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安全及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重要使命。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公共安全及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上海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与挑战
(一)自然灾害对城市运行安全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浦东新区地处东海、杭州湾北岸,长江口、黄浦江的汇合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三面环水,沿江、沿海均受潮汐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浦东面临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明显,高温、洪涝、雨雪冰冻等灾害风险将进一步加剧,台风登陆更加频繁且强度更大,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不断增加,防灾减灾救灾压力持续加大。
(二)城市公共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随着“十四五”期间城市各类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生产生活环境日趋复杂,人口聚集流动性不断加大,部分高层建筑、桥梁道路、地下管线等公共设施逐步老化进入风险高发期,致灾因素叠加趋势明显,各类风险隐患相互交织影响,浦东依旧面临复杂严峻的城市公共安全形势,应急管理难度不断增大 。
(三)市民公众对安全的需求不断攀升
近年来,随着市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各类突发事件更加关注,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对生产生活上的安全需求不断攀升,对政府尽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履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提出更高要求。
(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浦东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得到长足进步,但面向“十四五”,安全管理领域还存在诸多短板,体现在应急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不足,存在条块分割、资源整合难、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动态感知和监测预警能力有限,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基础保障能力不足,智能化手段应用不够丰富,市场化机制运用不充分,基层应急设施不够完善。
(五)应急救援能力相对不足
“十三五”期间,新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且人员多为兼职,驻区部队、民兵队伍及社会救援力量尚未完全纳入区应急救援体系。应急预案衔接性与精准性、应急力量体系共建共享、应急指挥现代化建设、应急资源综合集约配置、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水平、应急信息传导响应机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加强。
(六)社会动员能力亟待加强
市民公众对城市灾害风险防范的重要性、紧迫性、预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灾害风险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重救灾、轻减灾”的观念比较普遍,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不足,居民防灾减灾的意识需进一步提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的工作渠道有待拓宽,信息共享和社会动员机制有待建立健全。
二、指导方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和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积极推进浦东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难事故,系统性防控守牢城市安全底线,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推动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创新发展再突破,加快建设开放、创新、高品质的卓越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严格强化责任措施落实,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和事故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以防为主,防救结合
强化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防灾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坚持源头防范、系统治理,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救援、事后救助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发展,加强各类风险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和响应处置的效能,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消除隐患,提升救援综合保障能力。
3. 统筹协调,综合施策
坚持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部门协同、行业监管、属地责任、社会参与,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加强联防联动,群防群控,推进城市安全共同体的共建共治共享。
4. 依法治理,科技赋能
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加快风险隐患识别、协同应对处置、应急联动指挥和绩效考核评估等方面机制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先进信息化技术推动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流程再造,提升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实战效能。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发展目标
