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心两会的是全中国人民。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这是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开场白中所说的话。网民的声音,让总理感动;总理的开场白,也同样感动了网民。就这样,总理的开场白与网民的声音形成了“互动”——互相感动。 网络,让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变得如此贴近;网络,让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变得如此和谐。在此,笔者不禁又想起了著名学者约翰·奈斯比特的一句话:“计算机将摧毁政治领域的金字塔。”他曾对网络状态下的政府寄予厚望,说:“我们建立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是因为我们需要掌握下属的去向,以及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而有了计算机帮助,我们可以采用平行联系的方法重新设计我们的组织结构。” 坐在电脑面前,回味着总理和网民的“互动”,再细细咀嚼约翰·奈斯比特的话,笔者不禁产生一丝疑惑:我们不是一直在大力提倡电子政府吗?为什么各级政府的官方网站不学学新华网,多采取这种与民众互动的方式呢?5年多了,为什么我们的政府网站到现在依然没有完全超越“电子政务”的工具性,而向实现“无缝隙”政府方向发展呢? 不可否认,目前“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之间是有缝隙的,有时候缝痕甚至很大。这一缝隙导致即使高层领导愿意前往基层调研,也根本无法接触到基层的真实情况,糊弄领导的事情时有发生。在现有的行政框架下,权利层层往上集中,并最终到达顶层;即使在同一层上,权力也往往集中在该层最高领导人那里。这种金字塔式的政府机构,使得高层政府与普通公众、政府机构上下之间及横向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割裂或断层。 总理和网民的“互动”从侧面告诉我们,网络状态下的电子政府是“无缝隙”的,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以直接联系上层与基层,并且互相链通。由此,上级领导可以轻松地了解到基层的情况并进行监督,这样就会大大激发各级政府机构及其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下,公众对政治的参与也将空前提高。新华网网民给温家宝总理提出几百个问题就是明证。 其实,“无缝隙”政府在西方正成为一种目标性的政府组织模式。美国行政学家R·M·林登曾经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政府管理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而革命的标志就是“无缝隙”政府组织的出现。在我国,政府从1999年艰难地迈开了“政府上网工程”的第一步。5年后,全国共建成政府各类公开门户网站2500多个,可谓成绩斐然。然而,一份《中国城市政府网站评估报告》却尖锐地指出,一些政府网站更新迟缓,几近“死站”!即使那些办得好的政府网站,也仅仅是自身试图实现功能转换和效率提升的手段而已,对立法、司法的民众互动及直接了解基层民意方面,也没有涉及更多。这一任务,目前还只是由其他网络媒体例如新华网、人民网等来承担。 总理和网民的“互动”以及时常发生的糊弄领导事件,从正反两个方面让我们更深地认识到建立“无缝隙”政府的重要性。 |
稿源:央视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