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的通知
川府发〔2021〕24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现将《四川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1年9月27日
四川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建设基础
第二节存在问题
第三节面临形势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主要目标
第三章完善数字政府总体框架
第一节建立层次清晰的技术架构
第二节构建统一适用的标准规范
第三节打造顺畅高效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健全协同有力的管理体制
第四章夯实数字政府建设基础
第一节完善升级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第二节优化拓展政务云平台体系
第三节统筹建设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
第四节构建协同高效的管理运转服务支撑体系
第五节打造自主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
第五章深化数据资源共享利用
第一节提升数据共享交换能力
第二节加快数据资源汇聚
第三节推动数据开放应用创新
第六章提升数字化管理服务效能
第一节构建科学精准的决策支撑体系
第二节打造优质便捷的普惠服务体系
第三节完善全域智慧的协同治理体系
第四节强化公平公正的智慧监管体系
第五节创新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体系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实施
第二节强化资金保障
第三节鼓励多元参与
第四节完善创新政策
第五节加强评价考核
数字政府建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数据驱动政务信息化管理架构、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重塑,进一步优化调整政府内部的组织架构、运作程序和管理服务,全面提升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多领域的治理能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数字政府建设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我省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 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建设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等为抓手,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大力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积极改善部门系统分割、资源分散的局面,结合“放管服”改革要求和业务需求持续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政府管理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外网已上连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中央节点,横向覆盖所有省直部门(单位),纵向联通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以及所有乡(镇)并向村组(社区)延伸,全省接入部门(单位)超过1.5万个。建设“1+N+N+1”(1个云监管平台、N 个运营商平台、N 个部门云整合平台、1个云灾备平台)省级政务云,已有82个部门504个应用系统部署上云,总存储量达5.23拍字节(PB)。
业务应用系统逐步贯通。持续推进系统整合,省级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已由2018年初的3000余个整合为2020年末的1056个。建成全省统一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政务服务网,推出统一移动应用品牌“天府通办”,实行全省政务服务事项“一库管理”,群众办事“一号登录”。建成全省统一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公开、便捷、规范、高效、精准的投资项目审批和监管。建成省社会信用信息平台,通过信息资源归集共享,形成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政府监管新模式。资源整合共享初见成效。建成省、市两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和公共数据开放网站,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深入推进。省共享平台纵向贯通21个市(州)、横向接入58个省直部门(单位),截至“十三五”末,共编制资源目录52542项、挂接资源16973项、提供查询核验1873.68万余次、库表交换49.93亿余条。全省共有3081个数据集、2.72亿条数据、112个接口可在开放网站申请使用。依托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的协同应用99个。
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基本建成“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框架,基本实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全覆盖,全省“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9.83%,全程网办事项占比83.2%。群众需求较强烈的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事项,省级分别实现94%、89%的事项全程网办。截至“十三五”末,省政务服务网总访问量突破4200万次,注册用户2963万余户,各类办件量3521万余件。全省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9072万余人,普及率99.7%,省内异地就医结算覆盖所有县(市、区),就业创业、社会保险等民生领域121项公共服务事项接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社会治理水平逐步提高。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雪亮工程”)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治理中心不断夯实,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全省超过98%的4A 级及以上景区实现视频监控联网,社会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建成“互联网+监管”平台,截至“十三五”末,编制省级监管事项目录清单1265条,省、市、县三级检查类实施清单84263条,向国家监管系统上报数据2276.8万条,逐步实现全省监管业务“再监管”、重点领域风险“早预警”、监管效能评估“可量化”。
第二节存在问题
我省数字政府建设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与先进省份的差距较为明显,在顶层架构、基础支撑、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等方面还
存在短板和问题。
顶层架构尚未形成。数字政府建设技术架构不清晰、数据存储管理不规范、安全防护体系标准不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有待完善和优化。缺乏权责明晰的运行架构,各部门建设任务缺乏明确划分。数字政府建设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健全,信息化人才资源缺乏,工作合力有待加强。
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不足。政务网络尚未完全整合,电子政务网络集约化程度较低,部门业务专网互联互通不够,尚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省级政务云亟待扩容升级,平台支撑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全省大数据中心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算力、存储等资源缺乏统一调度机制。
数据资源共享能力较弱。基础库、主题库、专有库等数据资源库建设不完善,缺乏业务中台、协同办公平台等公共平台,数据共享机制运行不畅,数据回流不足,“数据孤岛”依然存在。数据资源质量不高,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不够,难以有效支撑各类应用场景,尚未充分实现数据价值化利用。
第三节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加速推动全球政务范式转变。世界各国纷纷将政府数字化转型与国家发展战略融为一体,通过电子政务创新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通过政务数据开放释放数字红利,全球在线政务服务逐步进入跨部门跨层级系统整合集成、提供一体化整体服务的新阶段。数字政府建设已成为各国软实力竞争的关键领域和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深化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数字政府建设作为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已成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从省内看,近年我省积极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等工作,政务信息化已成为政府高效履职的重要手段。同时,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数字政府建设特别是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省委、省政府对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作出安排部署,要求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为目标,以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以数据共享应用为突破口,以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为重点,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构建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普惠服务高效化和社会治理精准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民生活、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求,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水平,促进政府效率变革和公共服务方式
优化。通过丰富服务应用场景,为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坚持统筹推进。坚持全省“一盘棋”,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除数字政府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持续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全面推动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坚持开放共享。强化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引导和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资源融合应用,促进数据资源有序流动与规范利用,实现数据价值化、资产化。积极引入专业化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政府建设,构建政、事、企多元参与的开放型数字政府建设生态体系。