牢牢把握浦东新区“三个成为”的战略定位,紧密围绕“五大倍增”的发展目标,着力在“联合、即时、协同、智能”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全面构建完备健全的管理体系,深化创新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扎实提升智能高效的处置能力。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重大安全风险管控、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保障、指挥协调、联动处置等工作能力持续提升,全区城市公共安全及应急管理的系统性、预见性、协同性、实效性显著增强,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浦东经验”“新区样板”,为建设开放、创新、高品质的卓越浦东提供有力安全保障。
(二) 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属性 |
单位 |
基准值 (2020) |
目标值 (2025) |
1 |
亿元全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约束性 |
区应急管理局 |
0.01 |
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
2 |
工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约束性 |
区应急管理局 |
1.9 |
1.75 |
3 |
年万台特种设备事故死亡率 |
约束性 |
区市场监管局 |
0.32 |
0.29 |
4 |
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 |
约束性 |
区公安分局 |
1.53 |
1.24 |
5 |
年度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 |
约束性 |
浦东消防救援支队 |
0.27 |
<0.25 |
6 |
新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数 |
预期性 |
区应急管理局 |
—— |
25个 |
7 |
区级应急物资保障库 |
预期性 |
区应急管理局 |
—— |
1个 |
8 |
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消防科普示范点 |
预期性 |
区应急管理局 |
—— |
1个 |
四、主要任务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七大体系、防控八大风险、强化五大能力。
(一)健全完善管理体系,筑牢安全发展根基
1.健全组织体系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应急管理委员会、自然灾害防治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等区级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设置,建立常态化议事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优势和职能部门的专业支撑优势,全面加强联动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健全基层组织。 各街镇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党政办公室挂牌。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专项工作机构,切实履行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指挥协调等工作职能。
2.完善依法治理体系
完善工作制度。 完善安全生产委员会、自然灾害防治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的配套工作制度、工作规则和职责清单。 强化规范执法。推动透明执法, 细化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以及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 推进精准执法, 实行分类分级监管,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则,依法公开行政处罚信息。 深化综合执法。 建立完善基层综合执法队伍管理制度和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应急管理专业监管执法力量,统筹配置执法资源,提高监管执法效能。
3.强化责任体系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督促企业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建立健全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重点场所和高危特殊作业安全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完善应急管理委员会、自然灾害防治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他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街镇、直属企业、重点单位的“四类清单”(责任清单、权力清单、监管清单、任务清单)。及时对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履职不力的单位、街镇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提醒、告诫。夯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安全生产意识,狠抓监督管理、细化防范措施,确保责任到岗到人,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4.优化预案体系
科学编制,强化预案体系建设。纵向上构建区级、街镇级、居村级三级预案体系,横向上制定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开发区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直属国有企业应急预案等,实现全面覆盖,兼顾区域特点。科技赋能,助力预案管理“三化”建设。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实现预案管理从纸质化向电子化转变,从流程化向结构化转变,从人工化指挥向智能化指挥飞跃。强化演练,检验各类预案实战效能。以“桌面演练注重信息效率、专项演练注重实战能力、综合演练注重协调融通”为要求,加强演练分析、研判、评估、总结等各项工作,提升演练质量和实效。
