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社会发展指数报告(2020)
来源:中国互联网协会 更新时间:2021-01-27

中国“智能+”社会发展指数报告(2020)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20 年12 月

 

前言
“智能+”社会是人类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的更高社会形态,是信息流通方式、生产关系、生产力全面革新的社会形态,万物互联、数据驱动、跨界融合、最优决策的时代特征正逐步凸显。人机协作等新技术、新应用加速推动行业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远程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智能升级,网络协同研发、个性化定制设计、虚拟仿真等新模式层出不穷,显著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大数据分析推动社会活动深度智能感知,加速城市安防、环境、基础设施等管理更加精细精准,保障社会行稳致远。基于人工智能的互联网营销新形态、新模式竞相涌现,驱动社会服务供给市场空前繁荣,显著丰富社会公众在线消费、智能消费、个性消费服务体验。5G 推动万物互联加速落地,双千兆网络稳步推进,数字新基建正在成为社会数字化转型新底座。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先后围绕重大科技攻关、产业数字化转型、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应用等方面,提出要强化人工智能创新突破和融合应用,明确要瞄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相比去年来看,智能化与社会生产、生活、运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政策要求更加具体,路径更加清晰,“智能+”正在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
在《“智能+”社会发展报告(2019年)》基础上,课题组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领域、重要场景、重点趋势,从智能化演进视角,对2019-2020年以来的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宏观研判。聚焦三大核心场景和社会转型升级的数字基建体系,广泛搜集互联网龙头企业、平台公司经济社会运行统计数据,在上一版智能+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年度最新态势、特征和趋势,进行指标体系年度滚动调整迭代,优化权重分配设计,对全国智能+社会和31省分省发展水平开展量化评估。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整体上目前我国还处于“智能+”社会的起步阶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为核心驱动力,更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应用、新模式、新体验开始全面与经济、社会相结合,但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群体覆盖不充分等阶段差异。特别是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疫情影响深远、技术创新步入攻坚期等客观因素影响下,我们研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仍将处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长期并存阶段。
时间所限,本报告依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敬请各界批评指正。


目录
一、“智能+”社会年度发展态势............................................................................1
(一) 数字基建热潮兴起,社会转型数字底座支撑逐步完备................... 9
(二) 数据资源流通提速,社会新生产要素市场日益完善....................... 7
(三) 智能应用激活更广阔内需市场,生活消费全面在线化................... 1
(四) 智能平台助力“两网”建设,社会治理能力更加强大................... 5
(五) 信息技术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生产供给灵活性增强................... 1
(六) 信息技术弥合区域群体数字鸿沟,社会发展更加均衡................... 7
二、“智能+”社会年度发展水平评估........................................................................ 15
(一) 总体情况与年度观察......................................................................... 15
(二) “智能+”生活消费发展水平评估................................................... 17
(三) “智能+”社会治理发展水平评估................................................... 25
(四) “智能+”生产供给发展水平评估................................................... 30
(五) “智能+”数字基建升级水平评估................................................... 36
三、共建共享“智能+”社会发展建议.......................................................................... 2
(一) 营造更加开放的“智能+”社会创新空间,拓展更广阔内需市场. 2
(二) 创新更加包容弹性的市场监管环境,激发深层次创新活力........... 3
(三) 深化城乡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保障全民共享数字发展红利....... 3
(四) 健全社会化数字技能服务体系,保障全民同享数字红利............... 4
附件:指标体系及计算说明................................................................................................ 5
(一) 指标体系............................................................................................... 5
(二) 计算说明............................................................................................... 5

一、“智能+”社会年度发展态势
(一)信息技术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生产供给灵活性增强
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体系持续高速增长。近十年,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核心增长极之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由2011 年的9.5 万亿元增加到2019 年的35.8 万亿元,占GDP比重从20.3%提升到36.2%,数字经济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面对突如而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国数字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成为引领缓解疫情冲击、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优选择。
科技制度创新力度持续加大,全力保障复工复产。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最根本、最具决定性、最有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当前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支撑保障作用,科技部印发《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提出了9 个方面、18 条具体举措,对科技支撑经济平稳运行发展作出体系化安排。各地各部门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创新制度供给,精准有力及时推出8 个方面90 项政策措施,通过实施援企稳岗,减免部分税费,免收所有收费公路通行费,降低用能成本,发放贴息贷款等措施,助企纾困,推进复工复产。

