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入推进“互联网+社会建设和民政”改革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在“学习党史悟思想、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坚持重心下移、服务为本,把群众“小事”作为头等大事,立足职能任务,持续深入推进“互联网+社会建设和民政”改革,用心用力用情回应群众最关心的七方面需求,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于便捷化需求,“省心办”服务来回应
针对群众便捷化服务需求,通过系统优化升级、办事流程再造、受理环节简化、数据共享应用,实现养老服务津贴补贴、社会组织年检等85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和“一号通达”。
截至目前,共有741万人次登录网上办事大厅获取网上服务;实现养老助残卡办理进度查询等35个事项“掌上可办”,已有36万人享受掌上服务;实现困难老年人生活补贴申请等14个事项线上“零材料、智能审”,群众只需提供身份证便可办理;率先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实现婚姻登记、养老服务津贴补贴等29个事项跨区通办,极大提升了群众办事便捷度和体验感。
基于高效化需求,“信手触”服务来回应
针对救助对象高效化服务需求,在前期推出手机移动端办理基础上,推出电脑端办理服务,困难群众登录北京市民政局官方网站即可完成低保、低收入、特困、临时救助等救助事项网上申请操作及申请进度查询。
同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机端”“电脑端”均实现申请身份信息实时验证、申请信息在线填写、证明材料即时上传、核对授权当场填报等功能,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即可灵活、高效地申请社会救助,实现了救助申请“触手可及”,把党和政府温暖及时送到困难群众手中。
基于精细化需求,“靶向式”服务来回应
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清明祭扫服务保障精细化需求,靠前站位、多点发力、精准施策。
一方面,与首都之窗共同推出清明祭扫网站专栏,宣传清明祭扫限流措施;建立数据核对机制,依托健康宝大数据排查疫情重点防控人群,反馈各陵园点对点防控。
另一方面,提前修改完善清明祭扫预约系统,采用人机结合模式7*24小时严密监控网络平台运行情况,及时推送各陵园预约情况,调整预约峰值,畅通群众预约渠道,今年清明祭扫期间共保障了90万人在线预约、1万人网上祭扫。
基于特情类需求,“无鸿沟”服务来回应
针对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信息化改革发展成果需求,率先在老年人福利津贴补贴申办等服务中推出极简办理、亲友代办功能。
一方面,通过系统前置信息验证等信息化手段,极大简化了操作流程,30秒即可完成网上申请。
另一方面,系统支持亲友代办,不会使用电子设备的老年人依然可以网上办理。截至目前,已有25万老年人网上办理了相关业务,1.2万老年人通过亲友代办完成服务申请。
基于全天候需求,“不打烊”服务来回应
针对婚姻登记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等社会建设和民政民生高频咨询服务需求,推出“不打烊”智能咨询服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婚智通”智能机器人,通过门户网站、官方微信等多终端为群众提供7*24小时婚姻登记业务咨询服务。打造社会组织“智能问答”系统,汇聚社会组织领域相关政策文件、案例经验、信用信息等,为社会组织提供拟人化、“不打烊”的智能咨询服务。
截至目前,婚姻登记“婚智通”、社会组织“智能问答”系统已分别提供46万人次、1.3万人次咨询答复服务。
基于真减负需求,“组团式”服务来回应
针对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现实需求,围绕数据采集应用、系统支撑应用两大方面推出多项“组团式”服务。制定《关于加强数据管理及应用的若干措施(试行)》,规范基层数据采集机制、完善向基层推送数据机制、健全数据分析应用机制,全面加强数据便捷化、高效化服务基层能力。制定《信息系统应用考评办法(试行)》,多维度提升信息系统服务支撑能力,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基于新业态需求,“前瞻性”服务来回应
针对智能互联时代社会建设和民政领域全新业态服务需求,加大“前瞻性”研究。开展重点课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高品质数字民生服务》,探究数字民生服务的内涵外延、体系架构、实践路径及预期展望。开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研究,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方略和推进思路,为构建新发展阶段的养老服务新格局提供基础支撑和方向指引。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方案研究,推进智慧社区开篇破题,全方位夯实服务群众信息化基础。综合运用人工问询、人像对比、DNA比对、开展试送等多种方式,帮助更多长期滞留受助人员寻亲回家。
下一步,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将继续密切关注群众需求动态变化,随需而应、闻风而动,持续做好回应群众需求这篇“大文章”,在为群众办实事中践行初心使命,以为民服务的实际成效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北京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