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一)产业发展规模
1.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状况
2020年我国电子商务产业总体运行态势向好,市场规模逆势增长,产业转型持续推进,配套产业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指事物一个方面的发展带动该事物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产生外部收益。]明显,彰显出较强的抗冲击和抗风险能力。
从产业规模来看,网络零售交易额稳定增长,持续释放消费新动能。数据显示[ 来源: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9》。],2013至2019年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从10.40万亿元增至34.8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3%,2020年仍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以网络零售市场为例,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产业发展来看,电子商务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电子商务推动农业创新链、价值链加速重构,助力数字乡村发展建设。如京东依托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建立京东农场全程可视化溯源体系。拼多多采用“农货智能处理系统”和“山村直连小区”模式,整合出农货上行快速通道,重组农产品上行价值链。二是电子商务推动工业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模式快速发展,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如苏宁联合家居清洁、美妆个护、纸品、日用百货等领域的工厂,通过大数据指导展开反向定制生产,并为厂家提供诸多供应链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制造。三是电子商务科技赋能重构服务业,助力传统零售业务改造升级。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人脸识别、无人零售、无人配送等新技术在零售领域普遍应用,大大提升零售业服务运营效率。如上海虹桥机场借助智能识别、无感支付等新技术推出无人便利店,收银效率较普通便利店提高78%[ 来源:互联网周刊《2020新零售创新案例TOP10》。]。
从配套产业来看,移动支付和快递业务立足电子商务产生外部收益。一方面,移动支付在支撑电子商务服务的基础上产生溢出效应,衍生跨境电商支付、交通支付、医疗支付等众多应用场景,业务量增长显著。2020年前三季度,移动支付业务871.39亿笔,金额313.7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3%和24.4%[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和202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另一方面,随着电商业务的不断分化,快递服务呈现分层溢出,从快递向快运、大件重货、云仓、商业新零售、共享众包等多领域发展,业务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39.65亿件,其中11月11日当天共处理快件6.75亿件,同比增长26.16%[ 来源:国家邮政局。],再创历史新高。2020全年,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和业务收入累计分别完成833.6亿件和879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2%和17.3%[ 来源:国家邮政局。]。
2.网络广告产业发展状况
2020年,我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4966亿元,同比增长14.4%,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增速进一步放缓。
图 64 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和增长率
2020年我国网络广告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移动端广告继续抢占PC端份额,智能终端广告收入进一步上升。与PC端广告相比,移动端广告形式多、创新快、传播广、触达精准,更受品牌商青睐。目前移动端广告的市场份额已经由2018年的70%增长至85%左右,进一步抢占PC端广告份额。随着互联网电视及智能硬件设备的普及,智能终端广告收入亦进一步提升。二是信息流广告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广告主对数字化营销的投入增加,同时更重视投放成本和广告效果。信息流广告兼具品牌展示与效果投放两者优点,因而成为广告主首选。以字节跳动、腾讯为代表的信息流平台凭借各自优势,为广告主提供精准投放,广告收入大幅增长。三是关键意见消费者[ 关键意见消费者:即Key Opinion Consumer,简称KOC,一般指能影响自己的朋友、粉丝,产生消费行为的消费者。相比于关键意见领袖,关键意见消费者的粉丝更少,影响力更小,优势是用户更垂直、价格更便宜。]正在重构互联网营销传播链条,增加广告及营销变现方式。关键意见消费者类似于线下代理商的线上化,不仅助力销售,还凭借自身的舆论影响力强化品牌。抖音短视频、快手、小红书、微博等平台都集中了大量的关键意见消费者资源,吸引不同品牌调性客户快速匹配,其广告价值正逐步显现。
(二)互联网企业发展状况
2020年以来,我国互联网企业积极作为,为稳经济、惠民生、增活力、促发展献力献策,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体的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和发展韧性。
互联网企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是互联网上市企业[ 互联网上市企业:在沪深两市、香港以及美国上市的互联网业务营收比例达到50%以上的上市企业。其中,互联网业务包括互联网广告和网络营销、个人互联网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定义的标准同时参考其营收过程是否主要依赖互联网产品,包括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App和传统PC互联网网站等。]市值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上市企业在境内外的总市值达16.80万亿人民币,较2019年底增长51.2%。其中,排名前十的互联网企业市值占总体比重为86.9%,较2019年底增长2.3%。二是互联网企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集中了约八成的互联网上市企业和网信独角兽企业[ 网信独角兽企业:指在最近一次融资时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新生代未上市网信企业。定义的标准同时参考了创业企业的融资数据和一级市场主流投资机构对项目的认可的估值水平。],其中北京在数量上显著领先。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市场包容度和覆盖面不断增加,更多省市政府也正积极关注本地的创新创业公司及独角兽企业,有望最终形成“4+N”[ 4+N:“4”即4个集群产业发展主力军,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地区;“N”即产业辐射区域。]的发展格局。
