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微信公众号“半月谈”发表的评论文章《整治高仿号不能一关了事》一文,披露了部分自媒体运营高仿号的乱象。文中指出,网络上已经形成了专门售卖高仿号、传授流量变现技巧的产业链,甚至还有一批高仿号专门冒充政府部门进行招摇撞骗,损害政府机关公信力。
近年来,随着网络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都出现了不少政务高仿号,其中就曾出现民众网上办事被诈骗、考生查询成绩遇虚假“招生办”等多起舆情事件。这一现象暴露出网络政务平台的管理漏洞,也为各地网络政务服务的建设敲响了警钟。
政务高仿号频现反映出三方面问题
政务高仿号与一般的仿冒名人、网红自媒体的账号具有类似的运营逻辑,都是利用民众对其自发的信任吸引流量变现。然而,政务服务账号遭到仿冒,损害的不仅是涉事政务机构的形象,更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整体公信力。总体而言,政务高仿号频现主要反映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仿冒违规成本过低。政务高仿号一般通过模仿真实账号名称的方式吸引关注,个别甚至直接照搬真名。民众一般不会主动查看相关账号的实际运营者信息,使得政务高仿号仅修改名称就能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此外,创建或购买高仿号也几乎是“零成本”,通过虚假粉丝号堆砌排名,很容易让正规的政务账号埋没于虚假信息之中。
平台监管力度过低。微信公众号“半月谈”表示,整治高仿号不能一关了事,容易陷入“打地鼠”式的治理困局。一方面,网络平台除了关停、封禁个别引起关注的高仿号之外,日常疏于对账号运营资质、发布内容的审核管理;另一方面,有些网络平台乐见高仿号带来的大量流量,对其采取了纵容默许的态度。缺乏公共责任意识与完善的审核手段,是网络平台对高仿号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
产业链打击力度过低。购买、推广所谓的官方认证号,在一些网络电商平台上公开发布,体现出对制售高仿号的网络黑产的打击力度依然较低。政务高仿号作为其中危害较大的类型,理应受到执法部门的优先关注。在制假产业链已形成闭环的现状下,执法行动决不能满足于打掉几个账号,更要顺藤摸瓜找到其账号来源商家、线下团伙,实现全链条的“穿透式”管理。
堵上仿冒漏洞需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从根本上来说,由于一些地方的网络政务服务建设不够到位,民众对当地的政务号不了解、不常用,才给了少数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要堵上高仿号屡禁不止的漏洞,建设具有地区影响力的政务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政务号名称应做到统一、直观。不少高仿号能成功骗取民众信任,网民的疏忽大意并不是问题的全部。不少政务号名称格式不统一、功能不明显、资质未认定等漏洞,都是民众无法正确查找、辨别政务号的主要原因。2020年7月,不少网民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所在地区的政府办事平台名称,例如,浙江“浙里办”、上海“随申办”、重庆“渝快办”等,这类玩“谐音梗”的政务号受到不少网民的欢迎。在政务号名称上下功夫,在为民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能有效防止高仿号随意冒名。
政务号运营应防止不管、乱管。《新华每日电讯》4月21日发文指出,部分政务新媒体已沦为“僵尸”“空壳”账号甚至舆情制造者。一些账号长期不更新或只会复制粘贴,而除了“不言不语”与“自言自语”外,还有政务号“胡言乱语”,甚至出现了账号被盗用的情况。地方政务号内容质量不高、运营专业性不强本身就为高仿号伪装“权威”降低了难度,因此,防止“不管”与“乱管”政务号,才能提升高仿号仿冒的成本。
政务号服务应做到合理设计。近年来,像微信、支付宝等平台推出的小程序已被政务机构广泛使用,但在实际服务体验上仍有提升空间。不少民众在发现相关政务服务不好用、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可能转而寻找其他类似账号。而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健康码”、行程查询等功能在全国能顺利普及,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和详尽完善的程序功能。紧跟技术潮流的同时,政务号的产品设计也急需跟上,以越来越全面的“一网通办”服务遏止高仿号“野蛮生长”的空间。
作者系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