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互联网+”改革为牵引 谱写民生领域信息化工作新篇章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更新时间:2021-06-29

 

近年来,北京市社会建设和民政信息化工作以“互联网+”改革为牵引,加快建设信息化项目,稳步推进大数据应用,不断加强前沿理论研究,积极推进“金民工程”试点对接,实现了数据治理体系化、业务监管精细化、审批流程数字化、为民服务便捷化。

强力推进“互联网+”改革

推出一揽子“互联网+政务服务”具体举措,为“民政为民”配置了“金钥匙”。

一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组织年检、残疾人“两项补贴”等85项政务服务事项可通过网上办理。

二是线上服务“一号通达”。所有网办服务输入“北京通号”“手机号”“身份证号”中任一账号,即可在官方网站及官方微信登录办理。

三是高频服务“掌上可办”。社会组织查询、养老助残卡办理进度查询等35个服务或查询事项,可通过官方微信、北京通APP、百度、微信、支付宝小程序查看。

四是为老服务“一证通办”。14项服务事项实现持身份证便可申请办理,其中部分老年人服务事项率先实现线上“零材料、智能审”,便捷程度大幅提升。

五是跨区异地“全城通办”。婚姻登记、养老服务津贴补贴等29项服务实现跨区异地办、就近办。

统筹推进一系列信息化项目

为适应“互联网+”改革,实施一系列信息化应用建设项目,五大业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全面突破,激活了政务服务、业务监管、基础保障能力的“动力源”。

一是促业务监管精准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民政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构建全市死亡信息库,联动全市各相关部门,大力推进数据稽核,为业务审批及监管提供基础保障。在实名核验、残疾等级核验、经济状况稽核、资金发放核验等方面提供年均130万次数据比对。

二是促进行政审批数字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民政电子证照及电子档案系统,制作包括结婚证、离婚证、低保证、特困证、社会组织登记证书等共计9类电子证照,为后续证照服务提供良好基础保障。制作1.81万张个人签名章及1358个机构用章,生成包括公文文书、社会组织审批、民政资金发放等8类电子档案。

三是促在线导办人性化。建设“互联网+”婚姻登记智能便民在线服务、行政审批智能知识库应用项目,实现45个服务事项7×24小时机器人自动在线导办和全程交互,年咨询量达33万人次,满意率达98%。

四是促网上办公智能化。建设公文流转系统、财务集成平台,实现线上审批,促进了审计、信访、组织人事、执法、督察等业务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深入推进一体化大数据应用

持续开展数据共享核验、分析,建成了社会建设和民政大数据服务体系,在辅助科学决策、支撑业务开展、引领改革发展等方面开启了数据驱动“导航仪”。

一是高质量筑牢数据基础。对业务系统数据及外单位相关数据进行汇、存、治、用,打造集“天地图”“风洞仪”“试炼场”“看基层”“天眼查”等功能于一体的“横向联动、纵向联通、内外协同”的数据资源平台,建设了纪实库、基础库、主题库、专题库以及死亡信息库等,为深入应用各类数据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高标准强化任务落实。按照全市大数据行动计划要求,社会建设和民政领域的45个系统全部完成“上云”“入链”“交钥匙”,9个业务系统经优化后接入市领导“驾驶舱”。

三是高时效广泛共享交换。与民政部、市、区相关委办局及银行等共计60余家单位建立了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日均数据流量达到590余万条。每两小时分别向国家级和市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汇聚一次政务服务办件数据。数据共享交换为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养老助残券变卡、购房资格核验、不动产登记、医保办理、提升办事便利度、信用监管等提供数据支撑。

四是高效率深化挖掘应用。探索利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创新业务推进思路,包括推进“大数据+精准救助”、开展户籍老年人生存状况数据分析、数据助力疫情防控下的清明祭扫、大数据排查疫情重点防控人群等。

探索推进前沿技术应用研究

推进一大批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技术在社会建设和民政领域应用场景的前沿研究,形成了引领业务改革创新的“助推器”。

一是加强信息化需求研究。开展“蹲点街乡镇、入户社区村”主题调研以及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信息化建设专项调研,深入了解基层工作推进情况以及对信息化的具体需求。

二是加强前瞻性应用研究。开展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前沿应用研究,提出了大数据、区块链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志愿服务、福利彩票等场景的应用策略和可期目标。

三是加强关键性问题研究。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大数据监管等改革中堵点、难点问题研究,通过政策研究、业务摸底、技术探析和总结分析,出台了“互联网+”改革系列举措,将信息化助力便民惠民落到实处。

积极推进金民工程试点对接

坚决贯彻全国民政“一盘棋”、一体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当好“金民工程”地方应用与数据对接工作的“试验田”。

一是部署方式多样。采用“大集中”应用与自建应用相结合的部署模式,短期内迅速完成网络联通、云资源分配等基础工作,快速搭建“金民工程”数据对接交换平台,保障系统协同互联、数据双向流通。

二是对接领域多元。全面开展社会救助、流浪乞讨救助、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婚姻登记、殡葬管理、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统计台账共8个业务领域的数据对接工作,按照“金民工程”数据标准,融合建立业务数据表180张,对接数据项1891项。

三是上线数据多维。截至2020年底,社会救助、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已率先完成数据对接,累计向民政部报送数据45.7万条。养老服务等6个系统已完成接口联调,并推送正式数据。通过金民工程对接,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为残疾人享受相关待遇提供了极大便利。

扎实推进安全保障工作

全力完成各项安全保障工作任务,信息化安全态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安全事件,为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发展筑牢了“压舱石”。

一是提升安全意识。每年对系统内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及密码应用情况进行全面自查与检查,积极参加全市网络安全员持证上岗培训,组织系统内部安全培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二是建立安全制度。参照有关标准规范,不断加强安全管理策略研究,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系统建设、安全运行、漏洞整改、涉密计算机、数据规范和电子邮箱等系列管理制度,涵盖了信息和网络安全的各个方面。

三是落实安全责任。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综合应急预案、重大敏感时期网络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及社会救助等重要信息系统专项应急预案,每年开展至少3次应急演练。

四是增强安全防范。及时将新的安全技术融入应急演练和信息系统迁云工作,注重新技术应用,推动工作流程人性化,实现了迁移过程“服务不停、数据不丢、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