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深化。2020年,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顺利落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助力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壮大,支持更多优质企业在国内上市,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推进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12月31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退市新规,进一步优化了退市标准、退市程序等。通过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带动上市企业发展质量提升,促进行业良性竞争。
1.互联网上市企业发展状况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境内外互联网上市企业总数为147家[ 该数据含二次上市企业,为未去重数据。],较2019年底增长8.9%。其中,在沪深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数量为48家,较2019年底减少2家;在香港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数量为38家,较2019年底增加7家;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数量为61家,较2019年底增加7家。
图 65 互联网上市企业数量分布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上市企业在境内外的总市值为16.80万亿人民币,较2019年底增长51.2%。其中,在香港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总市值最高,占总体的54.6%;在美国和沪深两市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总市值各占总体的41.4%和4.0%。
图 66 互联网上市企业市值分布
从互联网上市企业市值分布来看,互联网上市企业在港股市场表现亮眼。2020年,网易、京东等企业相继在香港二次上市,为港股注入新活力。未来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持续改革完善,预计更多中概股将回归港股或A股上市。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境内外互联网上市企业中工商注册地位于北京的互联网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占互联网上市企业总体的32.9%;其次为上海,占总体的18.2%;深圳、杭州紧随其后,互联网上市企业分别占总体的11.9%和11.2%。
图 67 互联网上市企业城市分布
从互联网上市企业城市分布来看,集聚效应初显。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与科技创新中心,互联网上市企业数量居显著领先地位;此外,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也位列前茅。随着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以及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互联网上市企业有望在更多地区产生。
截至2020年12月,在互联网上市企业中,网络游戏类企业数量最多,占总体的24.5%;其次是文化娱乐类企业,占总体比重为16.1%;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和工具软件类企业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12.6%、10.5%和7.7%。
图 68 互联网上市企业类型分布
从互联网上市企业类型[ 互联网上市企业类型参考了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以及恒生行业分类等。]分布来看,传统互联网业务类型仍占主导。网络游戏、文化娱乐、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工具软件、网络媒体等产业合计占比超七成,成为互联网产业的重要支撑。随着资本市场各项改革开放政策逐步落地,资本市场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能力持续增强,市场包容度和覆盖面不断增加,未来互联网上市企业类型将会更加丰富多元。
2.网信独角兽企业发展状况
根据创业企业的融资数据和主流投资机构认可的估值水平进行双向评估,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信独角兽企业[ 网信独角兽企业:指在最近一次融资时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新生代未上市网信企业。定义的标准同时参考了创业企业的融资数据和一级市场主流投资机构对项目的认可的估值水平。]总数为207家,较2019年底增加20家,增幅为10.7%。
从地区分布来看,网信独角兽企业除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外,江苏的网信独角兽企业数量也有提升,五地区总占比达94.2%。其中,北京的网信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为88家,占网信独角兽企业总体数量的42.5%;其次为上海,网信独角兽企业数量为42家,占总体数量的20.3%;广东和浙江紧随其后,网信独角兽企业数量分别为32家和22家,占总体数量比重分别为15.5%和10.6%;江苏的网信独角兽企业数量为11家,占总体数量比重为5.3%。
图 69 网信独角兽企业地区分布
从行业分布来看,全国50%以上的网信独角兽企业集中在电子商务、企业服务、汽车交通、金融科技和医疗健康等五个行业。截至2020年12月,电子商务类企业组成第一梯队,占企业总数的15.0%;企业服务类和汽车交通类企业组成第二梯队,占比分别为13.0%和9.7%;金融科技类和医疗健康类企业组成第三梯队,占比均为8.7%。
图 70 网信独角兽企业行业分布
二、新兴技术发展状况
(一)量子科技发展状况
近年来,以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为代表的量子科技研究与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各国纷纷加大投入力度,拓宽项目布局。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随着量子科技成为信息通信技术演进和产业升级的关注焦点,我国在政策布局、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
