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五华区着力打造特色政务体系,让政务服务更有温度!
近年来,五华区全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科教创新先行区、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建设,着力打造特色政务体系,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全市首家建成“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专区”,首家实现“一窗式”综合审批服务,首家实施政务服务“周三夜市”“周六晨办”工作机制,打造“一站式”政务服务新模式,让人民群众和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让政务服务更精准、更高效、更加贴心、更有温度。
政务服务延时办 “不打烊”服务获赞
政务服务“下班能办”“周末能办”。五华区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创新,在政务服务“中午不打烊”服务模式的基础上,于2021年1月6日在全省首家推行政务服务“周三夜市”及“周六晨办”新模式,实现政务服务“下班能办”“周末能办” ,切实解决市民“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下班时间没处办事”的困扰。
“周三夜市”及“周六晨办”事项办理的范围涵盖市场准入、税费申报与缴纳、社会保险、婚姻登记、居民身份证受理与领取等共计776项政务服务事项,涉及到全区33个部门,五华区明确要求涉及的部门现场值守办理、后台系统进行值守,做到平时工作日能办理的事项全口径、全覆盖,实现服务质量不减、服务效率提升,保证办事群众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1月6日(周六)上午,在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里,有年轻人前来办理结婚登记达成心愿,盒马鲜生分店顺利办理全市首张直营连锁经营企业“评审承诺制”食品经营许可证。不少市民夸赞,五华区政务服务大厅周末也能办理业务,非常便民。
服务成效:截至目前,五华区在延时服务期间共办理各项业务931件(其中涉及企业开办主题窗口96件、人社医保主题窗口298件、其他行政审批主题窗口95件、婚姻登记主题窗口159件、公安主题窗口261件、专业综合主题窗口22件,咨询人数366人)。
政务服务“进公园”“不打烊”。五华区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置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专区的基础上,创新了审批“不见面”、服务“不打烊”,事项“就近办”的新举措,于2020年3月正式建成并启用位于翠湖公园南门的全省首个“昆明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专区”,方便群众就近办事。
“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专区” 政务服务事项涵盖公安、住建、环保、水务、农业等25个部门的207项,集信息咨询、业务办理于一体,实行集中式受理、协同化办理、信息化运维的一站式自助服务。引进微车管理所自助终端机、社保参保证明自助打印机、税费申报自助服务终端机、健康测量自助机、昆明智慧政务自助终端机以及24小时自助取件箱等多个智能设备,实现缴纳车船税、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纳社保费、再生育服务证核发等政务服务事项均可随时在此自助办理。
服务成效:截至目前,翠湖公园昆明市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专区共为企业、群众办理各项政务服务事项459件,咨询1097件。
政务服务延伸办
“延伸点”“零距离”贴近服务
贴近群众民生事项身边办。五华区积极推进街道、社区 “互联网+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构建整体联动、部门协同、平台融合、一网办理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满足人民群众就近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群众办事便利度。
五华区围绕群众需求,制订下发《关于印发五华区街道为民服务中心、社区为民服务站“互联网+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在街道为民中心、社区为民服务站设立综合受理窗口。按照群众办理频次高、与群众民生需求相关、事项办理相对简单、根据实际可动态调整四个原则,梳理完成街道、社区及全区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明确街道为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事项83项,社区为民服务站政务服务事项57项,全区通办政务服务事项21项,同时完成所有事项办事指南的编制工作,并研究制定街道和社区事项进出的动态管理办法。2020年7月1日开始,在五华区10家街道、99个社区全面开展服务工作。
服务成效:2021年1至4月份,全区各街道办事处为民服务中心、社区为民服务站共受理各类事项641354件,办结641354件,办结率为100%。真正实现贴近民生,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事项,身边即可办理。
