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规划落地,浙江未来五年要干这些事
来源:国际金融报 更新时间:2021-07-13

多项规划落地,浙江未来五年要干这些事
近期,浙江多个领域的“十四五”规划相继落地。未来五年,浙江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数字经济:擦亮高质量发展“金名片”

2020年,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8%,数字经济已成为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未来,该如何擦亮这张“金名片”?浙江给出了“作战图”。

激发数字化转型活力

浙江最新发布的《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2020年达7020亿元,对GDP增长贡献率为34.9%。按2020年浙江64613亿元的GDP计算,当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86%。

“浙江经济排名全国前列,数字经济在其中发挥的能量可想而知,早前发力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科创平台均贡献不小。”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同时,数字经济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杭州‘城市大脑’就是最好的例证。”徐浩平指出,作为国家四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之一,其已经覆盖了全市420平方公里的范围,在疏解交通、停车等难题,实现“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等场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夯实产业和人才基础

《规划》提出了建成全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全国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金融中心、全球数字贸易中心等具体目标。

“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浙江应该发挥企业的产业优势、绿水青山的环境优势以及数字经济的基础优势。”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浩兴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特别要注重如杭州、宁波两座重点特大城市的错位、协同发展。其中,杭州重点抓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新兴制造业、人工智能;宁波在发挥海港优势和制造优势基础上,协同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同时应与嘉兴、金华、丽水、衢州等协调发展,在区域之间形成共同推动的局面。”赵浩兴说。

赵浩兴强调,“创新的核心是人才”,政府要投入更大规模、更优质量的资金在创新以及人才培育和引进方面,形成创新高地。

“目前,杭州已初步形成吸引优秀人才、优秀产业进入的态势,但力度还不够大,尤其是国外的先进制造的创新研发基地以及高端人才进驻数量,与上海、北京、深圳相比,差距还非常大,需要制定更有力的创新制度。”赵浩兴进一步指出。

海洋经济:

首提建设海洋中心城市

海洋经济实力稳居第一方阵、海洋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前列、海洋港口服务水平达到全球一流、双循环战略枢纽率先形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标杆!《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为海洋强省建设制定五大目标。

“全省域”发展海洋经济

“海洋中心城市是指以海洋资源为基础,具有领先的海洋核心竞争力,在某一地区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经济社会活动具有重大影响的城市。”徐浩平表示。

作为海洋大省,2020年,浙江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2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约8.3%。展望“十四五”,《规划》明确,浙江将“全省域”发展海洋经济。同时,为提升海洋经济内陆辐射能力,《规划》提出,推动浙江构建“一环、一城、四带、多联”的陆海统筹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其中,“一城”驱动即联动宁波舟山建设海洋中心城市,集聚海洋经济优势资源。“四带”支撑即联动建设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生态海岸带、金衢丽省内联动带、跨省域腹地拓展带,推进海洋经济内外拓展。

“支持宁波建设国际海洋中心城市,这是宁波的新定位——专心做好海洋城市。”徐浩平表示,通过港城一体化和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宁波城市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徐浩平还表示,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大省,不可能只有杭州、宁波两大城市,浙江需要培育大城市的第二梯队也就是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浙江的中坚城市。

提升海洋科创平台能级

《规划》强调,“十四五”期间,浙江要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为此,《规划》提出做强海洋科创平台主体、大力提升海洋科创平台能级、积极培育海洋科技型企业主体、强化海洋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增强海洋院所及学科研究能力、提升涉海院校办学水平、强化海洋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一系列措施。

在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看来,目前浙江的科技含量还有限,在当下科技竞争的格局下,要提升海洋科创平台能级,首先要在体制机制上完成转换,充分利用民营经济的经济动能和市场动能。

“同时,也要能够承载国家的战略科技发展的重任,相互之间要有协调。”宋丁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很多针对‘卡脖子’的项目,很多都是国家队来扛鼎,民营经济相对弱一点。”

“全国各省都强调科技创新的引领功能和作用,浙江要做强海洋创新能级,需要考虑如何结合自身的传统优势,即基础产业的优势来设定一个大方向和目标,体现出浙江的特色,既能传承历史的优势,又能够抓住国家未来长远的新型战略目标等。”宋丁说,对于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海洋经济发展,政府要有通盘考虑,要有清晰的思路,才能在“十四五”期间布好局、走好路。

科技创新:15年全面建成三大科创高地

围绕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浙江制定了“两步走”战略:

——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互联网+”科创高地,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科创高地,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并从创新投入、企业创新、产业发展、创新绩效等维度提出17个主要发展指标,着力实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重要指标“六倍增六提升”。

——到2035年,全面建成三大科创高地,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在世界创新版图中确立特色优势,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基本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这是《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

破题:“作战图”明确

“十三五”期间,浙江实现了“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科技强省”战略目标。展望“十四五”,“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将是浙江在科创领域的头号任务。