5.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指挥等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培训、考核等制度,将相关业务培训内容纳入干部培训体系。营造专业人才干事创业良好环境。针对当前应急救援、危化品处置等专业领域人员紧缺问题,加强应急指挥长队伍专业化建设,健全完善应急专家库,为安全防范、科学决策、高效处置,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
6. 构建社会共治体系
发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在高危行业领域积极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探索“吹哨人”制度。建立城市安全问题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通过拨打“12350”安全投诉举报热线、“96119”消防举报热线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举报安全事故隐患和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加大事故隐患曝光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
7. 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
丰富宣传手段。深入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将安全教育、培训纳入“家门口服务体系”,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增强宣传效果,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全覆盖。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及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典型事故教训和安全知识技能宣传,增强公民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聚焦城市重大风险,提高防范化解效能
加强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油气安全、特种设备、市政设施等领域安全管理,着力防范化解城市运行重大风险。
1.自然灾害
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区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全面掌握浦东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现状。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分期分批将地震、水务、绿化市容、交通运输等部门监测预警信息接入区预警发布平台。强化自然灾害防治现代化装备设施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应用、推广,提升灾情信息获取、模拟仿真、预报预测、风险评估、应急抢险等工作保障水平。推进水利、房屋设施加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强化森林火灾防控和综合治理,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
2.危险化学品
强化源头管控,严格实施危险化学品企业总量控制,科学合理布点生产、储存企业,深入推进企业自动化控制,提高危险化学品产业本质安全度。强化监管责任落实,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消除监管漏洞和盲区,推进危险化学品全环节信息监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建立运行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预防控制程序,严格落实每日风险研判与承诺告知制度,推广安全生产责任险投保,推动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考核,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3.消防安全
优化社会消防治理。 明晰各部门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健全各行业消防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定期会商、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推进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落实。针对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三合一”场所、农村自建出租房等突出风险单元,加强综合治理。 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 。建设智能化接警调度中心、集中化信息数据中心,研发社会消防救援力量调度系统、实战智能辅助指挥系统,构建形成“1+9”新型智能综合消防救援指挥模式。强化“一站一专”建设理念,优化人员配置。分类建立紧急避险、绳索救援、破拆技术等专业训练分中心。 完善消防公共基础设施。 完善消防水源布点、应用、管理、调整、维保机制。做实消防生命通道打通工程。完成区级消防综合训练基地新建工程,鼓励扶持社会力量自建消防体验馆。鼓励街镇建设灵活管用的微型消防站。 强化消防救援装备和战勤保障。 填补本区城市自然灾害针对性处置装备配置空白,新配及更新替换消防车辆。逐步配齐配强消防员防护装备、灭火攻坚装备、特种专业化装备。完善消防救援装备物资集中调度、流转、使用制度和现代化应急储备仓库。完善消防救援队伍职业化保障机制,做实消防救援人员荣誉保障、待遇保障、优先政策及优待保障。 加强消防科技信息化应用,培育社会消防力量,优化消防人文环境。 完成消防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消防应急通信,打造防火监督、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公众服务四大功能为一体的“智慧消防”平台。大力发展街道(镇)和企业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微型消防站)和社会消防救援队。加强消防宣传培训,发展消防公益事业,促进消防文化传播。
4.交通运输
加强专项整治 。严厉打击非法营运,严查“三超一疲劳”,落实治超“一超四罚”措施,持续开展针对道路交通、道路塌陷隐患、水上旅游客运、危险货物运输、“四类船舶”、港口运营安全等事项的集中整治、挂牌督办和重大隐患清零行动。 完善应急机制。 积极开展“平安轨交”建设,巩固“一站一预案”“四长联动”“最小作战单元”等应急处置机制。探索建立区域联动、行业协同、军地合作、社会参与的水上联动搜救机制和水上搜救应急征用机制。 加强科技助力 。督促危险货运车、重型载货汽车等营运车辆安装卫星定位装置,确保安装率、入网率达到100%。完善高速公路视频监测设施布设,实现数字高清定焦摄像机全覆盖。加强团雾等气候环境监测预警,推进公交可视化监管平台应用。完善水上搜救应急通信网络,推动卫星通信等新技术在水上搜救中的实践应用。
5.建筑施工
