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N”打造幸福社区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网课”“线上买菜”“无接触式配送”等线上服务便捷了居民的生活,也让人们对社区服务的认知观念发生了变化。黄超对此也深有体会。
早在2019年3月,南宁市青秀区南湖街道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投入使用,开启了社区治理“互联网+”的新尝试。该社区公共服务平台集社区智慧政务、社区治理和便民服务于一体,开设的“信息发布”“社区党建”“建言献策”“社区帮扶”“住房租赁”“便民缴费”“家长学校”“生鲜配送”等功能模块,让信息和服务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黄超曾经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智慧社区建设的相关建议。她认为,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当前“互联网+”大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实现有效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便利居民生活,是社区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探索多元化的智慧社区建设,进一步打通物业、社区和业主之间的信息孤井。通过探索“线上居委会”“互联网+社区议事”等平台,让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与居民,能随时随地便捷地预先充分沟通,共商小区事,凝聚居民共识,也能重塑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
“智慧社区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她认为,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建立沟通服务渠道,使社区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质,让社区关怀更温暖,是摆在社区治理面前的课题。
全国政协委员、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
努力让社区群众“少生病”
“随着居民越来越重视健康,从被动的有病治病,转变为积极的提前预防,已成为不少居民家庭的共识。”杜丽群长期工作在医疗一线,去年一年间,她多次深入社区开展卫生宣教和疾病预防活动。在她看来,幸福社区生活的标准之一,就是让群众少生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广西医疗事业的发展,也朝着满足社区百姓多样化、多层次卫生健康需求方向前进。“十三五”期间,广西积极推进“互联网+健康”建设,促进互联网与卫生健康事业深度融合,极大方便了社区居民看病就医。
杜丽群委员认为,让居民少生病,还要加大社区对重大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推广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全面提升群众健康意识,形成防重于治的社会共识。同时,也要加快完善社区医疗建设,比如全科医生人才培养、留住卫生院人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门诊报销比例等等。
全国人大代表、梧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甘楚林:
家庭医生进社区,居民就医更方便
梧州市万秀区东兴社区服务中心是自治区级示范中心,也是梧州市妇幼保健院打造的基层紧密型医联体。从2002年12月成立后,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开展为辖区内建档立卡的居民提供上门随访服务。
随着广西在社区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越来越多的辖区居民“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享受医务人员免费上门指导新生儿体检、母乳喂养、疫苗接种、产后体检、产后康复等精准妇幼项目服务。
甘楚林介绍,医院今年将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以创建社区医院为契机,将东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推向新层次。在不放松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本着“满意在社区,健康在社区”的宗旨,进一步提升医疗技术,通过医疗“强基层”,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为辖区居民健康提供保障。(记者郭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