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推精细化,单病种管理质量效率双提升
来源:医有数 更新时间:2021-07-06

“心内科心梗质控指标完成率由63.3%提升至95.2%;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慢阻肺质控指标完成率由59.7%提升至86%;病种填报表单约90%数据项能被自动抓取填报,抓取准确率平均值94.48%,其中成人肺炎病种数据抓取准确率达97.60%。”

以上数据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务部部长李大江在2021年度“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宣贯会议”成都场上的演讲。

李大江部长表示,单病种质控是促进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方法,医院开展质控工作有两项原则指标,质控类指标与资源消耗类指标,而单病种标准化管理的目标正是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作为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家卫健委自2009年开始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先后发布了3批11个病种111项质量控制指标,通过“单病种质量监测平台”持续监测单病种质控指标,发布、反馈相关质控结果,对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2020年7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进一步扩大国家单病种质控范围,病种数量扩展至51个。

通知进一步扩大了国家单病种质控范围。同时,从质量控制、资源消耗两个维度对51个单病种的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制定了质量监测信息项,便于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精细化的过程管理,为相关部门进一步扩展单病种质控工作提供了参考。

此外,还优化了国家单病种质量监测信息采集方式。通过升级信息平台实现了相关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减轻了医疗机构上报数据的负担。同时,保留了手工上报的途径,最大限度地为医疗机构上报数据提供便利。

单病种质控信息化建设是刚需

单病种质控包括数据上报、分析、质控、管理等多个环节。在传统的手工操作下,容易出现效率低,费时费力;获取上报名单难;上报项目验证严;人工排重难;过程监测难等问题,而“单病种智能上报系统”利用医疗信息化手段就能轻松解决以上问题。因此该系统也由此成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刚需。

医院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考察单病种质控产品的信息化能力:

一是智能化数据采集与上报。通过与电子病历系统深度融合,依靠人工智能引擎实现单病种数据的智能采集和计算,建立映射匹配与复杂规则,多数病种可通过API接口实现直报。各上报病种的数据提取严格按国家上报文件细则要求,将名单自动分配填报,确保上报及时性。并通过与国家单病种质量监测平台无缝对接,对上报数据进行多维质控,保证上报成功率。

二是过程化管控,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依据单病种质量管理要求,系统应实时核查病种的关键过程节点完成情况,提示医生及时完成缺陷项目。单病种质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病种或每项医疗技术都有一些关键质控点,这些关键点决定了疾病治疗的核心质量。对这些关键质控点进行监测、分析和改进,实现PDCA循环改进,才能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提升单病种治疗过程的规范性,进而实现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要求。

三是精细化分析,提升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系统应对病种指标进行多维度监测和对比分析,如:患者分析、疾病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预测分析、干预分析等,对科室和医生情况进行监控,并做到质控详情可追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病种由显式因素向隐式因素分析、由几十维变量向数千维大规模变量分析的转变,进而改进病种治疗方案。

华西医院精细化单病种管理实践

文章开头,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务部部长李大江介绍了华西医院单病种标准化管理的实践成果,华西医院在精细化管理中同样运用信息化手段,其管理实践值得借鉴。

目前,华西医院对于单病种精细化管理体现在三个措施,八个方面。

三个措施: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定可操作性的单病种管理制度,完善组织架构,推动临床培训等工作的落实;

二是充分发挥临床专家的作用,调动科室的内生动力,制定关键临床路径,通过对病种出径率、入径率等指标的数据分析加强诊疗行为的管理。

三是以信息化手段为抓手,使行为监管智慧化。目前华西医院建立了单病种终末指标的BI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对不同医疗组之间的收入情况进行评价;另外,针对缺乏环节质控的“短板”,应用单病种质控上报系统按标准化路径进行临床诊疗行为的实时监控,以及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国家单病种质控平台对接,进行病种数据的自动填报与上报。

八个方面:

1.单病种新技术管理

医院鼓励针对每个病种的亚专业开展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

2.单病种病例组合指数(CMI)管理

医院制定单病种CMI目标值,并每月考评至每位主诊医师。以肺炎为例,我院对一般性肺炎CMI核算为1.28,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CMI仅为1.02,重症肺炎为2.29,铜绿假单胞菌性肺炎为3.02。病种CMI水平直接与主诊医师绩效挂钩,引导医生收治更多疑难复杂患者。

3.单病种平均住院日管理

医院以近3年某单病种平均住院日为目标值,考评到每个临床科室及医疗组。以单病种临床路径为抓手优化流程、确保质量;以多学科协同,构建多学科团队为抓手,提高疑难疾病诊治水平;以双向转诊为抓手,实现重症患者即时收治,确定治疗方案转诊至下级医院,最终实现在诊治水平高保障情况下,单病种平均住院日的有效控制,提升医疗效率。

4.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

以单病种为单元,指南、共识为基础,结合本地区、本医院具体情况制定单病种临床路径。以肺炎临床路径为例,确定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测、血气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喹诺酮类、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及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在内的标准化路径,严格实施及考核,确保医疗质量和效率提升。

5.单病种药占比/材占比管理

仍以单病种临床路径为抓手,规范单病种治疗药品、高值耗材使用。通过建立医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通过统一医疗方案,提高临床研究水平;通过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医疗成本。

6.单病种死亡率、31天再入院率管理

在加强病种过程管理质量管理下,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为目标,确保单病种的治疗效果。

7.单病种全程管理

实现从体检、门诊、住院到康复的单病种全程管理,提升患者满意度。

8.单病种数量及手术量管理

通过增加目标病种的收治数量,大力开展微创检查及微创治疗,扩大病种诊疗服务范围,提升学科整体医疗水平。

单病种质控涉及工作繁复,时间紧任务重,尤其对病案科、质控科、信息科、以及临床都有极大的挑战!通过信息化做好这单病种质控对于提升医疗质量、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及信息化建设都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医信邦删除!

获央视新闻联播“点赞”,医共体借助信息化手段走出信息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