坚持安全可控。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将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与数字政府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全面采用安全可靠的技术和产品,加强通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可靠性和安全防护能力。
第三节主要目标
到2025年,我省数字政府建设整体水平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全面建成协同高效、治理精准、决策科学、人民满意的数字政府,开启数据驱动政务服务和政务运行新模式。
——数字底座支撑全面夯实。建成覆盖全省的电子政务网络和政务云,省大数据资源中心等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可控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结构合理、集约高效、支撑有力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数据驱动能力显著增强。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信息烟囱”“数据孤岛”大幅减少,政务数据全面汇聚,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据服务决策作用。
——管理服务效能大幅提升。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和协同办公体系全面建立,各类业务系统应接尽接、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高效协同,打造全国知名的“天府通办”“川政通”等系列政务服务品牌。
——数字治理体系加速构建。统一领导、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简约高效的数字政府管理机制更加完善,科学决策、精准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多级联动、多点协同、多方合作的工作格局。
第三章完善数字政府总体框架
以利企便民为导向,突出需求牵引、数据驱动,打造技术架构、标准规范、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为一体的数字政府总体框架,有效推进政府内部职能和外部功能数字化转型,创新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一节建立层次清晰的技术架构
按照系统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总体要求,采用分层设计思路,实现全省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公共支撑、业务应用等集约化、一体化建设和运行。
基础设施层。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统一规划建设电子政务网络、政务云、数据中心等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推动实现政务资源泛在连接、灵活运用、高效配置。
数据资源层。加快建设四川省大数据资源中心,推动部门数据汇聚和共享交换,完善基础库、主题库、专题库,形成数据分析、挖掘、可视化等能力,为业务应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公共支撑层。建设智慧政务中台、调度分析平台以及区块链、数字孪生、高分卫星、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平台,完善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归档、便民支付等基础支撑平台,打造集约化、一体化的赋能平台与服务环境。
业务应用层。围绕解决“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的薄弱环节和堵点难点问题,优化整合现有业务系统,推进政务信息化共建共享共用,形成协同高效、安全便捷的业务应用体系。
第二节构建统一适用的标准规范
贯彻落实国家、地方、行业等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完善我省数字政府管理、运行、技术等标准规范体系,促进技术融合、业
务融合、数据融合。
管理标准规范。围绕项目建设和运维、服务提供和使用等,不断完善管理标准规范。持续推动政务数据动态采集、实时存储、
整合比对、交互共享标准化进程,强化对数据资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的宣传解读和推广实施,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
运行标准规范。制定出台业务事项目录、业务流程和规则、政务服务运行等业务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数据资源语义描述、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数据交换共享开放、数据资源管理、电子文件归档等数据标准,实现前端服务与后端支撑相匹配、业务流与
数据流相统一、业务系统与数据系统相同步。
技术标准规范。制定完善政务云、公共支撑平台、电子政务网络等基础标准,应用开发共性组件、应用系统平台接口等服务标准,物理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平台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安全等安全标准;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标准,通过统一标准推动实现互联互通、安全可控、高效协同。
第三节打造顺畅高效的运行机制
按照建、管、运分离原则,通过业务、系统、数据整合和“大数据、大平台、大系统”集约化建设,推进跨部门协同、业务流
程再造与新技术应用,打造数据驱动的闭环管理模式。“一件事”目标导向。以一件事一次办为目标,通过系统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加强部门间协作,系统性再造办事流程,把关联性强、办事需求大、办事频率高的零散事项整合成“一件事”,全面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捷度、满意度。
“全流程”项目管理。强化规划约束,分年度制定政务信息化项目清单。制定出台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建设运维。加强常态化管理,建立综合监管平台,提高综合管理监控和快速响应能力,确保各类信息系统平稳高效运行。完善项目绩效
考评机制,定期开展绩效评估。
“资产化”数据管理。制定出台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政务数据采集、汇聚、共享、开放、应用及安全管理,依法保障政务数据资源国家所有权。加强数据入口管理,积极推进全域数据高效汇聚。拓宽数据出口,强化数据创新应用。探索政府数据运营模式,分类分级向社会开放公共数据资源,激活政府数据资产。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电子文件归档制度,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
第四节健全协同有力的管理体制
整合现有机构和资源,健全领导机制、明确管理职责、理顺工作关系,构建统一领导、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简约高效的数
字政府建设组织管理体系。
健全领导机制。建立健全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机制,细化完善信息化建设、营商环境优化、政务数据管理、技术支撑、标准规范等专项推进机制,以系统观念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统筹谋划、组织推进、建设管理等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明确管理职责。统筹整合各部门数字政府建设职责。省政府办公厅牵头负责“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一件事”事项梳理和流程优化,负责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数字政府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省大数据中心牵头负责数字政府建设的技术支撑保障,承担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具体事务工作。省委网信办、财政厅、公安厅、审计厅、省保密局、省密码管理局等按照职能职责负责数字政府建设和运行相关工作。统筹部门(单位)内部信息化职能,实行一个机构管总,加强内部统一管理和对外有效衔接。
加强协同联动。按照全省“一盘棋”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统一构建覆盖全省的公共支撑体系,强化省、市、县多级协同,加强省级部门对市(州)部门的数据支撑,鼓励省、市(州)共建数字政府应用场景,打造上下贯通、分级协同的政府治理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大胆探索,创新数字化应用,支持将成熟管用、全国领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全省解决方案。整合省内重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优势,探索数字政府项目建设运营和政府数字资产管理新模式,构建数字政府生态体系。
第四章夯实数字政府建设基础
第一节完善升级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全面完善和延伸电子政务网络,突出资源整合、集约建设,建成安全可靠、统一高效的政务网络体系。
推进电子政务外网扩容升级。推进外网骨干网络扩容与网络架构优化,打造支撑数据流量和视频流量高效传输的骨干网,纵向实现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光纤双千兆到市县、百兆到乡镇,横向进一步拓展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应连尽连。利用软件定义网络(SDN)等先进网络技术,实现从星型组网到混合组网,为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网络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提供支撑。扩大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部署规模,建设网络管理平台,持续提高外网智能化管理水平和安全服务能力。探索应用量子通信、区块链等技术,打造安全可信的网络传输通道和防篡改、可追溯的网络信任环境。
优化完善电子政务内网。按需扩大电子政务内网覆盖范围、增加网络承载应用,提升内网管理水平和网络应用效能。推动业务信息和电子文件交换、协同办公等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强化内网运维综合管理。
对接整合业务专网。推进涉密专网向电子政务内网、非涉密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的迁移整合,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的全部专网实现整合。依托5G 等信息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非涉密无线政务专网,实现与政务外网、政务云平台以及非涉密专网的网络互连。同步完善办公终端、物联网终端等安全准入机制,确保政务网络安全。
专栏1 电子政务网络完善升级工程
1 电子政务外网
优化骨干网络结构,持续推进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扩容。加快省、市、县三级主干网IPv6 改造。加快非涉密政务专网的融合互联或迁移整合。加快电子政务外网向国有企业、乡(镇)、街道、村社覆盖延伸。建设全省统一运维管理、安全监测的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省级电子政务外网态势感知平台。开展电子政务外网无线接入、移动办公、电子政务外网与公网信息安全交换等试点示范。
2 电子政务内网
深化部门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和接入,实现省、市主要部门全覆盖,省管企业、省管高校、县级部门按需规范接入。推动业务信息和电子文件交换、协同办公等应用系统互联互通。