一是我国加强量子科技领域政策布局和配套扶持力度。2018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加快出台政策文件,支持鼓励量子科技研发和应用: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指导量子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部发布《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指出要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5G、量子通信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支持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量子保密通信应用评估与产业研究,大力支持和引导量子信息技术国际与国内标准化研究。
二是量子科技技术标准化研究快速发展,论文和专利数量增长迅速。一方面,我国在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和试点应用方面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时间积累,相关标准化研究工作也逐步开展。2017年,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成立量子通信与信息技术特设任务组,开展量子通信、网络及量子信息技术关键器件的标准研究,目前已完成6项研究报告[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19年)》。]。2019年1月,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展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领域的标准化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我国量子信息技术创新持续加快,论文和专利数量不断增长。从发表论文研究机构来看,我国量子通信论文量位列全球第一,超过4000篇,在全球发文量前25中有10家是中国高校或科研单位[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20年)》。];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看,中美两国均保持领先。
三是量子科技研发与应用不断深入,产业化探索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量子计算领域,量子计算云平台成为热点。我国量子计算云平台虽起步较晚,但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量子处理器、量子计算软件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中国科学院推出11位超导量子计算云接入服务;华为发布HiQ量子计算模拟云服务平台,可模拟全振幅的42位量子比特。在量子通信领域,我国量子保密通信的网络建设和示范应用较为迅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了“京沪干线”和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建设一期工程等QKD(Quantum Key Distribution,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建设项目;华南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团队联合启动建设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佛肇量子安全通信网络”,我国的QKD网络建设和示范应用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已处于世界领先。在量子测量领域,超高精度量子时钟同步有望助力未来通信网。随着5G、物联网、车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此类技术对时间同步精度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卫星信号不再能满足未来通信网络的全部需求,而量子时钟源可以提供超高精度时钟源,将为未来通信网络提供高精度和高安全性的同步传输协议。
(二)区块链发展状况
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进一步提速。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基于区块链的新技术基础设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我国区块链技术基础设施和底层平台的部署建设注入新活力。2020年,我国区块链相关的政策支撑不断强化,技术研发不断创新,产业规模与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实践应用取得实际进展。
政策支撑全面强化。在中央支持层面,截至2020年6月,国家各部委发布与区块链相关的政策26项,总数已经高于2019年全年[ 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2020H1中国区块链发展现状与展望》。],涉及生态治理、农业农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金融创新、文化出版等众多领域。在中央监管层面,自《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以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依规组织开展备案审核工作,截至2020年10月,已发布四批共1015个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 来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http://www.cac.gov.cn/2020-10/28/c_1605447893747716.htm,2020年10月30日。],持续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使用、管理等提供有效的政策依据。在地方层面,2020年上半年各地方政府推出超过120项政策鼓励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2020H1中国区块链发展现状与展望》。],广泛涵盖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在政府服务方面,推广区块链电子票据优化营商环境;在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策引导建设区块链基础架构、跨链互操作、链上链下数据协同等基础平台;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引导区块链技术在农业资源监测、质量安全溯源等方面的实践。
