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让教育 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21-04-20

如何在教育决策中,从“经验主义”向“数据主义”转变?又如何让决策不再“拍脑袋”,评价不再“凭印象”,管理不再“讲大概”?4月8日,在南京举办的“推广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项目总结会”中,有发言人表示,要提升信息化条件、数据治理能力、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特别是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四大挑战助推教育信息化

2015年,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项目启动,如今,中央电化教育馆已在全国分3批遴选确定了428所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不会停歇,只会越走越快。”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院校发展处工作人员在大会发言中表示,持续推进信息化,基于4个挑战。

第一个是现代治理的挑战。如何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如何消除信息孤岛,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这需要不断强化数字治理理念,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第二个挑战来自生源多样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特别是高职扩招后,生源从原来的中职生、普高生为主,逐步过渡到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在办学条件稀释、师资队伍紧缺的情况下,适应不同生源的学习需求,保证培养质量,必须依靠信息技术。

第三个挑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职业教育要增强适应性,就必须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

第四个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挑战。受区域经济、产业、教育基础制约,我国东中西部教育资源还不均衡,特别是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师生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让人民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面向未来,如果推动教育信息化,就要提升信息化条件、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提升教师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就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而言,要推进“互联网+”“智能+”职业教育新形态,服务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探索建设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特别是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基于教学信息化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加强实习实训的信息化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效果。

缩小实际培养效果与预期偏差

在中央电化教育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部主任赵林看来,信息化要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相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起步晚,但相比中小学,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场景更丰富,可探索的内容更多元。仅就虚拟仿真软件的应用来说,它可以模拟一些危险岗位的工作场景,甚至模拟一般实训中难以遇到的棘手问题和场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赵林说。

数字校园是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窗口。2020年12月,全国评选出116所“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位列其中。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丹中介绍说,近年来,学校加快推进基础硬件与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完成GPON光网络接入改造,实现无线网络WiFi-6全覆盖,建成百TB容量国家标准数据中心。

其中,“马上办”综合服务平台,当前上线127项服务,历史上提供的总服务约300项。师生每日访问服务大厅比例达100%,发起服务总数超过185万次,面向教师的事务流程平均办理时间从2天缩短至3小时左右。

在传统的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往往与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实施脱节,预设成果和实际培养效果之间经常出现类似“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偏差。

如何保证培养目标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教学中,让课程的动态调整更具可视性和科学性,使学生进入职场时更有竞争力?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教院专业建设研究室主任王晓秋介绍,他们联合一家公司,共同研发出一款“OBE教学运行系统”。“系统分成专业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持续改进和达成度分析与画像4个阶段,覆盖了专业建设全链条的各个环节,建立了从校级培养目标到课程单元目标逐层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链,并全面采集专业设计、专业教学以及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数据,实现了专业建设全面的数据贯通。”王晓秋举例说,通信技术专业有一门涉及数据库结构设计的课程,在经过系统分析后,学校发现它与其他多门课程相似度较高,后来就取消了这门课。

“系统的运行,提高了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以信息化固化专业建设流程和质量标准,便捷有效地保障了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和落实的一致性。”王晓秋说。(记者 金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