第二节优化拓展政务云平台体系
扩展完善“1+N+N+1”的省级政务云体系架构,构建覆盖全省的安全可靠政务云平台体系,提供统一高效的计算、存储、网络、
安全、灾备等服务。
升级省级政务云。整合利用公有云存量资源和部门资源,扩展完善省级政务云基础平台和部门整合平台。持续推进新建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上云部署。完善多中心云灾备体系,实现关键数据异地灾备和关键应用多云部署。积极探索异构云、混合云架构体系,提高大数据支撑和大规模应用承载能力,满足不同系统多元化需求。
加快建设信创云。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相关要求,研究推进信创云平台建设,推动安全可靠的服务器、存储系统、网络、云操
作系统等在政务云的应用,提升安全可控水平。
推进政务云跨区域跨层级协同。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原则,推动政务云跨区域跨层级协同,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按照国家关于政务云统一标准规范体系,优化改造各市(州)已建政务云平台、各部门已建特色行业云,逐步实现与省级政务云对接。
专栏2 政务云优化拓展工程
1 政务云节点
优化省级政务云布局,拓展政务云节点,建设信创云平台,完善多中心高可用架构体系,实现关键应用多云部署运行。
2 安全架构体系
完善政务云安全架构体系,开展省级政务云统一安全运维和流量统一采集,持续提升政务云安全防护和安全服务能力。
第三节统筹建设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
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和省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为重点,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实现聚好数据、管好数据、用好数据。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按照立足成渝、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思路,充分利用已有数据中心资源,加速建设技术先进、供需匹配、绿色安全的数据中心集群,推动数据汇聚、融合、处理、应用、交易和流通,构建数据、场景、产业与安全协同发展的数据中心生态系统,打造国家级算力调度、数据流通和大数据应用示范中心。
专栏3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工程
1 “数网”体系
推进区域网络互联互通,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加强川渝区域协同联动,引导区域范围内数据中心集聚,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
2 “数纽”体系
建立完善云资源接入和分级调度机制,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门槛。建立健全算力调度机制,承接川渝及全国各地的算力需求,加强川渝算力资源整体优化和集约调度。
3 “数链”体系
构建川渝政务数据共享体系、公共数据开放体系、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体系、数据共享标准体系,健全数据流通体制机制,探索数据运营新模式。
4 “数脑”体系
深化大数据在公共服务、环保、交通、健康、旅游、物流、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大数据在产业链各环节、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资源高效配置。
5 “数盾”体系
建立安全监测平台,推进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构建川渝地区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川渝数据中心集群应对高等级威胁和攻击能力。
加快建设省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各类功能完善、数据资源丰富的大数据资源中心,提供覆盖省级、服务全省的数据存储、交换、计算能力,推动数据资源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共享共用。
专栏4 省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工程
1 建设一个数据底座
建设一库聚数、一站赋能、一体共用的数据底座,支持国省之间、省级部门之间、省市之间数据资源的交换以及外部第三方数据资源的汇聚等,为全流程一体化网上办理、办事和监管等上层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通用能力支撑。
2 汇聚两类数据资源
构建大数据湖,基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融汇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和互联网数据资源。构建大数据库,整合跨部门政务数据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
3 构建三级互联互通模式
推动国家、省、市三级数据共享交换,在统一数据采集与交换标准的基础上,形成纵横贯通的数据归集、数据治理和数据服务体系。
4 夯实四层架构
建立基础设施、公共支撑、数据服务、数据应用四层架构,推动信息共享开放,形成网络承载、数据存储、高效计算等能力。
5 实施五项管理
强化数据标准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运维保障,实行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管控,实现数据资源清晰可用、质量可控、共享规范。
第四节构建协同高效的管理运转服务支撑体系
按照大中台、小前台理念,构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授权使用的数字政府管理运转服务支撑体系,提升全量政务管理服务综合能力。
构建智慧政务服务中台。基于现有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聚焦用户体验,创新服务模式,高标准建设全省统一的智慧政务服务中台,完善涵盖业务层、逻辑层、数据层的标准接口体系,支撑省、市、县三级政务部门智慧应用和数字政府建设需求。严格落实新建政务信息系统与标准接口的对接,推进存量政务信息系统与标准接口的适应性改造,推动实现智慧政务服务中台纵横贯通、高效协同。
专栏5 智慧政务服务中台建设工程
1 智慧政务数据中台
优化升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形成全省统一的数据资源服务接口,为各类应用提供数据服务,提高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支撑能力与响应速度。
2 智慧政务业务中台
建设集事项管理、事项受理办理、搜索引擎等功能为一体的业务中台,向上对接支撑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向下统筹联通各类后台业务办理系统,有效提升政务一体化平台响应速度、服务广度以及可扩展性。统筹建设技术支撑平台。按照全省数字政府统一技术架构体系,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智能硬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新技术,统筹建设区块链、数字孪生、高分卫星、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平台,夯实在线感知及处理的数字化基础支撑,为各级、各部门和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高效的连接、计算、分析等技术能力。
专栏6 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工程
1 政务区块链基础平台
强化全省统一的区块链底层技术支撑,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数据共享、电子证照、物流通关、中小企业融资等场景开展应用,实现政务上链。建立覆盖各共享部门的区块链数据加密体系,实现部门敏感数据共享的安全性、不可更改性和可追溯性。
2 数字孪生公共平台
融合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全域全量数据,按照不同精度、场景、数据访问权限发布不同类型的模型数据,提供数字孪生服务。启动建设省级和省会城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构建城市三维数据底板,打造智慧城市基础平台。
3 高分卫星应用服务平台
整合共享高分中心、北斗位置平台、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等卫星应用平台,构建全省地理信息共享库,为森林草原防灭火、城市视频监控、应急指挥与处置、重大项目监测调度等提供支撑。
4 人工智能支撑平台
通过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构建集成自然语言处理、视频图像解析、数据挖掘分析等功能的通用算法模型和控件库,为业务应用提供人工智能基础能力。
5 通用应用开发平台
建立统一的政务网站和移动应用开发平台,实现各类业务和服务的统一接入、统一开发和统一运营。建设全省统一的电子表单中心,支撑政务服务数据联动共享。围绕政务服务业务流程共性需求,提供流程设计和管理标准化组件,推动跨部门业务流程衔接,实现一体化业务整合。集约建设基础支撑平台。按照统一技术架构体系,建设完善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电子印章、统一电子签名、统一电子归档、便民支付、智能客服等平台系统,支持各地各部门应用省级基础支撑平台,实现用户相通、证照相通、支付相通。
专栏7 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工程
1 身份认证中心
依托人口、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为基础,构建省统一身份认证中心,推动全省各级各类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接入、统一受理,实现一次认证、全省通行。完成与国家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对接,提供统一账户服务。
2 电子证照平台
推进全省电子证照标准化制作、增量证照实时入库、存量证照分批入库,统一管理、集中汇聚电子证照数据。梳理企业和群众办事高频证照,推动业务办结时电子证照同步签发。对接国家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提升互认互通能力。
3 电子印章系统
建立权威、规范、可信的统一电子印章系统,加强电子印章一体化应用,为政务事项的审批、办结、证照生成等环节提供优质服务。依托国家和省电子印章验证服务,实现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互信互认。
4 便民支付平台
整合拓展线上线下缴款渠道,建设全省统一、安全、高效的便民支付平台,提供网上缴费、缴费查询、查验下载等公共服务。拓展各类资金结算功能,实现多种电子化支付方式接入。
5 智能客服系统
建立面向企业和群众统一的政务咨询、投诉、建议智能客服系统,实现统一的业务管理和绩效考核,为政务服务应用提供预约、客服、物流等支撑能力。建设大数据资源调度分析平台。强化数据资源、云资源、网络资源、大数据通用能力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调度,可视化展示大数据应用场景和发展成果,实现资源集约化、数据流动化、业务创新化、服务一体化、监管协同化。
专栏8 大数据资源调度分析平台建设工程
1 大数据资源调度平台
建设资源统一调度服务门户、大数据基础支撑和能力平台、资源统一注册管理系统、资源调度服务支撑系统、资源调度应用管理系统、资源应急调度管理系统、资源调度监管系统和可视化调度系统,构筑全省大数据资源汇聚、流通、应用枢纽,形成面向应用服务的公共基础支撑能力。
2 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
建立融合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的大数据智能感知和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知识图谱和感知数据模型及算法,实现大数据智能分析及推送服务。打造互联网数据融合、舆情监测预警、热点态势研判、智能感知分析、分析成果推送等应用场景,提供实时数据和智能分析服务。
3 大数据展示平台
