列。
在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体系中,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总枢纽作用更加值得期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在线政务服务是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数字政府服务老百姓的落脚点和重要方式。展望新的一年,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应用将进一步深化,成效将进一步发挥,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新年伊始,未来可期,“一网通办”渐行渐近。(郝菁、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