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府让治理更精准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更新时间:2021-01-12

2020年12月,北京海淀城市大脑“时空一张图”上线,城市管理者们拥有了“万能视角”。

随着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加快数字化治理转型,正逐渐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当前,不少地方抓住数字技术优势,打造智能化治理新模式,有力促进了基层治理精准化和便民服务智慧化。

加强总体规划,统筹各部门大数据,整建制推进改革

以数字化助力高效能基层治理过程中,大数据应该如何统、如何管?

新年首个工作日,江苏省苏州市以“新年第一会”的方式,召开全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发布《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同一天,上海市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从经济、生活、治理等方面,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也是在元旦前后,广东省深圳市印发《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纷纷以顶层设计的形式,强化政策支撑、落实战略规划,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同时,也向外界传递着信号:“十四五”期间,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加强数字政府建设。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将“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所在。数字政府建设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在202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数据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为五种生产要素之一。但事实上,大数据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资源,更是重要的执政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去年在浙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何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中央党校教授洪向华表示,数字政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全局视角对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以整体视角统筹考虑各领域、各层级、各部门需求,并依此确定行动目标,拟定计划和建设路径,分步骤分层次解决问题。

新一轮机构改革以来,各地大数据管理部门的设立备受关注。在杭州市萧山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当地各部门开发信息化项目时“大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不仅风格、管理流程不统一,有时连数据都无法打通、流转。随着统筹规划,建设一体化数字平台,重点拓展跨领域协同能力,将决策审批、考核评价、事件预警、领导督办等业务多端化、协同化、实战化,提供了一站式的数字系统解决方案。

如今,作为杭州城市大脑的创新地,数字赋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在萧山呈现勃勃生机。前不久,城市大脑萧山平台区镇村三级驾驶舱上线发布。当地工作人员这样总结,通过数据赋能、平台赋能、场景赋能、驾驶舱赋能,实现了1个区级驾驶舱、22个镇街驾驶舱和549个村社驾驶舱的一体化建设,为萧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决民生所盼,让大数据平台有人用、好使用

基层治理的目标,归根结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基层政府部门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不见面审批”服务、“一次办妥”等改革创新举措,操作起来方便、使用起来舒心,对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营商环境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申请印刷经营许可证,以前要多次跑窗口,60个工作日才能办好。现在,只要在‘渝快办’上提交材料,两天就能办好,还能免费快递到家。”重庆高新区一名企业负责人体验到了高效的政务服务。

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综办”、24小时不“打烊”……近年来,重庆推出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渝快办”,让企业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

“渝快办”是各地打造数字政府的一个缩影。许多地方致力提供触手可及的政务服务,极大提升了民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以浙江掌上办事平台“浙里办”为例,这一平台汇聚了500余项便民服务应用。在浙江办事,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享受7×24小时服务,从“最多跑一次”到“根本不用跑”,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

政务服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共享,是全方位实现“一网通办”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数字政府的重要内容。打破了部门界限,优化了办事流程,也就降低了企业、群众的交易成本和行政负担。

打造数字政府,除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秒批秒办等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的措施外,还包括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监管”等手段提升监管效能。比如,近年来北京市就依托企业信用信息网建立了经营异常企业名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监管风险进行有效研判,对失信企业进行跨部门信用联合惩戒,让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更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数据平台的方便快捷,极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半径,打破地域阻隔和时空限制,在便利城乡居民生活、优化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促进脱贫攻坚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对全国许多地方数字化发展情况作的深入调研,可以看出数字技术已深入人心。”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许志端认为,充分利用智能互联技术为基层治理赋能,有助于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实现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惠民生等治理目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大数据识别、网上医疗和线上教学等新技术,推动基层社区成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全国各地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在社区疫情监控、追踪、隔离以及封闭期间居民生活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互联网平台成为民众参与政治生活和政府感知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网上听证、网络民间调查等网络化、数字化方式不断拓展公众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去年,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取得了很好效果。政务微博微信让政府同民众实现“指尖上的对话”。浙江、上海、广东、北京等地通过构建社区一体化融合大平台,整合了社区服务和治理,实现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高效精准对接。

在许志端教授看来,“十四五”时期,加快数字化发展,缩小数字鸿沟,有效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公共服务的期待和需求。

培养数字思维,打造高水平干部队伍

用数字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赋能,首先要为领导干部赋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然而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领导干部的这一基本功并不扎实——有的混淆大数据的含义,认为主要是统计部门的事,与自己没关系;有的干工作不注意积累数据;有的将本部门数据据为己有,不愿与人共享,等等。云南民族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常务副院长肖建乐说:“一些干部,身子虽已进入数字时代,但脑子还停留在旧时代。要在‘学’上拓眼界,在‘思’上下功夫,在‘用’上见实效。”

如何打造一支既懂专业、擅创新又忠诚担当的高水平干部队伍?一些地方对此进行了探索。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天津整合了全市的35个信息服务机构,把全市66个市级政务部门、16个区、5个公共服务机构的数据“统了起来”;让归集起来的77亿条数据以1399亿条次的交换度和6980万条的开放度“跑了起来”,更在安全上把数据“管了起来”。至今,天津已建立一套系统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政策体系。

政策执行得好不好,干部是关键。只有解决了意识问题,才能消除“数据烟囱”“信息孤岛”。天津在数据化建设之初,有的部门不懂什么叫数据。当地通过请社会组织市大数据协会开展“我学大数据”活动,给大家做了上百场辅导,让干部们学懂弄通,然后再搜集。

“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信息化平台建出来好不好用,不能光听报告,要看给群众带来什么,要着眼痛点、难点。”据天津市委网信办主任王芸介绍,在天津市委网信办,所有干部都需要走下去,充当网格员,摸清群众需求,亲自体验信息化平台是否好用,分析数据是否安全。“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

意识问题解决了,数字思维才能树立起来。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各地强化数字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天津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人才;同时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

苏州培养数字人才,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开展数字人才储备的培育和教育工作,以既具备数字化思维,又熟悉先进制造业发展模式为导向,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育体系。

梳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数字”一词出现17次。进入新阶段,“数字”的应用无处不在。苏州高新区工委组织部干部刘婷说:“党员干部一方面应多思‘数字’之所能,优化数字经济服务水平,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另一方面,也应多思‘数字’之不能,要看到仍存在那些无法适应数字要求的群体,通过教育、培训,特别是社区教育、志愿者参与等方式,使广大群众都有机会接触移动互联,消除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