建设大数据资源调度展示大厅和时空驾驶舱,实现数据应用场景及成果展示和数据资源360 度全景可视化监控调度。
第五节打造自主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
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国家相关制度要求,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立体防护、多方联动的安全管
理体系,强化自主可控技术支撑,增强安全管理、安全保障等全方位防护能力。
完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纵向监督、横向联动的网络安全工作机制,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等层面实现全省统一、协同联动的安全监管和应急机制。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重大项目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工作。落实风险评估、检查指导、考核监督等制度,实现安全工作可量化、安全绩效可视化。
加快安全管理系统建设。建设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安全防护平台、网络安全协调联动平台等重要网络安全基础支撑平台,完善数字政府安全管理支撑保障体系。构建覆盖物理设施、网络平台、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的安全技术防护管理体系,全面实现政府系统网络安全综合监管一体化。注重平战结合,利用人防资源提高战略数据灾备中心防护能力。
强化自主可控技术支撑。以突破信创核心技术为引领,开展信创技术适配验证,深化电子政务领域信创工程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政务信创云等数字基座建设及应用迁移。持续推动自主可控产品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应用。建设密码技术支撑平台,规范、完善和深化密码在政务云平台等政务服务系统的应用。
专栏9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1 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完善重点信息安全管理业务系统,构建密码保障、身份认证、保密监管、检测评估和监测预警等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应急指挥调度、态势感知及辅助决策、全局安全运管保障、大数据安全综合治理的网络安全能力体系。
2 重要领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密码应用
提升密码产品检测和系统分析能力,完善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审查机制,构建自主可控的密码认证测评体系。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密码应用,强化密码在信息惠民及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密码保障能力。
3 密码通信基础设施
推进新形态密码通信系统建设,拓展新型密码通信业务应用,完善应急密码通信系统,强化容灾备份建设,增强密码通信保障效能。建设省级密码分析测评中心。
第五章深化数据资源共享利用
第一节提升数据共享交换能力
完善省、市两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体系,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纵向联通,逐步建立按需共享、统一流转、随时调用的数据共享机制。
夯实共享交换平台支撑。升级优化省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统一受理数据共享需求并提供服务,按需规范对接政务数据、经济数据和社会数据等。参照省级共享交换标准规范,推动完善各市(州)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横向联通市级部门,向下覆盖县级区域,实现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加大现有视频、感知资源的统筹整合力度。
完善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持续开展全省数据资源目录梳理、编目和动态更新维护,提升数据目录的鲜活性、准确性和实用性,实现数据目录化、目录全局化、全局动态化的数据资源目录管理目标。进一步落实数据共享需求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张清单”机制,实现全省政务数据信息资源资产登记、动态管理。汇聚各地各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建立动态更新的全省政务信
息资源总目录。
持续推进数据共享交换。建立数据共享协调机制,统筹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的重点数据资源,持续扩大数据共享交换规模和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省级政务数据向市(州)回流机制,实现省管数据在市(州)高效充分
共享、协同应用。建设数据治理平台,实现数据资源产生、采集、存储、交换、加工、整合、使用、反馈等环节的统一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开展数据共享交换绩效评价。
第二节加快数据资源汇聚
加快推动全省政务数据资源汇聚,融合互联网数据、社会数据,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库和重点领域专题库,支撑跨部门业务协同。加快完善基础库。建设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
理、社会信用信息、电子证照等信息资源基础库,实现省、市共建共用。建立基础数据更新联动运维机制,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和融合应用,强化新建系统与基础资源库对接,逐步完成存量系统与基础资源库的适配对接,实现基础类数据全省同一入口、同一出口、统一管理。
合理布局主题库。以管理服务对象基本信息、管理服务资源基本信息、管理服务行政结果基本信息为核心,整合跨部门政务数据资源,加快建设宏观经济、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统一战线等重点领域主题库。推进部门档案数字化。按需建设专题库。加强行业数据与政务部门数据的有效对接融合,建立交通出行、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行业专题库。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
专栏10 数据资源汇聚工程
1 基础库
强化人口信息采集汇聚,丰富人口基础信息资源库。整合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社会组织法人和其他法人基础信息,实现法人库实时共享。充分运用北斗导航定位、一体化位置服务、高分辨率遥感遥测、三维实景等技术,扩展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加快社会信用信息汇聚,增强社会信用信息库服务支撑能力。提高电子证照的可信度和通用性,实现电子证照库跨地区跨部门互信互认。
2 主题库
围绕经济运行重点领域,汇聚产业组织、生产能力、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等基础数据,构建经济运行主题库。依托部门业务系统、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整合相关数据和视频监控资源,建设社会治理主题库。汇集水、气、声、固体、放射源、污染源、土壤等数据资源,建设生态环境数据库。汇聚困难群众、困境儿童、老年人、婚姻、社会组织、养老机构、村(社)居委会等数据资源,建设民政民生保障数据库。汇聚整合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守法等数据,构建法治四川数据库。建设统一的视频融合平台,构建共享共用的公共视频资源库。汇聚统战领域数据,建设统战数据库。建设全省地质大数据资料库。
第三节推动数据开放应用创新
整合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的数据服务和数据应用,依法有序向社会提供基础信息资源、主题信息资源、专题信息资源,推进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的融合创新和开放应用,最大程度释放政府数据红利。
健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建立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完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法治环境。建立统一协调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组织架构,探索建立分行业、分场景的可控数据开放机制,逐步构建公共数据分级分类开放目录和动态更新机制。探索建立数据经纪人机制,为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提供优质服务。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数字资产证
券化,建设数字资产交易中心。
升级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建立完善省、市两级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提供数据注册、集中发布、便捷检索、挖掘分析、多样接口、安全存储等功能。完善公共数据开放网站,优化开放目录、数据管理、数据检索、数据申请、挖掘分析等功能。建立完善数据资源开放标准规范,依托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放网站,促进各类数据资源开放利用。
推进政务数据与公共数据融合创新。围绕医疗健康、普惠金融、市场监管、社会保障、交通出行等重点领域,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优先开放民生密切相关、社会迫切需要、经济效益明显的公共数据,稳步推进政务数据集中授权开放及社会化利用。
持续组织数字四川创新大赛,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开发兼具创新性与可实施落地的数据应用,推动全社会利用政府开放数据创造价值。
专栏11 数据开放应用创新工程
1 数据安全屋
通过沙箱技术、堡垒机、审核流程等,建设数据安全屋,实现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强化政务数据内部开放共享和面向社会开放共享过程中的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2 数据多方可信试验中心围绕数据共享、开放、流通、交易和行业运用进行安全技术创新,建设数据多方可信试验中心,提升数据提供方安全感、数据需求方获得感。
3 数据安全靶场
建设可控可导、攻防兼备的数据安全靶场,提供可控的模拟安全环境,开展安全措施验证、安全演练等,提升大数据安全能力。
第六章提升数字化管理服务效能
第一节构建科学精准的决策支撑体系
加强数据获取、数据共享、系统集成,强化数据驱动的党政机关管理运行改革创新,形成各级党政职能部门核心业务全覆盖、
横向纵向全贯通的数字化工作体系。提升党政机构运行效率。围绕党委总揽全局、统筹各方、决策指挥和日常运转的需求,全面深化重点业务系统应用,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网统管”决策指挥中枢,提供分层分级应用的研判分析、综合指挥、高效处置及监督管理等能力,推进党政机关谋划、决策、执行、督查、反馈等数字化协同。围绕机关党建、纪检监察、干部管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舆论宣传、机构编制、协同办公、机关运转、统一战线、外事、档案管理、群团、人防等领域,加强党委政府数字化治理与服务模式创新,形成职能部门核心业务全覆盖、横向纵向全贯通的全方位数字化工作体系。加快实施机关内部“一件事”集成改革。
专栏12 党政机构运行效率提升工程
1 全省党务数字一体化信息系统
推动省、市、县三级纵横互通,建设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党务数字信息系统,覆盖基层党建、干部队伍、人才培养、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提高一体化管理水平。
2 智慧纪检监察平台