标准与技术持续发展。一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2020年4月,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以建设完备的区块链标准体系、更好服务区块链技术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已实施2个区块链行业标准以及10个区块链地方标准[ 来源: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二是专利数量增长显著。根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统计检索,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国内提交的区块链发明专利申请公开数量达14013个[ 来源: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较2019年底增加5341个。截至2020年11月,PCT专利数中,华为申请数量位列全球第二,为150件[ 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三是底层技术有所创新。吞吐率和可伸缩性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区块链开展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基于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和基于分区(Sharding)的两类解决方案的区块链系统有望打破这一难题。目前已有多种系统投入运行或进入实验阶段,如由王嘉平博士研究提出的Monoxide[ 来源:WANG J, WANG H. Monoxide:Scale out Blockchains with Asynchronous Consensus Zones. 2019。]等,尝试解决当前区块链技术在系统层面的主要问题,在保证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性能。
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在企业与园区数量方面,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区块链相关企业数达64996家[ 来源:区块链之家。];截至2020年11月,全国已建成40个区块链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湘黔渝地区[ 来源:链塔智库,《2020中国区块链产业园月度报告(11月)》。]。在产业生态方面,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仍以应用为主。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共有1958个区块链项目,其中应用类业态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为655个;其次为解决方案类,为613个[ 来源:区块链之家。]。在产业市场规模方面,区块链产业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12亿元,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区块链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产业仍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市场规模仅上半年就达到了17.15亿元,同比增长246.5%[ 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2020H1中国区块链发展现状与展望》。]。
应用实践深入发展。2020年,区块链技术在多领域落地实施,涌现大量成功案例。在政务领域服务民生、助推治理改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身份合约和数据存证服务,有效保障“身份健康码”及人员数据安全和授权使用。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移动、中国银联共同成立了首个国家级联盟链应用——区块链服务网络(BSN),旨在建立面向工业、企业、政府应用的可信、可控、可扩展的联盟链,加快区块链技术在政务信息化领域的落地应用,并于4月底进入全球商用阶段。在金融服务领域取得实际成效。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自上线以来,切实解决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困难。截至2020年4月7日,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累计完成应收账款融资放款金额227亿美元,服务企业数近3000家,中小企业占比75%以上[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就2020年一季度外汇收支数据举行新闻发布会,
(三)人工智能发展状况
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驱动特征愈加明显,从生产方式的智能化改造、生活水平的智能化提升,到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升级,都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有着旺盛的需求。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在各行业深度融合和落地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作为率先从新冠肺炎疫情中恢复的主要经济体,我国正积极拥抱科技变革浪潮,为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在各项政策积极引导和多样化应用推动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步入快速发展期,各类应用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我国加快制定发展战略,聚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10月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再次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数字化发展。一方面,加快人工智能建设成为各地方关注的重点。北京、山东、广东等十余省(区、市)均在2020年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队伍培养也成为政策制定重点。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依托“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确立了战略方向。