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范围不断拓展、程度不断深化、结构不断优化,催生大量新业态新模式。特别是在抗击疫情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韧性,在线办公、远程维护、平台电商、社区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在对冲行业压力、带动经济复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智能应用激活更广阔内需市场,生活消费全面在线化
普惠化、均等化惠民服务供给不断提升人民福祉。医疗、教育、社保、养老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力,通过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全民健康信息国家平台建设得到系统推进,截至2019 年底,全国已有1273 家三甲级医院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已有28 个省开展了电子健康卡试点,144 个地级市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随着教育信息化2.0 行动加速推进,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了99.5%的中小学网络接入,75.4%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截至2019 年8 月,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引领下,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增加到1.5 万门,学习人数上涨至2.7 亿人,在线教育规模不断壮大;社会保障体系向广覆盖、深应用的方向又进一步,截至2020 年6 月份,全国社保卡覆盖率达到93.9%,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开 展异地就医、门诊费异地结算试点;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在2019 年达到3.2 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
“互联网+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不断弥合城乡数字鸿沟。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在线消费模式不断创新,广大农民纷纷成为网络带货、短视频直播的“网络红人”,手机已逐渐成为不少农民发展生产的“新农具”。2020 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不断增加,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为24.1%,2017 年以来首次缩小到30%以内,城乡数字鸿沟显著缩小,网络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多地被农村居民所了解和参与。随着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占网民整体数量的94.5%,短视频已成为新闻报道新选择、电商平台新标配,而越来越多贫困县通过网红直播,使得“直播带货+扶贫”、“短视频+扶贫”等应用在各地迅速开花,从第一书记到贫困县县长都乐意成为网红,直接将本地特色农产品、特色文化与大市场对接,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注入新能量。
个性化、有温度、有归属感的信息惠民服务进一步向基层下沉。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层次转变,“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核心发展理念,构建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的人民社区,能够直接顺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建设横向集成、精准式、无感式的智慧社区将成为开展基层工作的集中发力点。近两年,我国智慧社区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全国约有29.6 万个社区,按照每个社区30 万左右的预算计算,智慧社区平台整体规模为800 多亿左右,预计2023 年我国智慧社区市场整体规模将达到6433 亿元。特别是经历疫情考验后,围绕全生活链开展关口前置的社区综合服务,打造更加智慧、优质、高效的智慧社区已经成为各地普遍共识。浙江省在2019 年就开始推动“未来社区”建设,构建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
创业、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到2021 年浙江未来社区试点数量将达到100 个;2020 年,合肥市正加紧开展构建数字孪生社区的试点工作,加快推广基层社区全视角、全量数据落地。

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出彩的数字生活新格局加速形成。网络直播、短视频、网络零售、智慧出行等服务打开了多样化、个性化生活的窗口,人们与数字生活早已密不可分,人们既可以充分享受数字生活提供的便捷、智能,也可以成为生产者、引领者,通过创造数字新内容增加可观收入,人们正在加速形成数字生活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数字生活的发展进步。截至2020 年6 月,我国网络零售用户规模达7.49 亿,市场连续七年保持全球第一,电商直播、短视频及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较3 月增长均超过5%,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3.09 亿,较2020 年3 月增长4430 万,规模增速达16.7%,成为上半年增长最快的个人互联网应用;以移动支付等为代表的的即时通信成为疫情期间发展最快的应用之一,用户规模达9.31 亿,较2020 年3 月增长3466 万,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各类数字生活服务中,也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拉动社会零售品总额提供了积极助力。
(三)智能平台助力“两网”建设,社会治理能力更加强大
智能政务加速“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政务服务领域大数据分析、生物识别、智能硬件等新应用、新体验加速推广,推动政府办事开始向零接触、智能化方向发展,助力我国电子政务迈入“非常高”水平,据联合国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排名从2018 年的65 位跃升到2020 年的45位。“异地可办”“跨省通办”等区域协同服务模式加速推进,依托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等地区,进一步拓展“跨省通办”范围和深度。
“指尖办”成为服务标配,“国务院客户端”“粤省事”“浙里办”“皖事通”等一站式服务APP 与小程序业务办理规模显著增加,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办理渠道与政务APP 无缝对接,大幅提升群众获得感。
智慧大脑助力“一网统管”“协同管理”。据不完全统计,2019 年约36 个地区开展智慧大脑建设,连续两年增速100%以上。从项目建设级别看,智慧大脑建设和呈现出多线城市立体布局的趋势,如浙江省已有17 个市县开始智慧大脑建设。智慧大脑构建扁平化高效调度体系,改变数据采集慢、融合难、整理耗时等顽疾,避免多级数据采集和命令传达,形成了快速灵活综合调度体系,作为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开放创新平台,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疫情综合监测、资源调配优化、疫情预测分析、宏观决策支持等作用,成为提升城市协同治理水平的关键。如海口智慧大脑疫情防控智能指挥平台建立“市、区、街道社区”三级联防联控体系,实现命令下达、执行跟踪、摸排上报、群防群治全链路快速闭环。杭州基于智慧大脑快速开发健康码平台,将开发周期从
常规的4 周缩短到16 小时。


图智慧大脑项目年度数量统计

数字孪生技术融合加速,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数字孪生、大数据、AI、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向社会治理各领域赋能,推动社会管理业务智能化进入新高度,促进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特别是应对疫情挑战,跨部门综合协同治理发挥重要作用。数字孪生城市全面重塑跨部门协同治理格局,以城市信息模型(CIM)为基础平台,不断融合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叠加实时感知数据,打造一一映射、虚实互动的数字孪生城市,推动城市规划设计、生态治理、管理决策、应急预案等典型治理场景在数字空间模拟仿真、提前推演,有效避免治理决策“走弯路”。图基于模拟仿真的区域规划设计方案分析比对
(四)数据资源流通提速,社会新生产要素市场日益完善
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增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中,数据资源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数据驱动型创新正在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扩展。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显示,2018 年全球数据量达33ZB,预计2025 年将达到175ZB。2018 年中国的数据量达7.6ZB,预计2025 年将达到48.6ZB,在全球数据量中的占比从23.4%增长到27.8%,成为全球第一。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 等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万物皆能产生数据,数据皆能关联互通,我们的经济社会全面进入“万物互联、数据智能”的时代。如何盘活这些数据,更好地支撑政府决策、社会治理和惠企便民服务,发挥信息化发展效能,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

