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城市管理精细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浦府〔2021〕103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管理局(管委会),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现将《浦东新区城市管理精细化“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21年8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浦东新区城市管理精细化“十四五”规划
根据《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城市管理精细化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区委“四高战略”相关部署。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的治理理念与水平,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管理服务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管理科学性提升城市运行机能的韧性;以管理精细化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二)总体目标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到2025年,逐步形成“1+4+2”城市管理精细化基本格局。紧扣“1”条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对标国际一流,坚持创新改革;深化打造智慧、美丽、绿色、精致“4”张名片,至2025年基本建成“数字治理”的智慧城区、“美丽舒适”的活力城区、“绿色生态”的魅力城区以及“精致宜人”的幸福城区;提升“2”项能力,优化完善“六个一”(“一业一清单、一业一档案、一业一规划、一业一标准、一业一机制、一业一场景”)常态长效化管理方法,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级。
(三)具体指标
1.打造智慧名片。至2025年,浦东新区将成为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智能化治理样板。一是全面建成“1+36+X”的浦东新区城运中心体系。夯实基层城市运行中心,形成城市运行“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体系。二是全面落实平战结合的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指挥机制。全面落实区和街镇城运中心日常指挥体系及其支持机制,以及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应急指挥体系。三是显著提升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运作效能。通过管理方式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促进各部门职责权限、业务流程、标准规范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四是持续提高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智能化应用水平。积极推动物联互通,数据互融,将“智慧公安”“雪亮工程”视频探头和智能关联符合要求的应用场景实现100%接入,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城市治理的应用场景建设。
2.打造美丽名片。至2025年,擦亮浦东新区的美丽名片,打造可比肩伦敦、纽约、东京等“头部城市”的人居品质。一是强化“美丽家园”开展的科学性,系统性。建成一批一体化、可持续、有温度的美丽家园,形成“一街镇一示范”。二是更科学地指导“美丽街区”建设。新增美丽街区15-20个。结合缤纷社区建设,探索增加活力元素,每年建成涉及活力元素项目数占年度项目总数的10%。三是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都市现代农业、高标准农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优质资源向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集聚,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一批可推广、可示范的乡村建设发展模式。
3.打造绿色名片。至2025年,围绕“生态惠民”,蓝绿空间提质增效。一是不断优化生态空间建设与环境管理。全面完善“一核、双环、三网、多点”的生态空间网络体系建设(“一核”指浦东中部,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区域生态绿核;“双环”指城郊双环;“三网”指以城郊双环为界,形成三片各具特色的开放空间网;“多点”指结合城镇空间发展建设,规划形成的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等五级公园体系),新增60条适宜亲水游憩的高品质河道。新建和提升改造一批街心花园、口袋公园,凸显“小”“多”“匀”优势,建设100公里绿道,逐步成网连片,打造一批林荫道和绿化特色道路,形成“一路一特色”景观。二是积极推动全民生态共建共治共享。创设生态科普教育品牌。
4.打造精致名片。新增缤纷社区点位不少于300个,提升“家门口”服务能力,“十四五”期间培训居村金牌社工500名,即每年培训100名。
二、主要任务
(一)智慧:“数字治理”的智慧城区
1.全面建成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
全面建成“1+36+X”的浦东新区城运中心体系,进一步夯实专业部门分中心、大居等特定区域分中心的建设,厘清各层级城运与综合治理、社区服务等专业界面的工作关系,形成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责任清单。