“零距离”服务园区。2020年9月1日,五华区正式建成昆明市首个“五华科技产业园政务服务专区”,园区企业和群众享受“零距离”服务,不出园区即可便捷、高效、优质办理所有政务服务事项。
“五华科技产业园政务服务专区”根据园区企业需要,设置三个综合窗口,办理“企业开办类”“人力资源、社会保险类”“其他行政审批类”业务,并可自助打印营业执照、参保证明等业务。综合窗工作人员负责对三类192项业务的受理及自助政务设备60项业务办理的指导工作。
服务成效:截至目前,五华科技产业园政务服务专区共受理事项1619件,其中人社医保1076件,市场监管290件,其他行政审批业务2件,网办党转251件。咨询共计983件。
注册登记银行网点“一站办”。五华区深入推进“政银合作”,先后与广发银行昆明分行第三支行、五华区农村信用联社、曲靖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昆明支行及中国银行昆明市东风支行5家银行签约合作,通过在银行网点设立“服务站”,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渠道从审批部门窗口转向银行网点,进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代办服务新模式,实现从公司股东U-key办理、公司名称自主申报、设立登记全过程指导、银行账户开立以及后续金融支持的“一站式”高效服务,将银行网点作为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的延伸窗口,为投资者提供市场主体全程电子化注册登记免费代办和后续资金需求优质服务。
服务成效:目前运行营业执照自助打印网点4个,在建网点10个。截至2021年5月31日,五华区通过自助打印机自助打印营业执照数量排名全市第一。
政务服务帮你办
搭建优质服务新桥梁
政务服务联络官“小官”办“大事”。五华区成立云南省首支“投资项目政务服务联络官”队伍,实行投资项目全流程、全免费“帮办代办”服务新模式,项目审批变“企业跑”为“政府替”,搭建服务企业新平台,让政务服务更精准、更贴心、更有温度,大大提高审批效率。
五华区政务服务联络官纵向与市级投资服务中心缔结合作,发挥市级统筹、区级属地的服务效能。横向与区级24个审批部门形成网格化联动,信息互通的同时,密切协调各行政审批部门,统筹各方力量,为企业落地发展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
政务联络官提供靶向服务,做好“服务员”,充当“润滑剂”,做好“监督员”。按照提前介入、委托受理、制定方案、实施代办、协调办理、跟踪反馈、监督落实、项目归档八大模块,政务服务联络官提供政策宣传和咨询,指导和帮助企业完善审批报件,代理企业提交申报材料、送达办件结果物,实现服务“零距离”。当服务项目在建设需求与审批政策、技术标准不统一不满足的情况下,政务服务联络官在正确理解审批要求和技术要求的同时具体了解项目实际,加强与职能部门和项目企业的沟通。2020年帮助昆明首创奥莱商业中心建设项目调整申报方案,协调相关行政审批部门,确保项目如期开业。项目服务多部门对接全流程参与,政务服务官以项目为单元,实现多部门督促全流程跟踪,监督各部门履职情况。在代办帮办过程中,发现办理“占道、开挖”市政设施类审批反复跑问题;在帮助企业申报土地、规划等手续时,发现同一项目不同事项使用测绘坐标系不统一问题,政务服务联络官主动反映企业诉求,最终实现昆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等部门、事宜进驻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开展审批服务,实现相关审批“一站式办理”;帮助实现从体制层面对坐标系使用标准进行统一,在技术层面对不同坐标系转换给予指导和成果互认。
服务成效:截至目前,五华区投资项目政务服务联络官服务项目193余个,涉及投资483亿元,指导企业完成审批事项办件330余项,帮办代办160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升软实力,筑巢引凤。
灵活就业人员“退有人管”。当前,五华区参加城镇职工养基本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约5万余人,每年申报退休人数约1500人。五华区整合档案管理、退休审批、待遇核算机构职能,设立“五华区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办理服务点”, 搭建服务群众新平台, 解决辖区内灵活就业人员在申请办理退休过程中无申报主体依附、无处存放个人档案、盲目申报办理等问题,切实做到为群众办实事。
对流程清单进行完善,在材料收取、退休核准、退休待遇发放环节建立与档案管理部门、退休核准部门和区社保局的沟通协作机制。设置专门窗口、聘请专职人员为群众提供从个人申请、退休申办、核准发证到待遇核算的“一站式”服务,打通办理退休中的堵点痛点,让群众感受“退有人管”的温暖。
服务成效:目前,办理点每月受理申请数达150件,办理个人档案免费托管4000余人,真正为辖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政务服务集中办
让企业和群众省心省力
业务办理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五华区在全省首家成立综合服务窗口,打破原有专窗单一化经办模式合并出“综合服务窗口”,授予每个服务区的综合窗口相同职能,以“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一个窗口出件”的方式提供标准化服务。