数据要素价值化推进思路日渐明确。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中央首次公开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这是中央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反映了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推动作用凸显。2020 年3 月30 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重点要“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数据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为促进数据开发利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创新数据治理模式。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促进和规范本市公共数据开放和利用;浙江省出台《浙江省公共数据开放与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和促进本省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和安全管理;深圳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规范数据活动,促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全面深度开发利用,保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数据权利和其它合法权益,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自2015 年全球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落地贵阳开始,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数据交易机构相继设立,推动数据要素资源汇聚整合,规范数据交易行为,推动数据要素的集约化整合、网络化共享、协同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资源管理运营更加专业。截至2019 年底,全国已有二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事业单位等机构设置方式,明确了数据统筹管理机构及其数据管理职责,如北京市大数据管理局、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等。各地通过支持成立信息化建设平台公司,如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数字广西集团有限公司、数字重庆大数据应用发展有限公司,以许可经营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委托其开展数据资源运营服务业务,明确数据管理权和运营权,提高数据资源管理调度、运营维护的专业化水平。
(五)数字基建热潮兴起,社会转型数字底座支撑逐步完备
国家和地方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 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新基建政策密集发布、热度持续深温,中央深改委和中央政治局要求“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0 多省市发布新基建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未来五年全国新基建总投资规模超过40 万亿元,其中深圳首批95 个新基建项目总投资4119 亿元、2020 年度完成投资1006 亿元,广东、安徽等地成功发行首批新基建专项债,主要投向信息网络、新兴产业、科学研究等领域新基建项目。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同,包括5G、数据中心在内的“新基建”突破了“铁公基”和房地产为代表的模式,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是数据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全面释放数据红利。
5G 网络商用加快智慧社会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加快5G 商用步伐作为2019 年重点工作,2020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动5G 加快发展的通知》,组织每年一度“绽放杯”5G 应用征集大赛、加快培育5G 应用创新企业,全国各地陆续发布5G 行动计划和相关支持政策。截至2020年9 月,全国开通5G 基站69 万个,连接5G 手机终端超过1亿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实现5G 网络城区连片覆盖。2020 年3 月,中国广电700MHz 大带宽技术提案正式成为全球首个5G 低频段(Sub-1GHz)国际标准,已在深圳、河北多地开始700MHz 的5G 试验网建设。广东省2020 年1-8月新建5G 基站61625 座,提前超额完成4.8 万座的全年建设任务,深圳率先实现5G 独立组网全覆盖、珠三角中心城区广覆盖。各地加快培育5G 产业和应用体系,推动5G 建设与垂直行业应用融合建设,重点覆盖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远程教育、医疗健康、生态环保、超高清视频和AR/VR 等相关领域,雄安新区建设5G 天地一体化生态检测系统,实现白洋淀及支流河道生态情况、水质监测数据即时上传平台分析,打造我国智慧生态监测新样板,5G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效能初步显现。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平台部署提速。科技部2019 年9 月启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工程,依托地方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示范、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计划到2023 年全国布局建设20 个左右试验区,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2020 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已扩容到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12市一县,2020 年天津、武汉相继启动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建设,打造自主算力引擎、公共算力服务、应用创新孵化、产业聚合发展和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助力智慧港口、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数字设计与建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国家发改委提出“实施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重大工程”,将在全国布局10 个左右区域级数据中心集群和智能计算中心,兰州、合肥、南京多地开始建设城市先进计算中心,为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应用提供高性能计算、深度学习等先进计算技术服务。
工业互联网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2020 年3 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提出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二十条”,鼓励各地结合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打造一批产业优势互补、协同效应显著、辐射带动能力强劲的示范区,同年11 月山东和广东获批创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建设分层分级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布局了5 个顶级节点,以及贵阳和南京2 个灾备节点,2020 年9 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已达60 个,共有3000 余家企业接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着力打造“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向跨行业、跨领域方向规模发展,我国共建成超过70 个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的数量达到4000 万套,工业APP 突破25 万个。航天云网、东方国信、树根互联、徐工信息、三一重工、海尔基于工业知识和模型沉淀能力优势明显,十大平台的平均连接工业设备140 万套,工业APP 数量5927 个。
(六)信息技术弥合区域群体数字鸿沟,社会发展更加均衡
智慧城市显著破除服务属地化与人口流动化矛盾。截止2019 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44.38%,提前完成1亿人落户任务。在此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智慧城市建设有效保障人口城镇化效率和质量。智慧城市促进数据共享利用更顺畅,让流动人口落户更便捷。与户籍制度改革松绑同步,各地加快推进个人公共数据跨区域、跨层级共享,开放社保、就业、就医、子女教育等数据比对查询,协助各地公安机关开展远程异地落户查询,高效协助群众落户。智慧城市推动智能应用持续升级,让公共服务体验更温暖。浙江杭州等地基于人脸识别、远程申报、人脸授权等技术手段,对全市各工地建筑工人进行“无感登记”,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扫码认证实现务工人员“指尖登记实时办”。多省依托灵活就业平台和移动服务渠道,将就业登记、创业申办等服主动推送到用户身边。智慧城市带动智慧县域发展,补齐县域数字化发展短板。2020 年7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有序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的通知》,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推动县城智慧化改造,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社会资本引导,促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字乡村有效激活社会基层发展活力。智能+社会建设面向社会区县、乡镇和农村基层延伸,推动广大农村地区加速进入网络化、智能化时代。智慧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止2019 年11 月,全国累计建成益农信息社31.8 万个,同比大幅增长16.9%;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62.5 万人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7112 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2.22 亿人次1;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超过99.2%, 100%的建制村实现直接通邮。特色电商产业进入爆发式增长周期。社会全面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深度激发更加广阔的内需市场,关联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特色电商,借互联网东风走进千家万户。截至2019 年底,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71 万亿元,同比增长24.9%,“十三五”期末以来年均增速高达48.3%;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975 亿元,同比增长达72.5%。
图我国数字乡村网络化普及情况