(1)全面建成区、街镇城市运行中心并实体化运作,将城市运行中心建设覆盖居村。理顺区、街镇、居村各级应用的工作体系,确保平台建设和应用横向与纵向“齐步走”。理顺各级工作体系间的协同会商系统,提升系统构架的扁平性。
(2)厘清各层级城运与综合治理、社区服务等专业界面的工作关系,形成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责任清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互通的矩阵结构。
(3)夯实基层城市运行中心。持续提升街镇城运平台标准化、智能化迭代,依托“1+3+N”网格化系统,加快部署街镇、居村城运平台的综合执法和联勤联动的机制。
2.全面落实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指挥体系
(1)全面落实区和街镇城运分中心日常指挥体系及其支持机制。一是落实联席指挥机制,各专项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组织相关人员进驻区城运中心联席指挥。二是落实法制研判机制。对各条块单位的执法、管理事项、权限及依据进行梳理,对存在管辖或职责争议的事项进行研判,提出处理建议。三是落实执法联动机制。对城市建设、市容环境、市场秩序、安全生产四个领域一些综合性较强、靠单一部门难以解决的工单开展协调处置。四是落实绩效评定机制,制定绩效考评奖惩办法,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
(2)全面落实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应急指挥体系。一是全面通过区和街镇城运中心平台指挥各类城市应急事件,建立应急指挥体系相关运行支持机制。二是强化风险预警预测,对城市运行状态做出科学预测和精准预警,切实发挥城运平台处理重大城市管理问题的协调总枢纽作用。三是落实问题协同处置。对各类风险问题强化协同处置、联勤联动,切实发挥城运平台处理重大应急管理问题的指挥总平台作用。
3.显著提升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运作效能
通过管理方式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促进各部门职责权限、业务流程、标准规范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提高城市运行综合管理运作效能,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
(1)全覆盖。一是对全区人、地、物、事、情、组织等服务管理要素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建立基础数据库,逐步将所有要素纳入管理服务范围。二是对所有管理服务要素进行梳理,制定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实施分层分类管理服务。
(2)全过程。一是对现有各类管理服务网格进行多网融合,拓宽主动发现、被动发现渠道,增加自动发现渠道,强化发现机制。二是在继续优化现有工单逐级分流转办流程的基础上,对工单字段进行标准化、字典化梳理,实现AI自动智能派发,减少派发层级,缩短处置期限。三是对工单事项从发现受理到结案回访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和标准进行流程再造,实现全过程节点的过程管理、智能提醒、处置留痕、痕迹可查、责任可追。
(3)全天候。一是区城运中心和街镇城运分中心逐步实行全年无休24小时值守制度。二是建立基层7×24小时“全天候”指挥体系。三是逐步将各居住小区、商务楼宇、经济园区的物业服务公司纳入响应终端,接受街镇城运分中心指挥调度。四是区城运中心与区公安分局“110”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逐步建立警情类/非警情类、紧急类/非紧急类工单双向分流协作机制。
4.持续提高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智能化应用水平
依托浦东新区“城市大脑”,全面聚集城市管理监管重点,强化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深化线上智能发现线下智能处置融合,全面推进具体监管事项落实。
(1)完善城市运行主体数据库的建设和运用。一是落实区城运中心与区大数据中心数据的高效联通和高度共享机制,加速打通政务数据部门壁垒,建立城市运行主体数据库。二是以全要素为基础,对城市运行主体数据库进行“穿透性”重构,提升大数据对浦东新区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驱动效能。
(2)提升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智能化信息系统。一是实现区、街镇二级城运中心枢纽覆盖各自所有响应终端。二是实时汇聚全区范围内的管理服务要素数据,并在统一使用的三维电子地图上标注。三是加速物联感知系统的传感器铺设和后台管理系统的建设,将各类信息归集至“城市大脑”深度融合。四是利用北斗导航等技术对各类一线管理服务人员进行定位和巡更、轨迹管理。
(3)强化城运平台的数据融合能力,集成全区各职能部门信息系统和应用场景。一是加快政务外网与部门业务专网整合。将“智慧公安”“雪亮工程”的视频资源和智能关联等应用场景接入区城运中心,推进城市运行向智联应用发展。二是全面集成城市建设、公共管理、公共安全领域应用场景,集成党建、公共服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领域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的应用场景。三是接入各部门、街镇既有的相关信息系统、应用场景和相关基础数据、业务数据,进一步拓展平台对于“河长制”“路长制”等管理体系的支持能力。
(4)强化城运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大力加快城运平台建设。一是着力打造业务、数据和人工智能三大功能,从数据存储、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服务、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等角度入手,构建良好的数据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二是推动城运平台成为城运系统的应用枢纽、智慧平台的赋能载体,着力强化其对应用场景的支撑作用。三是鼓励基层开展针对性的应用模块开发试点,要求能够形成管理闭环,提炼标准,逐步向全区推广。
