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释放了什么信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新时间:2021-03-10

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大潮下,供应链金融产品频频亮相,相关的政策逐渐出台。

2020年9月,央行、银保监会等八部委发布的《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被业内视为我国供应链金融的纲领性文件。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单独提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这意味着供应链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和金融脱实向虚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扶持。

政策频现引导规范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末,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6.4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1%;产成品存货4.60万亿元,增长7.5%。而应收账款、存货则是中小微企业的主要资产,也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土壤。供应链金融的实践核心在于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力延伸至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质押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政策文件。

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到,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发展线上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模式。

此后,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联盟秘书长徐煜表示,国家出台一系列供应链金融政策加快了供应链金融的规范化发展,同时可以推动核心企业参与其中,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真正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义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表明未来政府将更加重视加快供应链金融创新,以促进供应链产业链保持完整和稳定。

在厦门国际银行投行分析员任涛看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供应链金融”,比较符合国家层面所提及的“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理念,释放出了两个信号。一方面,今年政策层面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和金融脱实向虚难度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支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应已经成为共识,预计后面还会有系列配套政策出台。

推动创新,破解痛点难点

当前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主要为商业银行、保理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主要提供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存货为质押品的贷款、担保、保险等业务。以商业银行为例,商业银行一般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授信为担保,为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就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任涛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根本在于供应链,涉及的环节、企业类型、参与主体等较为复杂和多元,资金流、信息流更是纵横交错,需要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包括传统授信、票据、现金管理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而银行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可以针对供应链上所处环节、交易对手等确定不同融资要素(含规模、期限、利率、担保)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系统性地服务于供应链各个环节。

除传统金融机构外,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入场供应链金融市场。欢太数科CEO徐立夫认为,金融科技公司的优势在于技术和互联网运营能力。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可以围绕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交易、物流等信息进行整合与深度挖掘;互联网运营能力则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创新运营,提升效率。

供应链的业务模式也会带来相应的风险。在李义举看来,一是存在风险传染的问题。一旦其中某一企业出现信用风险事件,风险将迅速传染至整个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二是交易背景真实性审核难度较大。由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质押品信息容易被企业间相互勾结伪造,金融机构有时难以迅速发现企业交易的真实性,导致出现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

除此之外,供应链金融在实际开展业务过程中还存在难点问题。

任涛指出,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中的应用程度不高,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并未真正打通或者说不完整,供应链各环节以及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交流平台等各参与方的信息数据独立性仍比较强,银行尚无法根据其中的信用要素进行有效或独立进行风险定价。尽管存在一些实践上的困难,但供应链金融仍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力方向,这不仅有助于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提供新的增长点,也有助于畅通产业链和供应链、盘活中小微企业的流动性资产,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现实问题。

“解决企业的痛点、难点,更好地服务企业才能称之为创新,而非是为创新而创新。”徐煜表示,供应链金融服务一直创新。产品不断变化,是根据的市场需求在变,市场主体就要根据变化来理解创新。不能简单地更改个产品名字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创新,而是要从产品设计、优化流程、解决问题等业务层面去创新。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相关政策出台,也是支持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一方面,政策更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痛点问题,李义举表示,“要优化供应链金融生态,加快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促进国际产业链深度融合,保障供应链安全。监管政策需提前布局相关政策法规,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对产业链中各类企业主体的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不断规范供应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业务的发展。此外,还可借助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线上化风控监测,从而控制融资风险。”

任涛认为,供应链金融涉及的业务环节、参与主体等较为复杂多元,仅靠商业银行无法真正践行,既需要互联网平台、物流平台、保理公司等方面的积极参与,亦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政策层面的不断优化整合各类生产、流通、交易等环节数据信息,完善供应链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商业银行精准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打下基础。此外,可以通过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深耕并打造某一领域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借助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解决人工确权、贸易真实性等问题。而且,针对优质核心企业,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ABS和标准化票据等产品,同时拓宽供应链金融和标准化票据的行业领域,以盘活企业应收账款等流动性资产,提升企业资金周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