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以检举举报平台为牵引,推进智慧监督创新,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构建覆盖监督执纪执法全过程的业务平台,提升纪检监察工作智能化水平。
3 “一网统管”决策指挥中枢
依托应急指挥、大数据资源调度分析等平台,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提供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的决策支持。支持各地建设完善本地运行管理平台,纳入全省“一网统管”体系。
4 政府系统协同办公平台
按照成熟一个、对接一个原则,逐步接入部门、市(州)现有办公系统,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和办公协同。建设“川政通”移动端应用,打造统一的“掌上办公”政务品牌。完善公文交换标准规范,推进电子文件在重点领域范围应用。
5 督查考核信息化平台
强化跟踪督办、整改落实、及时反馈、评价考核等功能,建立完善闭环运行机制,实现台账管理。推动巡视巡察、审计统计、督查考核等数据互通、指标互认、成果互用。
6 机关事务一体化服务平台
聚焦机关事业单位资产、节能、后勤等重点领域,构建覆盖全省的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省、市、县三级系统垂直整合。全面公开机关事务服务事项,提升服务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7 档案信息化建设
建设四川省档案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对全省档案资源进行台账式管理。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建立完善全省档案目录数据库和档案全文数据库,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档案馆(室)存量档案数字化、增量档案电子化。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支撑。加强人大业务系统建设应用,促进智慧人大创新发展。强化网络议政、远程协商能力,完善委员履职等政协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库,提高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信息能力。持续推进新一代政法网建设,构建统一调度、精准服务、安全可控的政法系统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体系。深化智慧政法、智慧法院、智慧检察、智慧公安、智慧司法等现有业务系统应用,统筹推进政法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政法部门数据跨边界共享和协同治理,强化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和制约的信息能力。
专栏13 民主法治建设数字化支撑工程
1 智慧人大
构建以服务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为中心、以提高工作水平为重点、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标准规范和管理机制为保障的人大信息化体系,推进地方立法辅助决策系统、联网监督平台、五级代表履职大数据平台等建设,实现大平台支撑、大数据监督、大系统融合。
2 智慧政协
强化网络互连、数据共享、信息互通,推动省政协上达全国政协、下通市县政协、横连兄弟省市政协,支撑高效能协商、高水平议政、高质量履职,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
3 智慧政法
整合利用各政法单位已有建设成果,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数据精准分析、业务实时协同等实战应用。推动全省政法系统跨部门办案平台建设。
4 智慧法院
建设智慧法院大脑,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提升诉讼服务、审判执行智能化、智慧化水平,纵深推进“互联网+审判”,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5 智慧检察
推进智慧检务工程建设,建设智慧办案、智慧监督、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信息化系统,完善检务支撑平台、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全面提升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
6 智慧公安
加强公安大数据平台、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为各地各警种业务系统提供支撑。升级移动警务平台、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加强维护国家安全、惩治违法犯罪、治安防控、行政管理服务、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建设。
7 智慧司法
建立健全法治综合应用、法治决策研判、智慧刑事执行体系,全面建成“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框架,为服务保障全面依法治省提供有力支撑。
8 数字统战
构建数据赋能、重点业务、决策指挥、融媒体等数字统战支撑平台,延伸覆盖各级民主党派机关、统战系统单位、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省直机关部门,以及统战团体、宗教场所、宗教院校,高校、国企、科研院所统战部门、行业协会和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点,推动形成数字大统战工作格局。
9 数字信访
升级完善四川省网上信访信息系统,探索建设智能辅助系统,提高信访事项办理的时效性和规范性。
第二节打造优质便捷的普惠服务体系
坚持以“一网通办”服务理念引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优化,打造标准化、便利化、普惠化、均等化、智慧化的全方位服务体
系,实现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事项从掌上可办向好办、易办、爱办转变,营造全国领先的营商环境。
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大力推进“一件事”主题集成,通过系统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系统性再造办事流程,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拓展网上办事场景化服务应用,推进一证通办、全程网办、全省通办、无感智办。持续迭代升级“天府通办”,打造多端服务体系,拓展第三方互联网服务渠道,推动各地各部门分站点建设运营,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无缝融合并向街道社区和村镇延伸,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
持续推进用户专属空间建设,提供主动、精准、个性化服务。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对服务能力、服务态度、服务效
果等进行在线综合评价。
专栏14 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工程
1 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天府通办)
完善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系统功能,重点强化公共入口、公共支撑、公共通道等基础支撑系统能力,统一身份认证和服务入口,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无缝融合并向基层延伸,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掌上办”。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网,通过优化人机交互流程和内部系统交互效能、提升搜索引擎用户体验等措施,全面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按照统分结合、功能互补的原则,建设完善四川政务服务网市(州)分站点。
2 智能知识服务平台
建设面向企业和群众的智能知识服务平台,完善个人和企业专属空间,为自然人和企业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
3 网络理政平台
全面整合全省政务热线资源,建设全省统一12345 政务服务热线及网络理政平台,促进数据互联互通、标准共享共用,打造全省政务服务总客服。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对各级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考核。
4 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
迭代升级“好差评”系统,推动政务服务评价实现渠道全覆盖、信息全关联、数据全汇聚、结果全公开。推进“好差评”向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延伸。促进公共服务智慧均等。深化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领域政务服务系统应用,推动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马上办、掌上办、就近办和一窗办。大力推行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围绕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化拓展“四川天府健康通”应用,推动与“天府通办”深度融合。
专栏15 公共服务智慧化均等化工程
1 智慧健康
整合全民健康信息业务应用系统,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服务应用。推动四川天府健康通在医疗就诊各环节的融合应用,推进医保在线实时结算。依托实体医院发展互联网医院,推进线下实体医疗机构与互联网医院之间的数据共享。推进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服务。推行智能化助残服务,为残疾人提供紧急救助、康复护理等便捷的居家上门服务。加强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加快省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
2 智慧教育
整合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四川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教育服务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和教育管理与服务融合门户。推进“互联网+教育”政务服务一体化应用。打造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和学校,推广和支持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教育服务新模式,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惠共享。
3 智慧交通
加快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推动公路基础设施物理实体和数字模型同步交付。积极推进车道级、构件级高精度地图服务。推进重点江河电子航道图建设,实现与长江电子航道图的有效衔接。构建交通运输北斗时空信息基础服务网络,实现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高精度服务广泛覆盖。丰富交通出行、旅客票务、交通支付等在线服务,进一步拓展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应用。进一步完善全省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实现物流活动全程数字化,推进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
4 智慧人社