二是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创新持续发力。2020年,我国基础层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积极打破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壁垒,加强对传感器、智能芯片以及算法模型等基础层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和产品体系。一方面,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取得局部突破。在人工智能安全热点技术方向,联邦学习、差分隐私机器学习和深度伪造检测的应用步伐最快,已有工业级产品出现并在部分领域开展试点应用;在对抗样本攻击和防御技术方向,已经涌现出Foolbox[ Foolbox:基于Python的用来创建欺骗神经网络的黑盒算法。]、Advbox[ Advbox:针对深度学习模型生成对抗样本的工具包。]等支持学术研究的开源工具。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继续推进。2020年11月,北斗星通发布了最新一代全系统全频厘米级高精度GNSS芯片“和芯星云NebulasⅣ”,芯片工艺迭代演进到22nm的同时,首次在单颗芯片上实现了“基带+射频+高精度算法”一体化,支持片上RTK(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在性能、尺寸、功耗等方面都较上一代芯片取得突破性进展,满足大众应用需求,同时更好地满足智能驾驶、无人机等高端应用需求。
三是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巨大空间带动我国人工智能应用迅猛发展。我国在制造、交通、金融、医疗、教育等传统行业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产业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水平都有较大的改造和提升空间,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层产业加速落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医学领域,深度学习技术为经验诊疗提供有益补充。智能医学影像产品目前已涵盖肺结节等胸部智能影像、心血管疾病智能影像、超声智能影像等十余种,其中肺结节等胸部智能影像产品最多、认知度最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腾讯觅影提供的人工智能辅诊方案在患者CT检查后最快1分钟内就可以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参考。在金融风险控制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涵盖金融风险管理的全流程。凭借“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风险控制可以助力金融监管机构建立国家金融大数据库,防止系统性风险。招商银行上线“天秤系统”,可以抓取交易时间、金额、收款方等多维度数据,利用图算法和图分析技术,挖掘欺诈关联账户。在智慧零售领域,行业正在构建以数据驱动的全渠道新零售。智慧门店管理的核心是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捕获人、货、场中的数据信息,辅助工作人员优化销售、物流、管理,以及供应链方面的流程。
(四)基础资源技术发展状况
2020年以来,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机构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探索互联网基础资源前沿技术,推动互联网基础资源技术取得新突破,有力维护了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一是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大数据(服务)平台持续完善。2020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大数据(服务)平台二期。自2018年9月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大数据(服务)平台一期发布以来,经过一期和二期工程的持续研发与建设,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大数据(服务)平台已初步形成涵盖数据采集、清洗、汇聚、管理、分析、挖掘、安全保障等环节在内的互联网基础资源领域全链条大数据技术能力。该平台在探索和研究大规模分布式数据采集的前沿发展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采集平台的技术架构。在海量数据实时处理方面,综合运用主流的流计算框架,实现了对全球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数据的实时处理;在全球分布式节点的协同方面,实现了高可靠性的消息传递。
二是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服务平台融合创新。2020年,我国发布了“网域链”——基于区块链的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服务(实验)平台。该平台采取的新型域名解析架构在技术、效率、监管和兼容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在先进性方面,基于区块链技术,设计并提出了安全可信、高效存储、无分叉和去中心化的新型域名解析架构,实现了多方共治、平等开放、高效可扩展和安全可监管的共治链根区数据管理技术,以及高效可扩展、兼容可演进的共治根服务机制。在高效性方面,通过共治链混合共识算法进一步支撑业务扩展引起的吞吐量瓶颈,提高系统事务处理性能。在监管性方面,基于区块链的共治链去中心化体系架构,既可实现多方共治、安全可监管的根数据管理能力,同时也具备基于域名白名单的域名治理和滥用监管等功能。在兼容性方面,基于共治链和共治根的新型域名解析系统能有效支撑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理念,并充分兼容当前全球互联网多利益相关方共治格局,基于共治链的共治根架构也能够完全兼容当前域名解析服务体系和域名系统基础设施,并可实现域名体系的平滑演进。
三是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解析防护更新迭代。2020年,我国发布了“网域”解析系列产品3.0、“网域”监控防护系列产品3.0。解析系列产品包括DNS权威解析软件和DNS全域解析软件,监控防护系列产品包括DNS流量监控分析软件和DNS安全引擎。作为我国互联网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产品在DNS解析服务高性能、低时延、内生安全等方面形成了专有自主技术体系,在多标识解析、监测防护、流量精准调度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网域”DNS系列产品3.0涵盖了解析、监控、防护等自主研发的多款软硬件产品,面向“新基建”构建了多标识解析与安全防护产品体系,支撑5G、工业互联网、全球物联网的快速稳定发展。
四是全联网标识解析技术探索突破。近年来,我国针对全联网特别是全联网标识解析技术的研究逐步深入,并于2020年初步提出适用于全联网应用场景的标识解析服务架构。该架构基于联盟链技术提供全联网“标识根”服务,从而实现安全可控、高效智能的标识解析。在原型系统研发方面,完成了基于智能合约的多标识识别和转换功能,在构建基于区块链的标识管理系统上进行了探索。