规范建筑市场经营行为,严格建设工程承发包管理。突出建设单位首要责任,严厉打击违法分包、转包工程、未报先建、违规压缩工期等违法行为,对严重失信的市场主体加大曝光力度。强化关键领域风险防控。强化轨道交通、隧道、地下管网、拆房、建筑物外立面整治等工程中的风险防控,加强限额以下小型建设工程等项目的安全监管。严格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深入排查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危险性较大作业中存在的事故隐患,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6.油气安全
强化全过程管理。对油气输送管道途经人员密集场所高后果区,加强安全管理和定期检测,确保油气长输管道定检率100%。加强油气管道保护范围内的施工监管,严厉打击损坏管道行为。加强商用、民用燃气设施和液化天然气钢瓶风险管控,严厉查处非法经营、运输、储存瓶装液化石油气违法行为。推进管网改造工程。加强管理部门、执法部门和属地街镇联勤联动,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切实解决油气管道占压问题。加大燃气地下隐患管网和老旧住宅燃气立管更新改造力度,确保燃气老旧管网改造率>80%,漏气报修处理及时率100%。实施智能化监测监控。推动企业配置信息化监控系统等技术装备,实时监控管道及管道介质状态。
7.特种设备
实施风险评价。对居民小区老旧电梯、公共聚集场所电梯、大型起重机械、电站锅炉和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评价,整体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登记抽检。推进商圈、医院、休闲娱乐区域等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和定检率达到100%。强化智慧监管。开展电梯智慧监管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推广“上海智慧电梯码”,推进远程监测加装应用,加快电梯智能场景建设。构建气瓶信息追溯系统,建设气瓶充装信息平台。
8. 市政设施
提升市政设施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城市供水、热力、园林绿化、市容环境治理监督,推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升城市低洼地段、下立交、行洪河道和排水防涝主出口等薄弱环节蓄排水管理水平。 建立常态化检查监测机制。 完善市政设施体检评估指标,将安全韧性作为评估重要内容。建立城市基础设施运维长效机制,加强道路、桥梁桥孔、泵闸、堤防、铁路道口日常巡查,对渣土受纳场堆积体加大稳定性验算及监测力度,定期开展“体检”评估,消除安全隐患。
(三)发挥综合统筹优势,强化核心能力建设
1.加强双重管控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综合协调机制,全面推进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各领域风险评估评价标准,梳理排查重点行业领域高风险等级危险源和危险区域,加强重大安全风险源头管控,着力解决风险防控“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突出问题。完善安全隐患暗访机制、隐患挂牌督办机制,探索建立常态长效的隐患排查、报告、通报、暗查暗访、考核和约谈警示等制度,严格落实行刑衔接制度。加强行业特征、经济规模与常见隐患之间的关联分析,开展精准推送服务,督促企业按照责任、经费、措施、时限、预案“五落实”的要求进行隐患闭环管理,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2.加强应急指挥能力建设
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系统,规范区应急总指挥部和各专项指挥部设置,明确总指挥部和专项指挥部领导组成及其工作职责,完善应急指挥“1+N”模式。强化指挥通讯保障。建设以区应急总指挥部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配备专业应急指挥车辆,加强视频会商、800兆电台、移动单兵等通讯系统的融合集成,构建全域覆盖、全面融合、全程贯通的应急通信网,确保指挥系统上下联动、横向协同、扁平高效、安全可靠。
3.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强化应急救援力量 。建立健全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专业应急力量为协同、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积极探索军地应急力量和资源共享共建共用,强化民兵队伍在新区应急救援体系中的突击作用。 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布局 。在石油天然气管线、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地下空间等重点领域,做强专兼职一线救援队伍。加强消防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推进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实现分类别、分区域、分灾种布局。加强联训联演机制。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聚焦典型事故,制定联训计划和联演方案,共享培训和训练资源。坚持平战结合,随机导入突发状况,组织队伍开展交叉观摩、联合演练等活动。加强基层应急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街镇、园区应急管理“六有”(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标准化建设,扎实开展社区(居村)应急工作站“三有”(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标准化建设。 强化应急物资装备综合保障 。推动完善区、街镇和社区(居村)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形成协议储备、信息储备、实物储备等多种储备形式为一体的综合保障机制。
4.加强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完善灾情核查、损失评估、救灾捐赠、灾害救助等制度,健全救灾款物使用管理和救灾物资征用、补偿、运输及租赁保障机制。完善灾害恢复重建分级管理机制。根据救灾响应等级,进行分级管理,科学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将恢复重建转化为群众居住条件改善、产业升级、设施提档、服务提升过程。
5.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与示范,提升城市运行风险感知、认知和处置三大能力。以预警智能化、风险数字化、现场可视化、指挥扁平化为目标,整合全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推进城市运行风险管控要素、对象、过程全息全景呈现,强化灾害事故信息资源汇集共享、风险预警研判、应急指挥调度、响应处置救援能力。
五、重点工程
(一)应急综合指挥能力提升工程
