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三农”亮丽风景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21-04-09

打造“数字三农”亮丽风景
“浙”里有妙招

位于杭州高新区,由四维生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建设的植物工厂,通过智能监控系统,使作物收成周期缩短20%—50%,降低种植成本。

80%以上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字三农”专班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总计90%的县(市、区)互联网普及率在80%以上。以长兴县为例, 2019年全县共建益农信息社站点259个、乡村智慧景区2个、网上医院1家、公交“一码通”全覆盖。

“正在试播的这款植保无人机,装有50斤种子, 1分多钟就能播种5亩地左右,比人工播种均匀、高效。” 3月16日,在衢州江山市举行的浙江省农业春耕备耕暨送科技下乡启动仪式上,一批无人驾驶拖拉机、履带式旋耕机等农耕设备让人大开眼界。

当天在江山市佳源家庭农场,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农场的专业育秧中心叠盘出苗,在智能设备控制下,可以合理调控温度和水分,出苗整齐、出苗率高,有利于实现水稻机插。这个全年种植2000多亩土地的农场,可为8000亩大田提供育秧服务叠盘育秧。

近年来,浙江省加快推进“三农”数字化改革,畅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下乡通道,为乡村振兴提供创造力。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到2025年,浙江省提出,将实现乡村网络体系全覆盖,将建成“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推广生产、流通、监管等核心业务数字化应用,让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壮大。

注入工业化基因 农业种养玩跨界融合

无土垂直化栽培,LED照射取代阳光,按照工业流水线“生产”蔬菜,1平方米可作5平方米用……在杭州市滨江区英飞特科技园内,有一座植物工厂隐于闹市之中。

“数字化农业,最直观的表现即设备的数字化。” 四维生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庆介绍,公司打造的植物工厂,依托企业研发的智控系统,对蔬菜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及营养补给实施自动化控制,全年24小时运作,达到无农药残留与无重金属残留。目前工厂内种有50多种植物,以生菜为例,对比田野种植,单位亩产可以达到50倍以上。

“植物工厂”自上世纪发展至今,其核心在于让农业种植摆脱田地资源束缚,为其注入工业化基因。在陈庆看来,工业化种植,还少不了可视化。他打开手机App,向记者展示了公司在义乌植物工厂的实时监测种植环境。通过屏幕观看,蔬菜成长、采摘情况一目了然。

“成立3年来,公司每年研发投入为数千万元。科研团队玩跨界融合,将光学、人工智能等专业学科应用于种植,除了植物工厂,还开发了集装箱种植系统、室内种植机等产品,在云南,天津,浙江等地已有合作项目落地应用。”陈庆说。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曾就此指出,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在浙江,将工业思维引入农业生产的创新之举,四维生态只是数字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不久前,由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研发建设的“永兴水产数字渔场”完成了2500平方米对虾智能化设施化养殖车间、养殖水环境快速感知与调控、饵料精准投喂、对虾行为观测和智慧管控云平台等软硬件建设,初步构建了对虾局部无人化养殖车间1个,已纳入浙江省第二批数字农业工厂试点。

“浙江沿海传统高位池对虾养殖单茬产量为每平方水体6到7斤,一年2到3茬。经测产,对虾局部无人化养殖车间单茬每平方水体养殖产量可达15斤,一年可养殖4到6茬。”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促进生产方式变革不能缺位。以工业化思维推进改革,或是一条捷径。

多场景探索应用 县域数字化领跑全国

湖州市长兴县吕山乡,长兴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内,有2000多只湖羊在此安家。羊舍环境参数、能繁母羊情况、湖羊销售分布等各个内容板块呈现在园区数字大屏上,园区预计年存栏湖羊达5万只,年出栏8万只。

这一集养殖、繁育、牧场经营为一体的数字牧场,是该乡首个规模化、智慧化农业项目,由9村入股联建。“这9个村目前的平均经营性收入已超200万元,该示范园正式投用后,平均每个村的经营性收入能达到300万元。”吕山乡农业农村发展办主任孙凯凯说。

通过“机器换人”让生产提速,“智慧监管”使品质可控,是长兴县推动现代农业向“数字化融合”转变的两大方式。在湖州融晟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内,墨瑞鳕苗种繁育基地通过健康高效循环水设备进行工厂化养殖,可智能化调节温度和水质,实现减少养殖用水量100倍,养殖“零排放”“零用药”。

长兴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县已建设智能化农业园区6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72个,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

无独有偶,湖州德清县发挥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优势,综合运用“德清一号”遥感卫星、无人机遥感及图像识别技术等,在县域内开展农情宏观监测分析,实现全县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田块测算、作物识别、长势监控等功能。

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字三农”专班统计,2019年,浙江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为68.8%,发展水平排全国前500的县(市、区)有80个,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上处于全国前列。

绘就最新施工图 加快信息服务全覆盖

杭州建德市三都镇松口村,在富春江水库小气候的影响下,当地适宜种植橘子,以往每到采摘季,村里会落满烂橘子、橘子皮,影响村居环境。作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建德市正积极探索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

“现在每家每户庭前院后整洁干净,门前还会挂着一个亮着小橘灯的牌子,用手机扫上面的二维码,就能了解村户积分情况,也能查看到公开的村内四务(党务、村务、财务、服务)信息。”松口村妇联主任龚水婷介绍,自己还兼任村里的“钉管家”,通过应用钉钉软件,将具有松口特色的积分治理搬上“乡村钉”平台,打造数字松口,激励村民参与自治,改善村风村貌。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曾表示,浙江“数字乡村”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但与城市相比,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民使用信息终端水平相对较弱。

今年1月,《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发布。目标到2022年,全省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提升,县城及重点乡镇5G信号实现全覆盖,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基本建成,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库不断完善,初步建成天空地全域地理信息图。

目标明确,源于基础。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字三农”专班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总计90%的县(市、区)互联网普及率在80%以上。以长兴县为例, 2019年全县共建益农信息社站点259个、乡村智慧景区2个、网上医院1家、公交“一码通”全覆盖。

“区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不平衡是数字浙江和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必须跨越的障碍。政府相关部门需瞄准数字乡村建设的契机,引导现代农业项目资金加大对农业数字技术应用支持。”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字三农”专班有关负责人表示,同时切实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形成多种合力、集中投入的建设局面。(◎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