五是RPKI(Resource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资源公钥基础设施)技术稳步发展。2020年,我国在RPKI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包括国家顶级域名管理机构等在内的国内相关机构持续开展研发工作,持续跟踪RPKI技术发展趋势,研究RPKI性能优化解决方案,提升RPKI技术安全水平,产出《资源公钥基础设施(RPKI)发展状况及技术趋势报告》等多种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在RPKI路由验证系统技术研究、开源软件维护以及行业标准产出等方面也收获颇丰。2020年,中国科技网成功启动了基于RPKI的路由验证测试,通过该路由验证测试,中国科技网在与国际国内网络运营商进行路由交换时可通过RPKI技术提供路由交换决策辅助。
三、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
(一)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创造新的发展机遇”。2020年以来,我国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赋能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融合升级,促进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依托大数据,承载着系统打通、优化工业生产流程的使命,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提升效率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持续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约为3.1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约47.9%,对GDP增长的贡献将超过11%[ 来源: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
5G支撑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奠定产业发展基础。我国不断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全国相关建设项目超过1100个[ 来源:人民网,http://it.people.com.cn/n1/2020/1120/c1009-31938464.html,2020年11月20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顺利推进,取得良好成果。2020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预计到2022年,一批面向工业互联网特定需求的5G关键技术获得突破,“5G+工业互联网”的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当前,“5G+AGV[ AGV:指装备有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航装置,能够沿规定的导航路径行驶,具有安全保护以及各种移载功能的运输车。]”“5G+远程协助”“5G+机器视觉”等新型场景的创新应用不断发展,促进工业企业在厂内物流、设备维护和产品质检等方面的改造升级,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
工业互联网产业实现全国布局,相关区域建设有序开展。一是区域协同发展。2020年5月,四川和重庆两地经济和信息化部门签署《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提出携手构建工业互联网,共建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努力打造全国示范新名片[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0/5/26/64a1ff62dd9243ef98f96b3d748cfcff.shtml,2020年5月26日。]。二是企业上云加速。2020年8月,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设备上云 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分步有序推进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有优化潜力的工业设备,通过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种形式,实现泛在互联、数据共享、高效配置,重点突破化工装置、高能耗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和智能化设备上云、上平台[ 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http://gxt.shandong.gov.cn/art/2020/8/26/art_103863_9677162.html,2020年8月26日。]。三是产业联盟形成。截至2020年11月,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已达1778家[ 来源: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http://www.aii-alliance.org/dt_lmdt/20201204/4479.html,2020年12月4日。],相关技术、标准、研发、应用等方面的产业合作不断增强,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二)工业互联网赋能行业状况
2020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提出深化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鼓励各地结合优势产业,加强工业互联网在装备、机械、汽车、能源、电子、冶金、石化、矿业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融合创新。
工业互联网为行业发展带来新动能,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保障生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企业通过生产管控一体化建设,构建实时感知、及时响应的生产管控一体化平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控制的协同优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在降低运营成本方面,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对设备运行数据、设备效率数据的全面采集和分析,建立设备性能模型,进行典型设备的状态分析和效能分析,降低运营成本。三是在保障生产安全方面,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搭建一体化应急平台,实现了安全相关信息的全面感知和汇聚,确保生产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在机械领域,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全程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有效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生产效率,确保生产合理性、高效性、科学性。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大型工程机械企业不断进行智能制造的实践和探索。2020年7月,三一重工与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工业互联网精品云专网建设、业务系统上云等领域展开全面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来源:中国电信,http://www.chinatelecom.com.cn/news/02/202007/t20200706_55170.html,2020年7月3日。]。其中,中国电信为三一重工规划建设以总部为中心,辐射全国生产厂区的工业互联网精品云专网,为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网络基础。
