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数字政府效能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21-10-20

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人民观点)

——让数字技术应用造福人民②


流动的数据、流畅的体验,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正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政务服务正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由“分头办”向“协同办”的趋势更加明显


坐在视频监控系统前,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实时查看辖区各个内涝点状况,及时做好应急调度工作;在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的居民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大中专学生毕业户口迁移等;通过社区“一网通”系统,工作人员接到群众上传的违规存放煤气罐的线索,一举端掉多个“黑煤气”窝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各种数字政府应用场景,折射着这样的趋势:基层治理精准化,便民便企服务智慧化。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入数字政府建设,“掌上办”“指尖办”成为政务服务标配。云平台再造政务流程,“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数据跨地域协同管理,“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跨省通办”正在照进现实。根据《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2018年的第六十五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四十五位。流动的数据、流畅的体验,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正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致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增强数字政府效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如果说过去主要解决了政务服务“一网”的问题,那么今后更大的突破在“通办”。前者是基础条件、物理变化,后者则是实现流程再造、效率提升、治理优化的化学反应。只有群众可以在指尖划动中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市场主体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一站式审批”,才能把增强数字政府效能转化为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转化为经济活力的激发、治理能力的提升。

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引领,公共服务领域正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政务服务正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由“分头办”向“协同办”的趋势更加明显。比如上海推出的“随申码”,当人们出入公共场合时,它是“健康码”;乘坐地铁时,是“地铁码”;到医院看病时,可以当医保卡用……部门联动的“一网通办”持续走向纵深,新的应用场景还在应需开发。另一方面,政府治理方式获得极大拓展和创新,数字应用促进民生服务、企业发展、灾害预测、应急管理等领域更加高效。比如优化营商环境,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的比例达到82.13%,全国一半以上行政许可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压缩超过40%。实践证明,利用数字技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治理转型,能够更好满足公众对政务服务越来越高的需求。

增强数字政府效能,需要抓住数据共享这个“牛鼻子”。放眼现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医疗卫生资源调配,基层治理中“上面千条线”与“下面一根针”的高效精准对接,长三角覆盖41个城市、实现100多个事项同城化的“一网通办”,哪一项都离不开数据的整合与共享;面向未来,便民服务同城化的不断拓展,申报审批进度的进一步压缩,应急风险的感知、预测和防范,也都需要打通信息壁垒、消除部门阻隔。只有以改革创新打通“数据底座”,以制度完善加固协同共享,才能让政令一键到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屏掌控。

增强数字政府效能,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升数字素养和数字治理水平。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数据的爆发增长,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学”上拓眼界,在“思”上下功夫,在“用”上见实效,增强利用数字技术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与此同时,多用“数字”之所能,也要多察“数字”之不能。社会上还存在跟不上数字时代步伐的群体,党员干部需要正视“数字鸿沟”,让数字政府建设惠及更多群众。唯有如此,才能把数字政府建设的成效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刀耕火种到声光化电,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制度体系和治理方式的变革。顺应数字文明的浪潮,不断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本报评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