图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情况
二、“智能+”社会年度发展水平评估
(一)总体情况与年度观察
全国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综合治理和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适度超前,东部地区领先发展。全国“智能+”社会发展指数为0.51,比去年增长11.4%。在生活消费、生产供给、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四个子指标中,综合治理和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适度领先于生活消费和生产供给。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相对领先,前十位中有8 个为东部省市,北京、上海的指数得分均超过0.8 分,浙江、广东、江苏紧随其后,中西部地区有重庆和四川进入前十位。
图“智能+”社会发展指数排名前十位(2019 年)

“智能+”生活消费成为新常态,线上社会服务体系空前繁荣。数字支付高水平发展,全方位覆盖社会生活各领域;智能家居产品销售爆发式增长,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智能出行指数快速增长,未来发展空间极具想象力;数字零售保持快速增长,智慧零售网点向二三线城市拓展。“智能+”社会治理突出协同联动,一体化模式助力社会治理效能稳步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跨省通办“高阶目标”正式提上日程;智慧大脑建设不断提速,以系统集成、平台整合为手段,促进社会管理各个业务条线、部门职能高效协调联动,城市、社会一体化治理格局初见成效;数字孪生城市加快从理论研究进入局部实
践阶段,以技术体系化创新探索重构社会治理新范式。“智能+”生产供给质量稳步提升,区域发展不平衡。综合来看我国数字产业水平和智能制造水平均呈现东南沿海领跑的区域特征,南方地区显著优于大部分北方地区。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等均为创新密集型产业,技术、资本、人才、市场等关键要素流向决定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将长期显著存在。
“智能+”数字基建发展水平与区域综合实力正相关,数字基建进入结构性升级周期。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数字基建发展水平越高,二者相互促进,正向发展。基础通信设施已全面进入高水平覆盖阶段;车路协同等智能融合型设施,以及国家超算中心等国际通信枢纽设施得到各地区广泛关注,各地积极争取试点支持,加大资源投入,换道布局、抢占领域和区域新制高点。
(二)“智能+”生活消费发展水平评估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形势推动全社会消费服务模式加速向互联网迁移,各类社会活动线上线下融合之深前所未有,智能家居、在线新零售、智能出行等服务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为社会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的同时,也为智能+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场景。本年度报告中,“智能+”生活消费指数重点从智能家居、智能出行、智慧零售和数字支付等社会需求侧最为关注的四个领域进行数据普查和核算评估。
智能生活消费指数快速增长。2019 年“智能+”生活消费的全国指数得分0.47,同比增长17.5%,增速比去年有大幅度提升。“智能+”生活消费指数排名前五的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进入前十的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天津、湖北、重庆、山东。增速较快的地区是陕西、河南、江西、宁夏、内蒙古、江西、山东等地。
图“智能+” 生活消费指数排名前十位
数字支付高水平发展,全方位覆盖社会生活各领域。数字支付是“智能+”生活消费指数中发展水平最高的指标,移动支付渗透率、使用频率和支付金额在各地均得到了高水平发展,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海、浙江、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湖北、安徽、河南、天津等地的数字支付发展水平排名前十,上海在人均移动支付笔数、人均移动支付金额指标上均领先全国,浙江紧随其后,北京在移动支付渗透率指标上领先。安徽、湖北、河南等地数字支付的发展速度较快。
图数字支付发展水平排名前十位
案例:移动支付创新生活更加便捷
安徽省出台了《关于推动移动支付创新促进普惠民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精心组织规划,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截至目前,全
省16 个地级市和61 个县域公交全面开通移动支付受理,安徽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公交场景移动支付全面覆盖的省份。除了交通出行,生活消费、民生保障、政务服务等便民领域的移动支付也已实现全覆盖,无论是商城购物还是水电缴费,都可以“一机在手,畅行无忧”。同时,安徽省还积极打造田间地头的手机支付服务,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打破时空限制的金融服务。在砀山县,数十万果农50%以上的销售结算都通过手机支付完成。移动支付走进乡村,与电商融合发展,解决了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畅通了农村地区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带动了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智能家居产品销售爆发式增长,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智能家居是“智能+”生活消费指数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指标。大数据、物联网、人机交互等技术推动家电家居产品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使用体验得到极大改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智能窗帘、智能猫眼门锁、智能照明、宠物智能家居产品等产品销售呈现爆发式增长。VR 技术开始大规模进入房屋交易、租赁和装修环节,促进了住房市场的智能化发展。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四川、陕西等地的智能家居发展指数排名前十,北京、上海、四川、海南、内蒙等地发展速度较快。