建设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服务管理平台。推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才人事、劳动关系领域信息系统省级集中和一体化建设。优化完善人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渠道推行人社政务服务线上“一网通办”。建设数字标准库、电子社保卡等能力体系。
5 数字医保
建设省级统筹、标准统一的全省医保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推动全省定点医药机构全部接入,实现医疗保障数据整合共享。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探索医保电子凭证多码融合应用,实现医保缴费、个人权益查询、资格认证、处方流转、在线办理、便民医疗、就医购药等服务整合。
6 智慧社区
构建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推进社区内部管理电子化和网格化,拓展居民获取社区公共信息和接受公共服务的渠道。推广应用社区信息模型平台、“平台+管家”物业服务模式,推进社区智慧安防建设。推动城市服务、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跨区域协同,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7 智慧养老
充分利用现有养老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健康养老信息的互通共享。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及符合条件的第三方企业或社会组织,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社区健康养老、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8 智慧民政
整合提升民政“一卡通”对象审批、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管理、殡葬管理、儿童服务、残疾人管理、婚姻登记服务及其他现有信息系统,建设涵盖低收入人口、村(居)委会、城乡社区、区划地名、社会组织、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工作和志愿者服务等功能的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实现困难群众统一认定、经济状况统一核对、救助需求统一发布、救助资金统筹使用、救助项目联合办理、救助效能精准分析。
9 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
整合退役军人工作数据资源,建设退役军人事务信息化体系,打造安全的“互联网+退役军人事务管理”服务保障模式,为退役军人提供科学高效的优质服务。
10 智慧人防
构建多网系融合的人防综合信息网络,实现战时高效调配各种战备要素和社会资源,平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智慧人防系统。
11 智慧体育
整合资源打造智慧体育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对全民健身、人才培养、赛事训练、场馆设施等各种需求的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12 数字红会
加快红十字会数字化建设,为公众提供一图可视的办理操作流程,以及求助、预约和咨询服务,实现线上捐赠、去向可查的一站式数字服务。
13 智慧侨联
加快侨联数字化建设,为侨界人士提供发挥侨智侨力、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数字服务平台,为开展侨界捐赠项目、助力公益慈善提供线上一站式服务。
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融合线上线下业务,提升企业开办、建筑许可办理、用电用水用气、不动产登记、信贷服务、跨境贸易、纳税、企业注销、科技创新、知识产权、项目管理等便利化水平。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全流程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持续优化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各类公共资源交易运行效率、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监管能力。推动
网上立案、网上庭审,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办案,提升合同执行、商事纠纷办理便利度。进一步推动惠企政策上线,加快惠企政策
集成在线兑付。探索单一窗口通关运营实体改革和信息平台融合,推动跨境贸易相关业务全部通过中国国际贸易一窗办理。
专栏16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程
1 政务公开
完善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打造全省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整体协同、响应迅速的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体系。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民生领域及重大战略部署信息公开,大力推进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分析应用建设。
2 企业综合服务
整合审批、监管、服务、风险防控、统计、信息共享等功能,建设一体化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向企业主体、社会公众实时提供各类动态信息服务。根据企业高频应用需要,开发码上政策、码上直办、码上诉求、码上融资、码上合作、码上信用等功能。建设具备贷款申请、企业画像、智能匹配、风险监测、穿透预警、大数据分析等功能的金融业务服务中心。
3 项目审批监管
升级优化四川政务服务网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不断优化完善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全面实现投资建设项目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看。
4 公共资源交易
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推动实现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全区域、全门类、全流程一体化运行。探索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交易体系。
5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深入推进全省数字口岸一体化,推动跨境贸易相关业务全部通过单一窗口办理。优化运营实体股权比例,强化平台合作与数据共享,提高通关、物流、信息流业务联动水平。
第三节完善全域智慧的协同治理体系
加强经济调节、应急管理、生态环保、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城市运行管理、乡村治理等重点安全领域的信息资源
优化整合和业务关联共治,提升社会风险智能感知、快速反应、精准指挥、科学决策能力,支撑构建现代化协同治理体系。
加强科学有效的经济治理。强化各类数据资源在经济调节中的综合运用,提高经济运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目标设定、政策制定与评估能力,增强经济调节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和风险防控能力。探索经济政策仿真推演,充分运用财政、税收、
金融等经济调控数字化手段,提升逆周期调节能力。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深化科技创新、数字经
济、先进制造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强金融地产等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与防范。
专栏17 经济综合调控信息化工程
1 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
建立综合调控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具备经济运行监测、预测、预警、决策等功能的分析系统,提升实体经济、消费市场和项目建设等重要经济指标动态监测和研判能力。
2 产业链大数据应用
围绕工业“5+1”、农业“10+3”、服务业“4+6”产业体系,按照统一架构,构建产业链大数据库和多个产业链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精准服务。
3 “天府粮仓”数字化平台
构建贯穿粮食生产流通各环节全链条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互联网和粮食业务、粮食产业的深度融合。
4 金融风险监测防控系统
持续推进地方金融机构预警监管平台建设,以地方金融监管数据库为支撑,对接共享职能部门数据资源,建立健全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深化融合繁荣的文化治理。建设“智游天府”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线下服务向线上服务拓展,满足群众文化的一站式获取、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一站式管理需求,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促进旅游业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创新应用,实现对旅游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坚
持正确舆论导向,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打造数字型融媒体平台,形成党政权威信息发布统一出口。大力发展新兴新闻出版业态和
新媒体服务,构建共建共享的融媒体数字化应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丰富网络文化空间,提升网络舆论引导有效性,营造清朗
的网络空间。提升新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推动古蜀文化、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释放文化正能量。
专栏18 文化繁荣发展信息化工程
1 智慧文旅
汇集景区、酒店等各旅游主体数据资源,建设全省智慧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搭建综合管理、公众服务、宣传营销等平台,构建开放式创新的生态系统。
2 网信技术平台
推动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网络舆情、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及技术支撑,形成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应急指挥和信息共享能力,实现网络安全态势直观可见、风险可控、事件快速响应、信息高效共享,网络舆情发现及时、研判精准、引导高效、管控有力。
3 融媒体省级技术平台
建设媒体软件服务、媒体平台服务、媒体设施服务、网络和安全等系统,为县级融媒体中心业务提供支撑。支持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运营等方面的深入融合。
完善精准精细的社会治理。立足“平安四川”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实现公共安全、社会综合治理
数据集中管理。加大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遥感遥测、视频监控、导航定位等技术在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应急
维稳、防灾减灾、城市运行管理、乡村治理、基层统战等城乡社会治理领域的综合应用,实现多元参与、共建共享,提升网格化
服务管理和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汇聚多源农业农村数据,打造全量指标化和时空化的农业农村数据体系,形成“一
张图”管理模式。
专栏19 社会治理信息化工程
1 数字化城市管理