5.精准增强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保障能力
(1)切实保障信息安全。构建面向各级城运平台的安全运维管理体系,健全风险评估、安全审查、日常监控等机制。
(2)强化运行力量。增配城运工作力量和必要的交通、通信工具,加强全区城运实效综合督查。
(3)强化专业支撑。区各相关职能部门、各街镇、各区属企业等在信息系统、应用场景接入和数据共享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
(4)建立社会化共建机制。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参与“城市大脑”建设工作,提供高端决策咨询。
(二)美丽:“美丽舒适”的活力城区
1.“美丽家园”升级优化
(1)进一步发挥区级住宅小区联席办作用。一是强化其对街镇工作开展的技术指导力,并围绕“美丽家园”建设,面向社区相关人员开展多形式多类型培训与交流。二是开展评估工作,充分对接老百姓呼声,引导更合理的“美丽家园”项目布局。三是编制“美丽家园”改造项目清单2.0版,建立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两支专业队伍的线上公开库,完善相应的入库、出库、评估打分制度,为更科学合理地指导“美丽家园”工作提供依据。
(2)优化“美丽家园”内涵与外延。一是以“美丽家园”改造项目清单为抓手,进一步打造一批一体化、可持续、有温度的美丽家园,逐步将公共绿地、花园、健身点、老旧住宅小区的居住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增设儿童友好活动空间,社区微生态环境营造等纳入改造清单。二是编制《工作实施指导手册》,建立全环节工作规范,指导开展“美丽家园”事前培训与意见征询,事中施工过程管理与矛盾协调,事后宣传与运维。
(3)实现住宅小区安全系数再提升。一是继续推进老旧小区、高层住宅消防设备改造更新,持续开展既有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新增工作,进一步消除老旧小区电梯安全使用隐患问题,持续消除住宅外挂结构及附属设施安全隐患。逐步建立健全消防设备、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电梯、住宅外挂结构及附属设施等设施的电子建档、智能报警推送、日常巡查与保养、定期抽查与监督制度。二是强化项目施工统筹,将“美丽家园”建设、旧住房综合改造和街镇惠民工程等项目统筹实施,最大限度减少项目施工对市民的影响。
(4)建立健全“后美丽家园”常态长效化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后美丽家园”评估机制,以管理措施以及小微更新拾漏补遗,提升“美丽家园”建设成效。二是深化区域党建全覆盖,鼓励街道及区域党建联盟单位嵌入社区,城管、房管、市容、城运中心等部门力量下沉村居。同步建立一支包括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楼组长、志愿者在内的村居党员常态化队伍,形成党建联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整合辖区内党建资源,协同推动“三驾马车”自治。三是优化物业管理能力。通过物业行业工会,开展技能培训、技能比武;因地制宜,优化物业定价指导,探索酬金制等物业管理方法;继续推进物业区域化整合,形成若干品牌化物业管理公司。完善业委会的督察评价与培训制度,通过聘请小秘书的措施,增加业委会管理的专业度。四是进一步发挥专业社会服务组织作用,探索机制,激励培育街道属地化常态化的专业社会服务组织,为基层提供日常的公共资源更新、维护和活动策划等系列驻地服务。五是由政府主导、专家团队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在“美丽家园”建设基础上,建立健全后续的社区安全运维以及公共部位使用共同规则,维护工作成果。
2.“美丽街区”升级优化
(1)进一步推进“美丽街区”建设。一是对既有“美丽街区”改造开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切实从市民需求出发,进一步引导“美丽街区”合理布局。二是在非重点核心区域,着力围绕人民使用率更高的背街小巷开展微更新工作,提升居民感受度。
(2)继续坚持“做减法、全要素、一体化”基本原则,总结既有经验,丰富“美丽街区”建设创建导则的外延和内涵。编制浦东新区“美丽街区”建设创建导则。其中,着力研究制定分区行道砖铺设标准导则,城市家具与市政设施设计导则、店招店牌三位一体管理导则等内容。
(3)在干净整洁美观的基础上,逐步强化适老、儿童友好等需求,重视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探索通过管理措施提升街道活力。一是开展特色化试点,实施居住区周末无车日计划,鼓励利用社区公共空间,策划组织各类公共活动。二是探索结合美丽街区的区位特点,开展“三道”试点。开展“买菜道”的微更新与管理,面向老年人需求特点,确保道路平坦,增加休憩、无障碍、应急报警等设施,增强相应的人流、停车、市容环卫等综合管理与服务措施;开展“上学道”的微更新与管理,以保障学生安全为根本前提,确保人行道平坦,增设过街高差提示,增设监控、应急报警、临时避难等设施,增强相应上下学时段的人流、车流与停车的综合管理;开展“上班道”的微更新与管理,以便利为根本前提,确保人行道通畅并保障宽度充足,合理管理人流、车流与停车组织,提供较好的人行道遮阴挡风的环境。
(4)建立共建共治共享制度,巩固“美丽街区”建设成效。一是立足便民,因地制宜地建立“后美丽街区”使用规则,落实日常管理与运维规则。二是以主题性活动形式,增强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对“美丽街区”建设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三是进一步推进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制度,整合市场监督、城管、市容管理等城市管理和执法力量,打通作业、联勤联动、城管执法前后环节,共享资源、一体运作,建立门前责任全要素的督察制度,形成包括二维码扫描、笑脸分级、全要素管理平台等智能化手段。四是建立日常管理制度,规范店招店牌等需动态更新且涉及街道事权的市容要素的日常管理工作,明确技术管理规则、管理流程,形成三位一体导则。