图智能家居发展水平排名前十位
案例:智能家居产品销售爆发式增长
智能家居成为京东2020 年双十一的销售热点。11 月1 日-11日,智能家居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11 月1 日,智能窗帘成
交额同比增长超3 倍、智能猫眼门锁成交额同比增长4.5 倍。国货智能家居品牌大放异彩,品牌同比增长均超过100%。11 月1 日-11日,京东智能照明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240%。11 月1 日-11 日,京东氛围照明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90%,以橱柜灯为代表的网红品牌几光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 倍。天猫精灵数据显示,宠物智能家居成为今年天猫双11 一大消费亮点,宠物智能家居产品销量同比增长了58 倍。双11 期间,天猫精灵与多家宠物用品制造商合作推出了多款智能设备,均内置或支持天猫精灵的连接,可以语音控制喂食喂水、定时清理宠物粪便,语音调节睡眠温度等等,有的产品还集成了摄像头和麦克风,可以让主人远程看到宠物在家的一举一动,与它进行对话。能够帮主人自动“铲屎”的智能猫砂盆成为销量最高的爆款,紧随其后的是自动喂食器,同比增幅3 倍以上。
智能出行指数快速增长,未来发展空间极具想象力。智能出行指标从智能导航使用、车载智能硬件销售、智能网联汽车销售、智能穿戴产品销售等角度反映出行的智能化水平。智能出行是“智能+”生活消费指数中发展较快的指标,仅次于智能家居。高德等厂商不断拓展智慧交通物联网、出租车智能派单等领域。智能导航在出行方面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人均使用频次飞速增长。智能网联汽车、车载智能硬件、智能穿戴产品人均销售额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未来随着5G 网络的覆盖完善、AI 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出行的发展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北京、上海、广东、天津、广东、浙江、江苏、海南、四川、重庆、福建等地的智能出行发展指数排名前十,四川、山西、西藏、江西、吉林、内蒙、宁夏等地的发展速度较快。
图智能出行发展水平排名前十位
案例:高德地图发布智慧交通物联网平台,在北京实现巡游车网约化
11 月,高德地图在2020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发布了国内首个智慧交通物联网(IOT)平台。该平台通过全系列IOT 硬件产品(智慧锥桶,智能三角警告牌,事故车盒,执法一体化快速封路器)和智慧交通物联网软件平台,帮助道路交通从业者(交警、道路养护工、道路施工方)工作更安全更高效。高德地图还推出了智慧交通物联网软件平台,帮助后方指挥中心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可实现辖区内交通作业信息和交通事件信息一图全览,并对各类交通事件分类自动归集,帮助主管部门实时动态决策。
巡游车网约化项目是高德打车聚合平台与出租车企业合作,通过巡网融合智慧管理平台,打通出租车车载终端系统,实时同步车
辆载客状态、车顶灯状态、计价、司机服务评价等信息,对司机和车辆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线下扬招和线上派单的结合。出租车驾驶员则通过智能终端接入高德打车聚合平台,实现智能派单、计价联动、非现金支付、即时评价、导航路线、上车点推荐等能力。在高德打车聚合平台上,巡游车与网约车可以获得平等的派单机会,只要巡游车司机的服务质量好,就可以获得价值更高的派单。数字零售保持快速增长,智慧零售网点向二三线城市拓展。智慧零售是指标从电商零售交易额、智慧零售网点数量等角度反映零售行业的智能化水平。2019 年智慧零售指标排名进入前十的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重庆、海南、天津等地。增速较快的地区是山东、重庆、四川、山西、陕西、湖南、河北、江西等地。智慧零售网点数量发展速度极快,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快速向全国二三线城市延伸拓展,阿里、京东等均在大力布局。2019 年指标排名前列的地区是浙江、广东、湖北、上海等地。
图智慧零售发展水平排名前十位
案例:阿里巴巴助力湖北数字零售发展
2019 年6 月,阿里云、支付宝、天猫、聚划算与湖北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合作,打造了“枣阳黄桃”数字农业产销一体化新模式;启动“村播”计划,赋能农业合作社、农场等农业经营者。淘宝上线“爱心助农·湖北加油”专区。疫情期间,盒马不仅坚持武汉18 家门店不打烊,还在市政府支持下开了2 家新门店。复工复产以来,天猫联合平台上的100 家食品和餐饮企业,加大对湖北农商品的采购力度;蔡林记热干面、良品铺子的卤味等在聚划算“聚湖北”活动中一小时爆卖20 万单。4 月28 日,湖北省商务厅与阿里巴巴签署“春雷计划”战略合作协议。阿里巴巴集全生态之力为湖北经济回暖推出立体性扶助措施,包括:依托阿里电商平台帮湖北外向型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依托阿里农业供应链全渠道能力帮湖北农产品上行;在阿里电商平台上打造“湖北专区”;天猫推出湖北重点地域农产品的湖北专场活动;淘宝直播设“湖北专区”建立产地直播基地。支付宝也响应阿里巴巴“春雷计划”推出数项支持举措。通过支付宝平台,网商银行,针对最困难的36 万家武汉小店,提供一个月免息贷款,帮助困境中的武汉小店度过困难期。
(三)“智能+”社会治理发展水平评估
推进社会治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强化社会一