依托全省住房城乡建设数据中心,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共享相关部门数据资源,汇聚建筑施工、道路桥梁等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安全信息,融合遥感、城市多维地理等多源信息,搭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监管驾驶舱,提高城市建设评价分析、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住房保障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数据挖掘分析水平。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和改造,实现对管网漏损、防洪排涝、燃气安全等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
2 数字乡村
汇聚农业自然资源、种质资源、宅基地等各类数据,整合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统筹推进城乡数字化融合发展。完善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构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建立乡村重要资源天空地一体化全域地理信息“一张图”,打造全省统一的数字化工具箱,开发一批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通用组件和支撑应用。
3 数字网格
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应用,推动现有党建、公安、人社、民政、城管、应急管理、环保、消防、卫生、扫黄打非、政府服务等多部门网格科学整合,实现多网合一、一网运行。全面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网格+网络”等模式,实现网格化社会治理与数字政府建设深度融合、互为支撑。
4 智防工程
实施“雪亮工程”“天网工程”,优化前端点位布局和智能感知体系,加强省、市、县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增强视频图像信息智能支撑水平,深化视频图像在各领域应用。建设全省统一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化体系,提高市域社会治安防控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推行协同智能的生态治理。强化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和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融合创新,建成生态环境业务应用大系统,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感知接入,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深入挖掘生态环境数据资产价值,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分析与预警模型,建立及时感知、全面互联、多元共治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提升综合监管与科学决策等能力。
专栏20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
1 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
完善涵盖大气、水、土壤、温室气体、噪声、辐射、生态状况等要素以及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天地一体的生态质量监测体系。鼓励在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区域优先开展环境健康监测,加强固定源(含尾矿库)、入河排污口、移动源和面源监测,强化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推动重点排污单位实现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监管全覆盖,拓展污染源排放遥感监测。建立“三线一单”数据管理及应用平台,实现数据填报审核、综合管理和可视化展示。优先在省际交界开展水质、大气等环境智能监测。
2 自然资源“一张图”
集成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数据,建设四川省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和管理应用系统,实现二三维一体化数据集成管理和联动更新,为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3 数字林草
建立森林草原资源动态感知数字化监测机制,推进森林草原保护、培育、发展、利用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和多业务协同,实现现代林业草原精准管理与智慧治理。
4 智慧水利
优化健全涉水信息监测体系,汇集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和水工程涉水信息数据,开展数据治理和共享应用。建立水资源监管和用水调水指挥系统、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指挥系统、河湖生态流量和水土保持监管系统、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运行监管系统等。
5 智慧地矿
整合地质勘探、地质找矿、地质灾害预防和监测、地理信息及地勘单位和经营核心系统,全面提升数字化运行、开发和管理水平。
6 清洁能源示范创新应用
围绕煤层气产业开发利用、电力外送、新能源开发建设、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能源利用新技术成果转化等,推进大数据服务创新应用。
7 碳达峰碳中和综合信息监管
逐步整合工业、交通、建筑、能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等数据,建立碳达峰碳中和主题数据库和分析数据模型,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综合信息监管分析,实现动态监测预警和实施监督。
实现及时高效的应急治理。整合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气象、交通、消防、地勘等部门现有监测数据,建设空天地一体化基础感知网络和大数据平台。构建应急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于一体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深
化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和公共卫生等领域数字化应用,提高风险评估、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救援实战、物资保障和社会动员等
能力,形成应急处置闭环,提升风险精密智控水平。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促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业务流程再造和工作模式创新,加快构建科学、全面、开放、先进的现代应急体系。
专栏21 应急管理信息化工程
1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
围绕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干旱洪涝、地震等重大灾害,攻克风险感知识别、风险模拟预测预警等关键技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水利、气象、地震、林草等部门的风险监测监控系统,推进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全要素综合监测、综合风险评估、灾害分析预警和灾害态势智能分析。加快建设四川省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即报系统。
2 安全生产监测预警
围绕危化品、烟花爆竹、瓦斯、尾矿库等重大风险源,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逐步扩大监测联网范围,加强各类事故致灾机理、风险判别与评价理论、风险防控等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综合监测、智能评估、精准预警和趋势分析等功能,提升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能力。
3 应急管理综合应用
构建省级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数据库和应用支撑平台,以及融合地面光纤、卫星通信、窄带无线设备的应急指挥通信网络,形成各级互联互通的智慧化应急指挥信息体系。建设省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力量统计、应急调度等功能,提供各类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技术支撑与辅助决策分析服务。
4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数据应用工具和数据积累为基础,健立健全医疗卫生资源管理系统、传染病流调分析系统、应急事件管理系统、院前急救系统、采供血智慧管理系统,建立协同联动、多点触发的大数据疫情防控分析决策模型,构建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医防融合的公共卫生安全防护支撑体系。
5 消防安全智能管控
围绕消防监管和服务,统筹总队/支队、行业主管部门、消防服务机构、企业等信息要素,重构传统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实现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智能分析、辅助决策。积极开展灾害智能处置、救援指挥算法模型和灾害现场风险识别、无人机智能管控等相关实战应用。升级打造智能接处警系统和智能指挥系统,畅通与110、122、120 等联动平台的衔接。
第四节强化公平公正的智慧监管体系
汇聚整合市场主体准入、生产、行为等多维数据信息,构建跨界联动、多元共治的综合监管信息化支撑能力,推动实现市场
监管、税务、商务等部门监管与服务政务行为的协同联动。全面推行“互联网+监管”。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构建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监管数据可共享、监管结果可追溯的智慧监管体系。探索通过物联网、视联网等远程、移动、非接触式监管方式提升执法监管效率和预警防控能力,有效支撑“双随机、一公开”,减少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干扰。强化市场监管、文化市场、生态环保、交通运输、农业等五大综合执法领域工作的有效衔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日常监管结果在综合执法工作中的运用,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领域衔接。
持续推进信用监管。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的信用信息归集、治理、公开和共享。完善信用数据治理、共享和披露标准。推进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完善政企数据流通机制,做到市场主体基本信息投诉举报、执法监管、行政诉讼信息、失信联合惩戒信息等应归尽归,构建覆盖所有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体系。探索推行企业信用报告和个人诚信分,根据公共信用综合评级,对信用风险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规范红黑名单和信用修复管理,建立红黑名单迁徙、信用
承诺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规范信用数据开发,拓展“信用+”应用,大力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健全完善多元化信用监管应用场景。