《规划》提出,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企业导向,梳理形成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清单,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清单、国产替代清单、成果转化清单等四张清单,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四大攻关计划,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取得100项填补空白、引领未来的重大成果。

“提升硬核科技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是包括浙江省在内的全国各个省市都在努力实现的目标。”中山大学区域经济专家、教授林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浙江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构建推动科创产业上一个新台阶的愿景和行动计划。”

“例如,浙江要发挥好民营企业具有强大优势的示范作用,让更多世界级硬核科技项目能够落户浙江和长三角地区。”林江说。

同时,根据《规划》,浙江将推进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科技创新中心、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和民营经济创新创业高地。

林江强调,科技制高点与国际化息息相关,因此,浙江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浙江作为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背靠长江经济带庞大的市场,对国际高科技产业和项目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在这方面,《规划》提出,要深化与创新大国、关键小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及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发挥全球科技精准合作交流会作用,打造全球精准合作升级版。到2025年,新建海外创新孵化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企业海外研发机构等各类国际科技合作载体100个,组织全球技术对接交流和服务活动100场以上。

此外,推动产学研进一步融合发展也至关重要。《规划》明确,加速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行动计划,形成一批独角兽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大头部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服务环境”创新生态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引导国有企业发挥体制优势,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全省国有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5年,培育形成10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省级创新联合体20个。

“产学研的进一步融合涉及机制体制创新,浙江政府应该出台政策措施,把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等有机对接融合,实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叠加效应的发挥,鼓励更多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从业者和研发人才向浙江集聚。”林江说。

推进: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合作。为此,《规划》明确提出“全力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就省内而言,《规划》提出,推进全省域协同创新,具体包括全面融入沿海沿江创新发展带,打造沪甬温沿海创新发展南翼。以杭州、宁波为创新核心引擎,以创新型城市群为创新增长极,构筑双核引领、多点辐射、全域联动的协同创新体系等。

就加快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规划》提出,要坚持战略协同、高地共建、开放共赢、成果共享,推进长三角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面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推进长三角优势力量和资源协同,积极争取共建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等要求。

在林江看来,由于地域面积较小,浙江可考虑将安徽作为经济腹地和产业基地,“背靠安徽的广阔腹地和市场,浙江有可能成为科技资源的调配中心、科技人才的供给中心、科技创新研发中心,为建设科技强省和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服务”。

同时,浙江需要协同好与江苏和上海的关系。“在科技创新领域,江苏和上海无疑具有优势,浙江需要充分对接来自江苏和上海的技新资源外溢效应。”林江进一步指出,而浙江拥有温州模式和义乌模式等优势,让民营企业积极融入浙江和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大潮显得非常重要。

“在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方面,江苏和上海表现突出,浙江如果能在市场机制的灵活性上予以配合,有助于展现科技创新的‘长三角模式’特色。”林江强调。

此外,放眼全国,林江认为,全国多地均提出建设科创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还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硅谷”,因此,浙江需要考虑如何实现差异化和错位发展,最大限度地与其他区域在科技、产业、人才等领域实现资源互补和相互促进。

知识产权:

打造引领型

知识产权强省

浙江省级重点规划《浙江省知识产权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发布。

《规划》以知识产权数量多起来、结构优起来、运用活起来、形象树起来等“四个起来”为目标,涵盖了各类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共28项内容。《规划》明确,到2025年,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智保护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基本建成。

16项定量指标、“四重”清单

展望2025年,《规划》提出了16项定量指标。其中,按2020年实现值和2025年目标值计算,多项指标5年增幅超过50%。

例如,《规划》提出,到2025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7件、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5000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30万件、三大重大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15万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1000亿元,与2020年实现值相比,5年增幅分别达53.2%、66.7%、50%、66.7%和66.1%。

同时,《规划》还发布了“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领域“四重”(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清单,包含4个类别共20项主要任务。

在重大改革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位列首位。《规划》还以专栏的形式提到,要以数字化引领撬动知识产权各领域改革。

“从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看,浙江省宁波、杭州和台州先后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智慧芽联合创始人关典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智慧芽在服务知识产权运营城市建设过程中感受到,浙江省顶层布局清晰,制定政策和扶持举措等工作细致具体,对信息化工具平台充分利用,旨在全力支持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5G、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重点产业,培育高价值专利。”

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浙江

事实上,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发力的不仅是浙江。

6月30日,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版权局、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印发《上海市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若干意见(试行)》,以引导和规范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履行知识产权保护义务,提升电商平台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处理能力,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长三角各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说明长三角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阶段。”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温建宁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该经济发展新阶段,对创新人才以及人才创造的知识产品的依赖,将远超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禀赋的依赖,意味着长三角由资源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智力驱动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本质就是知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就是从源头上保护知识经济的秩序。尊重、维护和彰显知识价值,需要广泛宣传,更需要行政资源的投入——既可以地方标准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关键在于维护创新的智力和知识价值。”温建宁强调。(记者 潘洁 何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