体化运行管理和决策,构建面向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是在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背景下,打造服务型政府、推动社会管理精细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本年度报告中,“智能+”社会治理指数重点从智慧管理、政务服务、政务支撑三个方面进行数据普查和核算评估。“智能+”社会治理水平呈东部领先、西部跟随局面。2019年“智能+”社会治理指数全国平均指数得分0.69,整体指数得分呈东强西弱特征。“智能+”社会治理指数排名进入前十的地区分别是浙江、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安
徽、福建、贵州、四川、山东。东部、南部沿海省份全国领先,其中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位居前三,得分超过0.9。进入前十的西部省份仅有2个,分别是四川、贵州。
图“智能+”社会治理发展指数前十位
“智能+”辅助社会现代化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智慧管理排名前10 位省份得分均在0.7 以上,其中浙江省得分最高,整体来看我东部、东南沿海发达省份智慧管理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梯队,贵州省排名第九位,是唯一进入前十位的西部省份。从亮点实践来看,多地积极打造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加快推进综合决策智能化。基于数据共享和多维度综合分析,推动城市综合管理科学决策和精准控制。2017 年建设“智慧大脑”的省份仅有2 个,2018 年达10 个,2019 年达到14 个。以上海为例,2019 年,上海“一网统管”系统上线运行,汇聚上万条城市动静态数据,开展十余个城市治理应用场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成效显著。浙江省杭州市智慧大脑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精准获取境内外入杭人员管控信息,为防疫工作提供精准化、数字化辅助决策。
图智慧管理发展水平排名前十位
案例:上海市“一网统管”厚植治理能力现代化
上海市基于实时更新的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叠加数亿静态与动态数据,打造“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平台,汇聚城市部件
与场景共5 万余条数据,目前已上线深基坑安全监管、玻璃幕墙安全监管、违法建筑治理、架空线入地监管、群租综合治理等多个应用场景,共16 个区级平台、234 个街镇级平台部署上线,基本实现“市-区-镇(街道)”三级联动的协同治理新格局。

政务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阶段。2016 年以来,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改革持续大力推进,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19 年,政务服务水平排名前十位的省份得分均在0.9 以上,而作为我国政务服务改革的排头兵,广东省与浙江省得分均超过0.98。从具体实践来看,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强、“互联网+政务”深入推进,企业群众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各地区“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跨区通办”渐成趋势,“掌上办”“指尖办”逐步成为政务服务标配,2019 年我国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大幅上升至31 位。广东省积极推广“粤省事”政务服务平台,实名注册用户接近6658 万,累计业务量超23 亿,实现998 事项“零跑动”。安徽省“皖事通办”加速推进,开展多项业务7×24 小时“随时办”服务,基本实现全省网上可办事项100%。上海深入改造“一网通办”架构,推出移动端APP“随申办”, 接入的1796 个事项具备“全程网办”能力,基本实现政务服务“线上进一网、线下进一窗”。
图在线政务服务水平排名前十位
案例:广东省政务服务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广东省积极推动数字政府建设,自“粤省事”平台推出两年来,平台注册用户数超过6500 万,其中988 项实现“零跑动”。“粤商通”上线以来,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免证办、营商通”贴身服务,目前注册企业和个人用户超过220 万。广东政务服务网网上可办事项超过14 万项,其中“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超过98%,七成以上“零跑动”,政务服务一体机已在东西北偏远乡镇和村居试点部署900 台,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米”,实现群众家门口办事。

 政务一体化服务支撑能力不断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持续演进,共性支撑能力成为关键支撑和保障。2019 年,我国政务一体化服务支撑能力排名前十位的省份得分均在0.7 以上,其中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排名前三位,广东省是得分唯一超过0.9 的省份,三省综合创新能力保持全国领跑。从核心实践来看,推动数据跨部门汇聚共享成为重要抓手。各省以数据互联互通有力支撑“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务行政效能和服务创新。广东省政务大数据中心累计共享3955 类数据,归集数据总量逾182亿条,“粤政易”累计交换公文超过250 万份,公文处理的效率提升超过40%。上海市大力推进数据资源整合,打通全市70 家单位数据通道,实现对上海市“一网通办”等标杆应用的业务支撑。此外,社会信用数据体系也在不断完备,截至2019 年12 月,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总量突破500 亿条,助力各地探索基于信用体系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图政务服务一体化支撑能力排名前十位
案例:浙江省夯实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
截止2019 年底,浙江省电子证照累计入库类型多达600 多种,证照入库数量高达3 亿条,12 个城市完成数据开放平台建设,48
个省级部门21 个领域实现15 亿条数据开放共享,满足政府内部、社会方面的数据共享需求。“浙政钉”自上线以来,已接入组织机构25.5 万个、工作群16.2 万个、日均消息185.6 万条、上线应用691 个,成为全国领先的省级政务移动办公协同平台。
(四)“智能+”生产供给发展水平评估
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提速,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内核的数字产业增加值再创新高,达到7.1 万亿元,占GDP比重7.2%,同比增长11.1%。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贡献增加值28.8 万亿元,占GDP 比重为29.0%。基于此,本年度报告中,年度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一定调整,重点聚焦数字产业、智能制造两大二级指标,进行数据普查和核算评估。
“智能+”生产供给新模式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智能+”生产供给发展水平领先地区前八位均为我国东部、东南和南部沿海省份,此外成渝双都市圈所在的重庆和四川两省级地区,智能+生产供给能力实现中西部领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动力主引擎,智能+生产供给能力同样领跑全国,凸显产业经济全面智能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效能提升的重要路径。
图“智能+”生产供给发展综合指数前十位
数字产业能力头部省份集中度高,区域发展不均衡。数字产业能力重点考察31 个省级地区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企业上云发展水平和互联网产业发展实力,综合反映数字产业作为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动能的综合竞争力。结合评估结果来看,数字产业发展水平前十位基本与智能+生产综合水平前十位一致,以东南沿海省份为主,中西部地区重庆保持领跑地位。但从分省得分来看,各地区差异较大,其中北京和上海作为我国互联网产业的两大核心聚集区,由于大量互联网企业总部落户于此,导致人均数字产业增加值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数字产业发展综合实力也遥遥领先其他省份。而东北、西北地区综合得分远远低于前十位地区得分,区域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客观分析来看,数字产业作为高技术需求、高资本投入、高智力储备行业,对创新要素的投入要求更高,直辖市、东南沿海等地区在创新要素储备方面优势明显,而且市场活力更足,数字消费内需市场更为广阔,因此在这一领域拥有巨大的比较优势,短期内这一格局难以改变。
图数字产业能力发展水平排名前十位
疫情推动工业数字化持续升级,智能制造进一步提速。在人口红利弱化、劳动力成本攀升、疫情封锁常态化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工业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大型工厂持续发力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加快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传统工业大省智能制造能力保持稳步提升。根据统计指标测算,江苏、浙江、山东省智能制造综合水平领跑全国,上海、天津、四川、重庆、安徽、广东、福建位列四到十位。从地区实践来看,各地加快推动ERP/MES 等智能系统应用,探索应用通用平台提升供应链等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和AI 模型优化工业小场景局部效能升级,推动企业柔性制造、服务型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图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排名前十位
案例:攀钢应用AI 探索冶炼行业智能升级
攀钢集团和阿里云工业大脑一起合作,依托攀钢电商平台和工业场景,率先深化ET 工业大脑在钢铁生产领域的应用。聚焦脱硫工艺优化和冷轧板材表面检测两个场景,着手工业智能的尝试。在脱硫工艺优化环节,工业大脑通过打通炼钢全流程数据,建
模分析获得炼钢工艺优化的关键因子,定位提钒、脱硫和炼钢三个关键工序。通过对这三个工序深入建模分析,寻找最优参数并优化配置,每年节省成本700 万元以上。在冷轧板材表面检测环节,基于算法模型和图像特征识别等手,辅助质检员快速识别板材表面缺陷,并给出分选度、表面等级、主缺陷和是否合格等判定,提高出品标准的一致性,降低人工依赖性。

