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适应当前改革的思考
来源: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21-07-21

信息化建设适应当前改革的思考——简化流程与信息透明
  
 

1、信息化建设现状

以办公管理及管理支撑为例,用户有公文管理、业务流程、综合信息、部室办公业务等系统,不管是历史原因,也不管是否是统一平台,基本都能满足当前工作需要,例如“

1、有严格、复杂的跨部门,或垂直管理的大流程,二、三十个流程环节都不算多;

2、信息发布有发布范围、有审批;

3、部门有自己的流程、信息,进行专业管理。

这些,看起来都很合理,也借鉴了西方先进内控管理理念、技术,但是,上层领导不满意,基层职工也有意见,为什么呢?下面简单分析下。
首先和企业内控管理有很大关系,2002年美国因为安然事件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而中国亦有五部委最新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显然企业只有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获得稳定且持续的发展。

事与愿违,内控虽好,也带来了负面的因素,环节多了,执行效率自然就低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随之而来。

其次,条块分割、部门利益是永远无法规避的话题;

最后,管理成熟度问题,“摸着石头过河”带来高速发展的同时,管理的“变”是永恒的话题。

2、改革需求

1、落实工作,及时反馈工作进展情况,体现执行力;

2、缩短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作责任;

3、信息透明,晒在阳光大厅中,方便群众和各方监督;

4、项目(事项)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到事前决策评估,事中高效落实、信息透明,事后经验总结、效益分析;

5、信息化工作适应上述需求,快速响应新需求,满足改革需求。

3、业务规划与信息化改造思路

3.1、业务规划分析
打破部门、业务壁垒,办公管理及管理支撑类业务,统一规划可以抽象化如下所述:

1、信息类

展现及发布类

信息交互

2、流程类

事件、事务流程

数据处理流程

3、统计报表类

查询统计

数据报表展现

3.2、业务规划

1、流程化管理体系

流程化管理的“五维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五大核心要素:业务、职责、制度、授权和评价体系,围绕业务创新、信息化创新过程,还原业务本来面目,通过资源配置和价值评价实现战略管控目标。

2、复杂长流程阶段分段为短流程,按项目(事项)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按业务流程(BPM)技术,可以采用协办流程、流程间通信等技术手段支持上述改革。从业务角度看,就是把复杂的长流程分解为主流程和多个子流程、协办流程。
以市场开拓新项目需求为例,以项目管理过程为主流程,并简化主流程,剥离涉及相关部门的流程为子流程或协办流程,例如:剥离出预算申请流程、采购流程、项目实施流程等等,在主流程与子流程、协办流程间通信,信息交换,以推进流程执行效率,并晒到阳光大厅下,进行督促、监控。

3、改造后的信息化格局

为了适应改革所带来的机构、职能调整,也要满足横向协同办公、垂直管理的管理需求,以不变应万变,还原业务本来面目(从建国初期到现今公务员增长量,可见一般了)。

把业务功能拆解到原子化,业务执行单元化,这样,业务办理是在组织单元中进行的,垂直、协同都是在不同组织单元中独立进行的,为了避免出现多重领导,多人负责的局面,把业务局部化,圈在组织单元内,通过信息交换、共享、透明,加快业务办理过程,如下图所示:

省公司的业务,通过信息交换平台,转给地市公司办理。

3.3、目标技术架构

信息化改造目的是,建立“平台+应用”的云平台体系架构,为公司整体战略服务。以此为基础构建开放的PaaS平台和运营体系。在运营平台技术规范体系指导下,由平台提供基础云能力和技术服务。

业务模型依据业务、职责、制度、授权和评价体系建立,信息系统也要适应改革需求,打破管理壁垒,通过信息透明,以此提高管理效率、执行力,从而向管理要效益。(良井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