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民政推进“智慧社区”试点 为城市治理打通“最后一公里”
2月22日讯 整整一墙的文件柜里,密密匝匝放满了文件夹,侧面注着“基层报表”“统计台账”等标签。尽管有分类,关键时候依旧找寻不易,统计不易。此外,群众在线办事和了解信息缺乏有效的载体和平台,这是目前我市各街道、社区普遍面临的“老大难”。
为解决这一难题,济南市民政局大力推进智慧社区试点工作,联合浪潮集团开发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并在历下、市中等区试点“智慧社区微信小程序”和“智慧社区APP”。此外,市民政局与杭州优户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熙霖苑、和平路、文恒三个社区率先迈开了实践数字赋能基层管理的“第一步”——引进基层数据协同系统,使数据的采集、整理、应用和分析方式换新,力图用这个“微基建”为济南市城市治理打通“最后一公里”。
基层数据散、乱、差 关键时刻“拎不起”
社区是最基础的治理单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临常态化疫情防控等紧迫任务,社区工作者日常信息数据碎片化散落在纸质台账、笔记本、工作群,以及林林总总的Excel表格中,如果能“查账”就临时调出来,查不到的就得重新统计一遍,这种情况下,不仅速度慢,数据质量也堪忧。究其原因,这是基层数据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是“家底不清”,自身缺乏数据的积累和传承;二是“协同不力”,社区工作人员专注于各自条线,相互之间不够协同。
如今,利用优户通平台帮助三个社区推进数据赋能,通过建设平台数据库,一方面将平时基层统计的数据实时导入,另一方面承接梳理上级平台系统“下沉”的数据资源。所谓“实时导入”,即在社区以“一次录入、多方共享”的理念,将传统各条线社工在日常巡视走访中原先记在小本子上的信息,按统一格式标签直接在智能终端上记录,在有网络的环境中,采集的这些数据信息将直接入库,并在数据库中自动整合归档,不再需要社工二次录入。当上级条线紧急需要调取数据时,社区工作者根据“标签”检索就能快速导出报表,省时省力,为工作人员减负增效。
近日,三个社区的工作人员与优户通进行线上会议,学习基层数据协同系统的具体操作,为持续使用好该系统做了铺垫。
数据赋能 为群众在线办事提供平台
济南市民政局联合浪潮集团开发智慧社区系统(目前已打通68家政府数据),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确保“一次办好”在社区落地生根。目前,系统已打通68家政府数据及医疗、通信、家电、安防、水电气等社会信息数据,实现便民服务的全天候、一体化、协作化,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能化服务,并将根据居民需求持续更新服务项目。群众可通过自助终端和手机进行“在线查询”,准确了解各类政务信息和民生信息,并可通过“在线申报”实现线上办理业务。社区专职工作者通过电脑系统进入管理端,能及时发布社区信息、人员信息在线摸排、社区居民分类管理、各类报表在线打印,能够有效提升社区工作效率。
为满足群众需求,在“智慧社区APP”和“智慧社区小程序”上创新开设“社区动态”“办事大厅”“社区党建”“政务查询”“生活服务”“抗疫专区”“志愿积分”“社区会客厅”“随手拍”九大特色板块。通过“社区动态”板块,居民第一时间了解社区动态、接收社区通知;通过“办事大厅”板块,居民可登陆后进行在线申请老龄补贴、低保、五保、残疾、临时救助、参战补助、公租及廉租房等业务,也可以直接查看相关申请进度;通过“社区党建”板块,可自动接收党课资料和党员活动通知;通过“政务查询”板块,自助了解政务动态信息;通过“生活服务”板块,实时了解周边商铺和便民服务设施情况;通过“抗疫专区”,实现在线填报体温、外来人员报备等;通过“志愿积分”,自动记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情况,鼓励有条件社区开展积分换服务活动;通过“社区会客厅”板块,社区居民可与社区工作者在线对话,足不出户解决问题。通过“随手拍”板块,能够及时上传各类信息,激发居民自治热情。
目前,“智慧社区APP”和“智慧社区小程序”正在历下区、市中区开展试点,可搜索济南市“贴心民政”微信公众号,在“民政发布”板块搜取“智慧社区”。
数据“蓄水池” 为社区精细化治理提供“源头活水”
济南市制定的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政务数据、重要公共服务数据和社会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分析、开发、应用等,逐步打造全时空大数据中心”。作为城市大数据的主要提供者和使用者,基层搭建数据“蓄水池”,便是为社区精细化治理提供“源头活水”。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工作是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有益探索,更是为“强省会”建设积极助力。
目前济南市民政局已为400个社区配备智慧社区自助终端(智慧社区系统依托自助终端运行),为社区居民提供统一的“智慧社区服务”入口。为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对智慧社区的需求,市民政局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为提升智慧社区终端使用率,济南市民政局已开展4期“智慧社区专题培训班”,并开设“智慧社区”网络课堂,由技术顾问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开展网络“一对一”讲解,确保社区工作者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居民开展服务,截止目前,共培养专业化社区人才400名,智慧社区平台使用率不断提升,提升了为民服务效能。(记者 冯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