智能+生产新模式不断涌现,助力偏远地区共享数字红利。在全社会加速“触网”的2019 年,在互联网新经济的持续推动下,更多地区开始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和创新模式,改变传统产业发展路径,推动地区特色产业和产品走出去,拓展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新模式带来的数字化红利正在加速释放、燃爆全国市场。如各地企业家、农民甚至政府人员纷纷加入直播带货平台,通过网络渠道,将本地特色产品和服务推到全国网民面前。广西等地积极探索应用区块链技术开展特色农产品溯源,推动高品质产品品牌化走向市场,不断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内蒙古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乳业精细化管理和品控能力。宁夏、江西等地探索利用金融大数据、卫星大数据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为企业和农民提供更加精准贴心的金融服务支持。
案例:智能大数据推动生产经营全流程高效化
内蒙积极探索“云上养牛”。内蒙古蒙牛集团与阿里合作,推动奶牛从饲养、产奶到牧场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监控,基于畜牧业物
联网大数据智能分析,提升奶牛选种、饲喂、繁育到泌乳精准控制。以供应链大数据打通各环节,对接品牌线上实际销售、线下直营经销商实际销售等数据,进行更精准的数据建模,发展“基于实际销量的智能预测”,提升预测准确度。建立智能营销体系,融合养殖大数据、经销商大数据、客户大数据、门店大数据、消费者大数据等,开展多维度穿透式分析和量化管理,高效辅助企业科学决策。江西实践卫星大数据助力精准金融服务。网商银行基于卫星遥感技术,为当地农户提供无接触贷款服务。农户只需要在移动app上的地图中圈出自己的地块,网商银行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光谱识别技术,以三天为周期智能分析农户地块的农作物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结合农户对耕地的自证资料,以及气候、行业等数据情况,风控系统准确预估产量和价值,辅助网商银行更准确地了解客户的真实情况,省去准备证明材料、等待审批等繁琐环节,大幅压缩审核周期,为农户提供更加合理、便捷的金融服务。
(五)“智能+”数字基建发展水平评估
数字基建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石,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发展数字基建,对培育新增长点、
促进实体经济智能化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大意义。为智能生产、智能生活和智能消费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化赋能根基。本年度报告中,“智能+”数字基建指数重点从信息网络发展水平、融合设施建设情况、应用设施部署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数据普查和核算评估。
数字基建已成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点发力方向。2019 年,我国各地区“智能+”数字基建指数得分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部递减特征,“智能+”数字基建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地区分别是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重庆、天津、四川、湖南、海南。“智能+”数字基建指数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对外开放区位特征具有强正相关性,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数字基建发展水平全面领先,持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另一方面,重庆、海南、湖南、四川等地区近年来高度重视国际通信设施建设和内需市场发掘,也在加快推动数字基建不断提速升级增效,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图“智能+”数字基建指数排名前十位
信息通信网络充分释放社会需求,助力构建在线社会。信息通信网络发展水平排名前十位的地区依次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重庆、福建、天津、宁夏、四川,其余省份得分基本在0.6 左右,相互之间差距较小,表明我国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已经达到相对成熟和稳定发展周期。从地区实践来看,5G 网络、物联网正在大幅拓展网络覆盖范围,极大提升信息传输速率,推动万物互联时代加速到来。以基础通信网络不断升级为基础支撑,各地持续涌现出了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办公、无接触服务等一大批智能化应用,在“战疫”和“疫后”复产复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信息通信网络发展水平前十位
当前,上海、天津、成都等一批城市积极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以5G 千兆和固网千兆为核心,加快城市中心地区和郊区重点区域网络全覆盖,加速培育智慧应用落地,促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案例:成都“5G 双千兆+”全面商用
2019 年11 月,成都市正式启动“5G 双千兆+”全面商用。成都在四川省率先开通首个5G 基站,建成5G 应用示范网,打造5G精品环线。同时积极打造国际通信枢纽,实现光网千兆引领,促进5G、千兆光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全面融入成都产业发展和城市生活。借此创新推出一系列示范应用,开展全球首次5G+8K 直播国际赛事,全球首次5G 跨国通话,打造全国第一辆5G 公交车。未来,成都将通过“5G 双千兆+”,全新定义智慧家庭服务体系,为广大市民打造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信息化美好生活。同时,充分发挥双千兆网络优势,面向各行各业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智能融合设施加快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智能融合设施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先发优势明显,中西部地区和华北地区为薄弱。智能融合设施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形成的基础设施新形态,是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智能融合设施建设情况排名前十位的地区依次为: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福建、重庆、湖北、北京、四川、陕西,排名前十省份中东南沿海地区占五个席位,西部地区仅重庆、四川较为突出。其余省份得分基本均在0.6 以下,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
图智能融合设施建设水平前十位
当前,我国不少地区大力发展智能交通,ETC、智能停车场、公交站台智能显示屏、智慧信号灯等一批智能交通设施得到极大推广。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构建开放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环境,成为各地引导自动驾驶技术规范
发展的重要举措。
案例:上海临港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
2019 年8 月23 日,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下称“临港测试示范区”)正式开园。临港测试示范区现已建成一期
并试运行,包括26.1 公里开放测试道路、3 平方公里封闭测试区及数据中心,实现了区域内4G、5G 网络全覆盖,初步构建了车路协同智能交通系统环境。临港测试示范区可以满足自动驾驶集卡、乘用车、公交车、城市作业车等不同类型车辆的系统定型、传感器标定、无人系统性能等多方位测试需求。同时能够提供集“港口与机场、产业区与城市生活区、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乡村道路”等为一体的、具备真实商业模式的测试和示范运营场景。
应用设施部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应用设施部署能力两极分化效应明显,优势地区遥遥领先,弱势地区落后
较大,广东省实现全面引领。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算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引
擎。不少地方高度重视外向型产业园区信息化发展,积极推进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大幅提升国际互联网访问性能,大幅提高了各地对国际金融服务、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物流、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总部办公等通信服务能力,外向型产业集聚效益日益增强。应用设施部署能力排名前十位的地区依次为:广东、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南、广西。排名之后的绝大多数地区得分基本均在0.4 以下。
图应用设施部署能力前十位
三、共建共享“智能+”社会发展建议
(一)营造更加开放的“智能+”社会创新空间,拓展更广阔内需市场
多措并举构建更加开放的智能+社会发展生态,营造更加多元创新、包容发展的市场格局。分级分类推动社会数据要素开放,为智能+社会应用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加强财政资金精准投放支持,积极利用“揭榜挂帅”等机制,不断扩大市场参与度。深化政府行政履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持续释放全社会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效应。加大层次化人才队伍建设与储备,优化信息化领域高校学科设置和科研方向部署,扩大社会全方位创新的主体规模。推动政产学研用金融合联动、协同创新,营造更加开放的合作生态。