不断强化重点领域监管。推动各领域主管部门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新监管方式,实现监管数据可比对、过程可追溯、问题可监测,及时动态掌握监管对象运行情况及其规律特征。建立行业风险监测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防范苗头性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对食品、药品、疫苗、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重点产品,建立健全以产品编码管理为手段的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包容审慎监管,加强对平台经济的科学有效监管。建立预
警研判模型,及时发现潜在的信息诈骗、虚假违法、恶意竞争的风险和线索,为净化新型市场空间、培育健康守信、公平有序的
数字经济环境提供有效的治理工具。加强对执法全过程文字和音像数据的分析挖掘,充分发挥执法记录的规范执法监督作用和依
法履职保障作用。
专栏22 政府数字化监管水平提升工程
1 互联网+监管
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全省监管数据资源,强化大数据分析利用,逐步实现监管数据可共享、可分析和风险可预警,推动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为加强和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信用监管和综合监管、协同监管、智慧监管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
2 信用监管
完善全省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功能,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信用信息归集、治理、公开和共享,构建信用监管分类分级数据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信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围绕融资租赁、出行出游、行政司法、医疗卫生等领域,推进企业信用档案和个人诚信评分的应用。深化信用信息在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等领域保证金制度改革中的应用。探索利用区块技术将信用行为信息上链,实现信息的不可改、可追溯、可验证。
3 财政数字化监管
加快建设预算管理、政府采购一体化平台,对预算编制、执行、核算、决算等核心业务进行整体重构,优化项目库、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总账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功能。建设完善财政资金、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实现财政资金的全流程监控和预警。
4 审计全过程智能化作业
推动金审工程(三期)项目建设,构建现场审计作业云,实现审计现场资源随时共享、计算处理能力按需提升。建设审计数据分析网和审计大数据中心,提升审计作业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5 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
推进“数字国资”建设,完善数据分析平台与业务处理平台,实现业务流程协同化、决策分析智能化。建立信息化监管体系,优化监管方式,对重大国有资产流动等关键环节实施实时监控、动态监管。
6 交通运输工具运行监管
推广应用具备多维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网联功能的终端设备,提升载运工具远程监测、故障诊断、风险预警、优化控制等能力,加强对“两客一危”车辆、重点营运货车和“四类重点船舶”的运行监测,强化对巡游出租汽车的监督管理。
7 智慧市场监管
建设覆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全链条的智慧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实现食品安全源头可溯、环节可控、去向可查、风险可防、安全可靠。建设特种设备安全综合管理平台,以电梯、气瓶等为重点,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全环节、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特种设备安全智慧监管。创新价格、网络交易、广告、知识产权监管方式。
8 冷链物流监管
综合运用射频识别(RFID)、智能传感等技术,建立冷链物流监管平台,实现冷链物品状态监测与安全报警、冷链物品全过程信息追溯。
9 药品安全智慧监管
建设和完善药品许可备案系统、药品综合监管平台、药品追溯监管平台,汇聚药品注册、许可、监管、稽查、追溯等信息,开展药品风险研判和安全预警,实现动态更新药品研发生产和储备数据、政府部门统筹协调,保障日常和应急情况下的供应能力和用药的安全、有效、可及。
10 疫苗电子追溯体系
全面实施疫苗电子追溯制度,督促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建设疫苗追溯系统,督促配送企业上传疫苗追溯信息。建设疫苗追溯监管系统,对接国家疫苗协同服务平台,整合疫苗生产、流通、使用环节追溯信息,实现疫苗全过程可追溯。
11 “三医”联动综合监管
建设省市联动、一体两级的医疗医保智能监管系统,统一医疗医保服务数据标准、数据采集范围与上传质量规范,建立基础代码库临床知识库、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基础信息库,形成全过程的综合监管机制。
第五节创新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体系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数据共享、平台共建、业务协同等方面加强协作,利用数字化推动成渝地区人流、物流、
资金流、信息流更加顺畅,实现互利共赢。
推进成渝地区一体化数据共享。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为基础,建立高效的政务数据供需对接机制,持续推进两地在地方立法协作、标准体系共建、基础信息库共享、数据有效性互认、政务系统对接等方面的合作。依托两地数据共
享交换平台,共同编制数据共享需求清单,统一发布数据资源目录并动态更新,建立数据供需关系长效更新机制,推动实现成渝
地区各类政务服务数据可互通、可查询、可调用。
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深入推进成渝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完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窗、专栏,推进全
流程线上办理,实现无缝对接,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打造跨省通办标杆。推动更多高频电子证照在成渝地区互认共享、跨
省亮证,以及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场景中的互认共享,进一步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提升“一网通办”水平。
推进重点行业跨区域协同联动。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失信行为标准互认、惩戒措施路径互通的跨区域信用联合惩戒制度建设。
以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为抓手,建立智慧化监测预警体系、立体化医疗救治体系和系统化支撑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协同机制。加快数字流域、智慧水网、智慧广电、智慧邮政建设,探索跨地域区块链应用场景。推进“惠民一卡通”等服务工程建设,加快数字化和一体化的民生服务进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政务服务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一码通行。
专栏23 区域协同一体化支撑工程
1 数据资源一体共享
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整合形成成渝地区自然人综合库、法人综合库、电子证照库、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库,构建成渝地区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环境监测、公共信用、教育信息、交通出行等领域主题信息库,支撑成渝地区治理协同、服务联动。
2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
优化调整通办事项业务规则,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强化跨区域政务服务通办和政务数据互联互通,推进全流程线上办理,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完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窗、专栏,不断丰富“一网通办”接入事项,打造成渝地区跨省通办标杆。加快推进高频电子证照在区域一体化政务服务、监管执法、社会化场景等领域互认应用。
3 重点行业跨区域协同联动
加强信息互通、标准互认,为统一企业登记规范、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协作、推动检验检测认证结果互认互通提供数据保障,推动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促进市场监管领域跨区域业务协同。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实施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工作力量协调,强化清单式闭环管理,构建组织有力、协调顺畅、联动高效的全省数字政府建设组织体系和各地各部门协同联动的综合协调机制,保障全省数字政府建设顺利推进。各市(州)和省直各部门作为相关区域和专项领域推动数字政府发展的责任主体,应依据本规划,细化工作方案和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节强化资金保障
按照分级保障原则,将数字政府建设项目纳入同级政府预算,切实加强数字政府建设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绩效。建立政府
引导、社会投入的数字政府建设投融资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积极引导带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建设运营和管理服务水平,
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鼓励多元参与
探索“政研学企”共建模式,支持省、市、县三级政府和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规划、统筹协调、监督管理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理念、技术应用、人才资金等方面优势,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理论研究、成果创新等方面作用,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成效、规避数字政府建设风险。加大数字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建设数字政府的意识,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
第四节完善创新政策
推动完善与数字政府建设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强化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完善项目审批、招投标、采购、监理、验收、
绩效评价等环节管理制度。发挥先进技术对数字政府建设的引擎作用,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第五节加强评价考核
按计划开展重大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估,加强统计监测、协调调度、绩效评估和考核监督,全力推进项目任务成。发挥审计和社会监督作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以惠民效果和群众评价检验数字政府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