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数字重庆云平台、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和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共联、共享、共用的云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比例和数据“上云”水平,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云长制”组织体系,打破数据壁垒、破除数据孤岛。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的贺信中指出,世界正进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深刻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数字政府是全面推进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在促进数字经济、建设数字社会、完善数字生态、加强城市治理中起到关键引领作用。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将对政府治理理念、治理结构、运行机制、行为模式等带来深层次结构性变化,有力助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促进“智造重镇”打造和“智慧名城”建设。
强化政务数据融合共享
加快形成高效的政务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市公共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共享,夯实数字政府建设“底座”。一是加快数字重庆云平台、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和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共联、共享、共用的云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比例和数据“上云”水平,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云长制”组织体系,打破数据壁垒、破除数据孤岛。二是形成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优化调整政务信息化项目预算、审批、建设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全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维。三是推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建设,建立健全川渝政务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市共享系统川渝共享专区,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数据协同,拓展区域政务数据共享范围。
推进政务服务一网办理
推动政务服务流程重构和服务方式重塑,构建便捷泛在的政务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水平,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应上线尽上线、渠道一网通达、线上一网通办。一是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的政务网络架构,建成市、区(县)、乡(镇)、村全覆盖的统一电子政务外网,规划建设非涉密无线政务专网,与政务外网、云平台互联互通,提升支撑服务能力。二是梳理政务服务事项、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水平,实现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相同事务的参考要素一致,提高政务服务的精准度和规范性。三是加快政务服务跨区县线上线下融合互通,深化政务服务“市内通办”,在全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基础上,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际,推动“渝快办”与“天府通办”“天府蓉易办”对接、加强“渝快融”与“兴川贷”合作,不断拓展“跨省通办”的广度和深度。
加强城市运行智能化管理
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通过数据跨行业、跨部门流动汇聚和“类人脑”处理,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一是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数字化手段升级城市时空信息平台,围绕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全流程开展3D城市建模,实现对市域人、事、地、物、组织等的立体监测和精准感知。二是打造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强化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等智能化创新应用,构建数字空间与物理世界的一一映射关系,形成从时间到空间的数字孪生城市。三是设计一批面向实际应用领域的数据驱动的智能算法和模型,打造智慧城管辅助决策支撑系统和专家系统,实现城市治理灵敏感知、快速分析、迅速处置,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智慧化。
促进基层事务网络治理
针对基层事务点多面广、细小琐碎等特征,着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与融合,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提升网治、技治、联治、智治能力。一是依托重庆数字云平台,加强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综治中心信息化规范化建设,横向联通市域社会治理成员单位,形成部门联动、无缝衔接、分级集成、分类处理网格事件的工作机制,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全域覆盖。二是加强视频监控增点扩面、信号整合、智能运维,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采用模式识别和图形图像分析等技术,打造具有“智慧之眼”的“雪亮工程”。三是推进智慧社区服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与人社、公安、卫生等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打造社区数据中枢和联动枢纽,实现分级信息传输和一体化运作,推动构建集安全、惠民于一体的社区治理体系,构建大数据分析与科学决策支撑体系,提高对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事务的分析、预警和处置能力。
推动应急管理协同调度
聚焦融合指挥、应急通信、短临预警、全域感知、数据智能等方向,打造全市智能监测预警“一张图”和应急指挥调度“一张网”,全面增强应急管理能力。一是打造基于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和全民感知五类途径的感知网络,对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消防安全、重大突发疫情、社会治安等应急事件实时监测和感知。二是构建风险监控预警模型,强化对全市安全生产影响较大的重点行业领域和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的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推动应急管理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事前化解、事前管控转变。三是整合生产、物流、社会组织及公众资源,实现各类应急资源的统一汇总、分类管理,构建全社会一网协同调度机制,按照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大小,作出快速、高效反应。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