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信息化助力河长制,开启“掌上治水”新模式
近日,广州市河长办常务副主任、广州市水务局局长龚海杰在《中国水利》杂志上发表《广州:信息化助力河长制 开启“掌上治水”新模式》一文,系统阐述广州水环境治理的新模式。广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河湖治理工作上真抓实干、勇于创新,在广东省首推“河长App”,通过“互联网+河长制”,率先开启“掌上治水”新模式,以信息化强监管压实河长制各主体责任担当,助力精准攻坚并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广州市河长制实现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的跃升,通过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市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广州市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信息化、体系化、可量化”河长监管体系,着力打造最先进、最系统、最精准的河长监管体系,努力在全国河长监管领域提供可复制的广州范本。
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PC端 信息化——确保监管手段最先进
建立信息化技术保障机制能有效促进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落地。
龚海杰指出,广州市在整合多方资源基础上开展“互联网+河长制”行动,建立了河长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及配套运行管理制度,主要从压实河长职责、激励河长履职、提升河长履职水平、提高河涌问题的流转顺畅度、社会公众参与度等方面多方位提升河涌治理和管理的能力,为打赢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河湖“长制久清”奠定基础。
广州市以水务信息化为重要抓手,创新探索出一套“管服”并重的体系架构,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启“掌上治水”,全新搭建“PC端、App端、微信端、电话端、门户网站端”五位一体监管平台。
从化吕田小杉村优美的水景 体系化——确保监管方位最系统
广州市实现全市河长湖长全覆盖,并通过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河湖河长湖长全串接。广州市河长办先后出台多项巡河指导意见,紧密围绕河长履职前、履职中、履职后,借助信息化手段监督河长履职行为,压实河长履职责任,不断提升履职水平。在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里设立“红黑榜”,每周通报河长履职情况。
通过电话随机抽查和河长周报中履职数据的连续性变化分析,监控河长履职变化趋势,对河长的巡河轨迹、责任河涌水质、下级河长履职情况等多方面分析评估,对履职优秀、分级管理到位和积极推进治水工作的河长利用红榜进行示范表彰;反之用黑榜进行公开督促和提醒。截至2019年年底,红榜上榜65人,黑榜上榜145人。通过深入分析黑榜,细究根源,以“河段—河长—问题—水质”四个技术关联路线反映问题,并进行双向、可追溯、多元化管理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供责任方及时整改,必要时深度曝光。
番禺雁洲涌里划龙舟 可量化——确保监管结果最精准
河长作为河长制工作的直接推动者和主要践行者,履职效果与河长制工作成效直接相关。为使河长制高效稳步推进,广州始终坚持源头治理理念,将河湖与河长作为落实河长制的两大源头,通过对河长履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创新体制机制,推行量化考核,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河长履职评价体系》。
通过每月河涌水质的监测数据,结合国家、省、市相关部门通报批评或媒体曝光的问题情况,建立以“水质+问题”为机制的“红、橙、黄”三色预警机制,并以河湖问题数量进行分析,河长上报问题数量与质量低于非河长上报问题数量与质量的,视对比程度予以黄色预警、橙色预警或红色预警。水环境差异化动态预警机制的推行,将河长履职目标锁定为水质不反弹,通过每月发布的河涌水质预警情况,河长App自动在次月调整河长履职要求,河涌水质良好的河长工作适当减轻,进一步压实河涌水质黑臭的河长履职。
此外,广州市创新开展“河道警长制”“内外业融合”等机制,并对河长履职全过程系统监管,利用履职数据进行量化考核评价,促使河长履职从形式履职转向内容履职、成效履职。(记者 杜娟 通讯员 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