充分发挥城运平台功能优势,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提升区应急总指挥部在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中的统筹协调功能。健全各类区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实现各专业指挥平台与区总指挥平台有效联通。探索组建区域应急指挥救援中心,统筹区域内综合救援、专业救援和社会救援力量,强化日常共训共练,确保紧急情况下,具备履行总指挥部战时指挥职能前置的保障要求。做实做强各特定区域、街镇指挥分中心,提高与区应急总指挥部之间的衔接能力。
进一步整合各单位监控资源,形成全区共建共享共用的应急综合指挥监控体系。在重点区域、关键点位建设若干无人机自动起降站点,满足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重大活动监控保障及城市高空日常巡逻等各类视频需求。建设高空慧眼组网监控系统,机动部署一批移动式高空慧眼,提高全区高清监控点位覆盖密度。结合智能图像分析识别技术,实现智能预警、精准定位、数据共享、远程调度指挥。
(二)消防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消防站建设,完善消防水源布局,推进缺水地区消火栓布点。加强综合执法联动管理,做实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完成区级消防综合训练基地新建工程,推进训练设施添置更新。优化消防队站车辆编配模式,加强重特大灾害事故专用装备配置,配足专业化救援器材,建立完善消防救援装备物资集中调度、流转、使用制度和现代化应急储备体系。建立广域覆盖的消防感知网络,升级集约融合的基础通信网络,完成消防大数据平台建设。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消防力量调度和辅助决策体系,配备智能感知的现场单兵终端。
(三)智能应急综合管理平台提升工程
整合原有的应急指挥、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信息系统,迭代提升智能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功能。在应急指挥方面,不断优化健全值班值守、协同会商、辅助决策、指挥调度、信息报送等实战实用功能,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可视化、扁平化的应急处置救援指挥场景。在危化品管理方面,打通生产、经营、存储、运输、使用和处置六大环节,实现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监管。在综合减灾方面,推进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形成具备综合监测、风险评估、会商研判、灾害预警等全要素功能的监测预警系统。
(四)应急装备现代化建设工程
结合浦东城市风险特点,实施应急装备现代化建设工程。 在指挥联通方面 ,配备专业的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以大(中)型应急指挥车辆为中继,远程调度各类视频资源,为各级应急指挥部科学决策、精准指挥,提供通信和装备支撑。 在现场救援方面,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构建特种救援机械装备和物资快速保障体系,引入大功率快速排水、大中型起吊(挖掘)、大直径钻孔、救援机器人等专业技术装备,加强配套物资保障,提升应急救援抢险能力。
(五)应急物资及粮食储备建设工程
建设区级救灾物资储备保障库,制定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集成各部门、街镇物资储备信息,打造应急物资装备“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全天候调度平台。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储备基本应急物资和救生避险装备,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
在粮食储备方面,加强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和维护,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确保应急供应网点全覆盖。优化粮食储备结构,逐步增加小包装成品粮储备比例,提升成品粮应急供应能力。健全市场粮情和粮食产业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及时研判市场供求形势变化。完善粮食全产业链统计调查体系,及时掌握国内外粮食供求相关信息,科学开展储备粮轮换。
(六)基层能力标准化建设工程
整合“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上海市平安示范社区”等创建评比要素,确保共性领域不重复建设,个性领域积极发展,区域特点得到保障。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完善创建标准,推动与精神文明等创建工作联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街镇防灾减灾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街镇、居村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避灾站(点)建设,就近就便为受灾群众提供应急安置服务。探索构建社区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基层多元共治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社区风险防范、灾害自救互救能力。
(七)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消防科普示范点建设工程
落实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要求,建设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消防科普示范点。建立涵盖“坠物、坠落、触电、挤压”等体验设施的“平安屋”“应急屋”,加强交通、电气、校园安全、特种作业、电梯遇险等安全知识、自救互救技能宣传。充分利用全区各类安全培训设备设施,加强基层社区安全宣教、风险体验、技术培训资源整合,科学统筹管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协调配合,合力 解决跨部门、跨行业的规划项目问题 。明确责任主体,逐项逐级分解落实, 确 保规划项目落地实施 , 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二)加大投入保障
发挥公共财政对应急管理的 保障 引导 作用,重点支持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等相关工作 。
(三) 强化监督评估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规划实施评议。 对规划实施情况 加强跟踪评估 ,将指标 完成情况 纳入各部门、街镇经济社会发展及安全责任 的 综合评价 、 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