(二)创新更加包容弹性的市场监管环境,激发深层次创新活力坚持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不断创新监管政策和管理制度,助力更大范围、更深层次释放社会智能化创新发展活力。加强对智能+新应用、新模式的弹性治理,实施“触发式”治理、事后治理、信用治理,保障企业参与智能+社会发展的积极性。鼓励社会主体依法积极参与数字市场共治共管,畅通社会监督、受理、处置、反馈、激励闭环流程,激活社会共治积极性。建立数字技术应用审查机制,开展技术算法规制、标准制定、安全评估审查、伦理论证等工作,引导科技向善、规范发展。
(三)深化城乡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保障全民共享数字发展红利
推动城市群、都市带、城市圈和功能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深化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扩容,持续畅通区域数字“大动脉”。围绕“智能+”生产、“智能+”消费、“智能+”治理三大领域,加快一批新应用、新模式规模化推广,加快城市群、都市带协同智能化升级。推动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治理体系加快向社会基层、乡村延伸覆盖,助力信息技术、装备和数字应用广泛应用于农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数字经济,以智能化为纽带,全面促进城市与乡村统筹衔接、同步升级、共同繁荣。
(四)健全社会化数字技能服务体系,保障全民同享数字红利
聚焦数字技术扩散不均衡带来的社会群体数字鸿沟问题,不断健全完善面向社会全员的数字技能服务体系,平稳有序提升社会各个阶层融入数字时代的能力。进一步深化电信普遍服务改革,不断探索打通偏远地区、特殊群体触网、用网“最后一公里”,有效缩小接入鸿沟。健全完善数字技能公共培训体系,开展多样化宣传,加速基本技能的多渠道科普和交流推广,不断提升公众使用数字技能、掌握数字知识的能力,最大努力保障全社会共享数字红利和机遇。

附件:指标体系及计算说明
(一)指标体系
(二)计算说明
采用阈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于阈值的选取,占比类的指标,阈值选为100%,数值类指标,阈值为该指标的中位数加两倍的标准差。阈值法能够满足本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性质不同,同时指数要求横向、时序可比的要求。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行指数测算。设计指标权重打分表,组织20 名业内专家,对指标权重进行设计打分。根据专家打分计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分配。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的权重分配采用等权的原则进行赋权。基于指标值和权重,进行分级加权计算,得出各级指标最终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