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信息化快车 电子政务深入贴近百姓
来源:通信信息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据悉,近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表示在2006年工作任务中,要继续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网上政务公开。同时,在不久前才召开的上海“两会”则全面搭上信息化“快车”,电子签到、电子表决、会议同步网上直播、东方网两会专题直播等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手段成为传递最新政府资讯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将最先进的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融合到政府部门,为消除政府与大众之间的信息鸿沟做出积极贡献。如今,越来越丰富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使政务日益贴近百姓生活。

  改变“亚健康状态”

  由于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条件依赖,信息化是一项比较容易进入良性或恶性循环的系统工作。因此,对我国广大市民来说,电子政务的名称虽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但真正为人们所接受却是近一二年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最初一些城市政务网站作用不大,甚至形同虚设,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网站只有发布功能,没有具体的交互处理业务,而且没有专门的班子编辑和更新资料。

  这种缺乏最基本实际操作应用的信息化建设,这种电子政务建设的“亚健康状态”使得电子政务在最开始的时期处于被民众忽略、缺乏理解的边缘化状态。因此,只有将政务网真正建设成为动态的交互过程,才能面向公众、搞活网站,成为真正与人民群众沟通的“窗口”。

  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05年中国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报告》显示,2005年部委网站拥有率达到96.1%、省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达到90.3%、地市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达到96.1%、在抽样的408个县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达到77.7%,数字最具说服力的,有力地说明我国的电子政务正改变“亚健康状态”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阶段。

  实用了才是真理

  纵观近几年国内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可谓“波澜不惊”。一方面,中央到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突飞猛进,形势一片大好;而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在社会服务层面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变化。因此,提升实用性成为电子政务“更上一层楼”的重要筹码。

  2006年1月,成为了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的又一个新的起点。经过三个月的试运行,中央门户网站于2006年元旦凌晨开通,且开通当日访问量就从1720名升至744名,一跃成为全球人气指数第二的国家级政府网站;第四届中国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发布会的顺利召开,这二件大事都强有力地表明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正在走向一个更加注重应用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人们对电子政务应用的认识更进了一步,重视的焦点转向对各项信息化应用实际功能的实现和作用的发挥,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成为主流。“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将是中国电子政务不容忽视的“三把钥匙”。

  例如,近日,福建省漳州市国税局对日常应用的各个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漳州市税收管理网软件。该软件涵盖了户籍信息管理、纳税评估、多元化申报缴税、办税全程服务、综合征管软件数据检测、能级管理员考核、发票查询、政策涉税文书查询等12个管理软件系统。据悉,该管理平台的推广将进一步方便税收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员的日常工作,实实在在地提供便民服务。

  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服务”是电子政务的基本属性,而老百姓需要的电子政务是一个有价值的服务,而不单纯只是为服务而服务。电子政务的主要目的、作用就是用来支持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解决政府的服务传递性和管理有效性。

  网上应用开发的深度核心问题是政务信息在网上传递和共享。例如,2004年8月18日上海市政府开通的“市民信箱”则将互联网时代的邮件邮箱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实名制的上海“市民信箱”可为个人定期发送各类个性化信息和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同时实名制信箱地址还可作为网上身份认证的依据,成为市民通过网络办理各类业务的“钥匙”。

  根据上海市市民信箱电子邮件系统管理中心计划,“市民信箱”将不断拓展邮件实用范围,将“市民信箱”与政府信息公开及各类相关电子政务相结合,从而给电子政务以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的创新。

  事实证明,电子政务应用开发越深,就能实现有价值的信息传递,解决的问题就越多;信息共享程度越高,作用就越大。它将直接触及办事流程的优化,直接关系到最终是不是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更好地方便人民群众办事的问题。

  毕竟,只有提高实用性,提升服务的价值,才能真正贴近社会需求,搭准百姓脉搏,让广大市民“少踏几个门槛、少跑几趟路、少走几道程序”。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方能使政务更加贴近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