在钢铁领域,工业互联网实现钢铁制造的AI赋能,支撑智能化生产车间运转,有效助力数字化转型。宝钢股份通过远程运行维护、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综合智慧手段,把上海宝山基地的冷轧热镀锌智能车间,变成了一座24小时运转却不需要多人值守的“黑灯工厂”。2020年5月,河钢—华为—东北大学共建“工业互联网赋能钢铁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首个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在河钢集团启动[ 来源:河钢集团有限公司,http://www.hbisco.com/site/group/newsinfo/info/2020/15609.html,2020年6月10日。]。河钢集团在5G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方面进行有力尝试,将进一步推动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在煤炭领域,煤炭工业互联网是转变煤炭行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支撑,提升煤炭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优化煤炭行业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2020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发布《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生产煤矿智能化改造,提升新建煤矿智能化水平。同时,对具备条件的生产煤矿进行智能优化提升,推行新建煤矿智能化设计,鼓励具有严重灾害威胁的矿井加快智能化建设[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https://www.ndrc.gov.cn/xxgk/jd/jd/202003/t20200320_1223780.html,2020年3月20日。]。2020年4月,兖矿集团与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在基础通信、“5G+智慧矿山”、数据信息服务、网络安全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来源: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http://www.ykjt.com.cn/xwzx/2020-04/17/content_1064023.html,2020年4月17日。]。
(三)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状况
在平台创新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壮大,解决方案不断产生。截至2020年6月,具备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70个,连接工业设备数量达4000万台(套),工业App突破25万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工业企业数近40万家[ 来源: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 双跨平台:指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与新兴前沿技术融合创新发展,培育形成创新解决方案。海尔、徐工信息、东方国信、浪潮、华为等双跨平台企业积极开展研发工作,在设备接入、协议解析、边缘计算、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开发等领域突破创新,培育形成了云仿真设计、设备预测性维护、产品质量追溯、网络协同制造、智能产品运维、大规模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
在解决方案方面,人工智能和工业相结合的解决方案成为新的发展热点。随着企业生产工艺升级,检测标准随着提升,高端制造业对于使用智能化产品来降本增效的需求更加迫切。传统方式既无法满足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需求,也易导致误检率、漏检率偏高等问题。以AI为基础的识别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数据训练不断优化识别效果,结合工业相机、机械手臂、自动化产线等设备,广泛用于各种工业场景下的检测、搬运等。当前,人工智能和工业结合的解决方案主要以供应链的形式为机器人企业、智能设备企业和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联合服务制造业客户。其核心的智能视觉包括3D视觉与自主路径规划、机器视觉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视觉图像算法、智能视频解决方案等。
在工业设备方面,工业机器人创新引领无人工厂和工业物流的革新。工业机器人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机器人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2020年1至11月,全国工业机器人完成产量206851台,同比增长22.2%[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https://www.miit.gov.cn/gxsj/tjfx/zbgy/jx/art/2020/art_ca944361d71a4f02b472eecb8c806a1b.html,2020年12月31日。]。在无人工厂领域,焊接机器人逐步覆盖航空航天、高端装备、轨道交通等领域。随着焊接生产数据的不断积累,焊接机器人系统会进行视觉识别模型和焊接决策模型的训练,焊接决策的适用性和准确度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工业物流领域,工业机器人加快创新发展,结合深度学习、3D视觉、最优运动规划算法,可以实现品类仓的全自动分拣。在此基础上,柔性工业物流解决方案不断落地,3C[ 3C:指计算机类、通信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三者的统称,例如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或数字音频播放器等。]、电力、光伏、医疗等行业的工业物流实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