五华区根据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的需求,把政务大厅分社会事务、企业开办、婚姻登记、其他业务、公安、民生事务6个主题服务区。社会事务主题服务区每一个窗口工作人员都熟悉掌握不同的系统的操作技能和业务知识,一个窗口就可以办结招录用工、合同登记备案、养老保险参保、医疗保险参保、失业保险参保等94项业务,实现五华区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参加社会保险“一站式服务”“一窗式服务”;企业开办主题服务区,提供企业从核名至发票申领的“一条龙”服务,实现“8小时完成企业开办”;婚姻登记主题服务区提供婚前检查、照相摄像、领证宣誓“一条龙”服务;其他业务综合受理服务区实现28个部门348个事项统一受理、统一发证服务模式;公安主题服务区实现涉及公安部门的户政、出入境等76项业务统一受理和发证;民生事务主题服务区纳入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涉及水、电、气等民生事务于一体化服务。
服务成效:2021年1至5月份,五华区政务中心综合窗口共受理各项业务393165件,办结392254件,办结率99.77%,按时办结率100%。
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改革通堵点、破卡点、解难点。五华区相对集中行政审批工作以突破投资建设类行政许可事项为重点,将涉及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原区城管综执局、原区园林绿化局、区水务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等9家部门的21项行政许可事项及7个相关联行政职权向一个部门集中,组建五华区行政审批局统一集中办理,审批主体由“碎片化”聚合为“一个部门、一枚印章”,提高了项目推进效率。
相对集中行政审批规范审批要素,整合“一张表单”, 精简“申报材料”,落实“两个规范”,集约流程环节。将行政许可事项申请表统一规范为“一张表单”,填写内容简单明了;将法人身份信息、企业信息通过申报表承诺填报,同一项目不同申报事项相同申报材料整合使用,相关联事项合并审批等措施,精简申报材料,提高申报材料的有效性;落实审批设立有规范,落实审批流程有规范,“绘制”审批红线、“划定”时间界限、“确定”必要程序,以法制化促进规范化。
创新实践 “拼配审批”保“质”,多方式兼顾保“量”的“1+N”审批方式,确保审批质量,提升审批效率,为投资项目早落地早开工,项目顺利推进奠定审批基础。对单个审批事项实行“AB角搭档+专家支持+内部审批”的拼配模式,把好审批质量关。探索同一项目关联事项“合并审批”,行政许可事项关联其他行政职权“协同审批”等。
服务成效:2019年4月10日至2021年5月31日,累计办结各类审批案件813件,办结率100%。其中,行政许可事项审批499件,相关行政职权事项314件;年办件量较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前提高3倍,办结时限平均压缩了50%,最高压缩了89%,未发生超时、违规办件情况,进一步提高审批时效和质效,得到办事群众的一致好评。
政务服务一地办
四省六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跨省办理异地业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地办”。五华区创新政务服务新模式,与重庆、新疆、四川等四省六地政务服务部门共同协商并签署结对共建协议,就创新政务服务合作方式、加强政务服务改革协同、探索智慧网络共享、促进公共服务事项异地办理、开通企业服务“绿色通道”、推动异地“视频审批”、探索企业异地注册、加强信用查询合作等8个方面达成共识,实现政务信息共建共享,推进同一事项在结对共建地域内无差别受理,全省首家实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企业和群众可直接到四省六地政务服务部门“跨省通办”窗口提交资料,通过远程视频联审材料无误后,直接在企业和群众就近所在的“跨省通办”窗口取件,也可以通过邮寄免费将结果物送达到企业和群众手中,实现企业和群众本地直接跨省办理异地业务。
服务成效:截至目前,五华区政务中心大厅办理跨省事项3603件,其中“居民身份证异地换领、补领”255件,“普通护照申领”8件,“往来港澳通行证”6件,养老保险跨省转移转续1709件,医疗保险跨省转移转续1625件。
去年,五华区按照政务服务“一窗通办”“一网通办”“就近申办”“一次办成”“掌上通办”“马上办好”“全市能办”的“七办”服务模式要求,推出延时可办、自助能办、网上通办等创下多个第一。
今年,五华区将完成新西南购物广场“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专区”建设,打造“一网四中心+延伸点”特色政务体系,实现“下班能办”“周末能办”;深化“一部手机办事通”推广运用,力争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比例达95%以上,全程网办比例达90%以上;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将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2个工作日以内,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杨武)
昆明五华发布 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记者站
昆明五华发布 五华人社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