(5)创设“美丽街镇”工作机制。制定符合发展形势、管理精细化要求的测评指标体系、内容,注重建设、管理、维护等环节提质,稳步开展“美丽街镇”建设,增添环境新亮点。
3.“美丽乡村”升级优化
(1)持续开展“美丽乡村”村民参与共建行动,继续推进星级户创建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平台,围绕丰富村民生活,挖掘乡愁,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水平为主题,持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二是围绕“美丽乡村”综合治理后续运维与更新,编制完成“美丽乡村”管理精细化导则,指导后续常态长效化管理。
(2)继续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一是进一步彰显乡村的生态功能,加强对核心区域风貌的整体考量,减少城市园林元素运用,以当地乡村元素为主。二是针对旅游休闲性乡村拟订具有针对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导则,编制农村民宿管理规则,助力乡村振兴。三是进一步挖潜并整合闲置或低效的集体资产,为村民回乡创业等提供便利措施。
(3)逐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工作。一是根据农村本地条件基础,以要素管理为核心,分批次逐步推进全区农村各类设施管养和环境综合维护工作,实现农村环境管理全覆盖。二是充分依托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农村环境综合管理网络化、精细化、智能化。三是全面增强农村管理相关人员的培训,多渠道探索提升农村运维管理专业队伍配置和能力建设。
(三)绿色:“绿色生态”的魅力城区
1.持续完善生态共建共享共治机制
(1)积极开展城区全民绿地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与规范试点工作。一是对标新加坡等花园城市建设标准,在指标管理的基础上,对各类用地绿化设置空间方式拟定清晰的建设与管理导则,并建立相应激励措施,鼓励各类业主单位参与城市绿化环境共建共享共治。二是挖潜闲置零星用地,鼓励通过拆迁建绿、拆违还绿、破硬增绿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老旧城区、中心城区的绿地空间,并在挖潜过程中解决好零星绿地管理分散的问题,建立与第三方专业组织、周边社区居民与企业志愿者定向协作关系,开展诸如午间绿地、周末绿地、红色绿地等各类季节性主题性共建活动,鼓励企业、居民、第三方组织共同参与城市绿地建设与运维。三是研究相关政策推动多主体共建,加快推进包括立体绿化以及各类零星绿地建设。依托街道绿化管理部门提供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技术咨询、主题培训活动。四是建设全民共建绿地线上平台,将供给与需求、监督与奖励、案例与技术指导等融入线上平台。
(2)积极推动生态惠民。一是以保证生态优先原则,与生物、动物保护等专业机构开展合作,评估林地与绿道的生态环境,允许在低敏感区建设慢行系统,以对生态系统的低扰动为前提,合理选择铺装材料与必要的服务设施。二是面向市民提供详尽的使用指南,明确适宜的活动类型与区域,详细标明周边可供利用的服务设施。三是联动第三方专业组织,整合周边社区资源,开展高质量的户外生态科普活动,拓展生态志愿者队伍。四是优化浦东新区生态惠民服务信息查询平台,推送各类公共开放空间的服务信息与管理规则。增强面向市民的智能化应用开发,包括客流预警、火警监控、极端气候预报、停车诱导等。五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公园绿地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逐步培育若干大型绿地运营商。
(3)推广生态科普。一是在形成严格的湿地、林地资源等生态核心资源管控要求的同时,增强对浦东新区辖区内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科普教育。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增强资金保障,积极培育生态保护、生态教育等类型的专业化社会组织,鼓励深入社区、企业、政府部门开展自然教育、生态科普等活动。三是推动“生态+”的多元化探索,形成3-5个环境教育基地,创环境教育品牌,建立若干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科普的志愿者队伍,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资源的良好氛围。
2.不断优化生态空间建设与环境管理
(1)强化生态空间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绿林网络,构建水、田、林、绿相互融合的生态空间基底,重点推进北蔡、碧云、森兰、三林等楔形绿地,推进三林外环外、世博文化公园、川杨河绿地、浦东新区文化公园01街坊公共绿地工程、新一轮外环林带补天窗等重要绿地,推进长江防护林廊道等林地建设,加快形成“一核、双环、三网、多点”的生态空间网络体系。
(2)提升水质,继续推动适宜亲水游憩的高品质河道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好浦东新区河长制工作平台,对易污染点开展全覆盖排摸,重点围绕漂浮垃圾易聚集点、泵站放江易污染点、放生死鱼易漂浮点、季节性绿植易散落点、捕鱼易集中点等方面,分别落实属地责任和行业责任,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河道水质监督流程进行再造,纳入城运平台,形成河道水质监测合力,建立科学的问题推送制度。二是稳步推动农村各项水环境建设项目,建立水陆统筹的农村水务治理模式及管理机制。梳理体制明确农村河道两岸的管理规则,强化对村民的宣讲,并将河道两岸的巡查纳入农村日常巡查、监督体系;明确运维操作规范与运维规则。从技术、价格机制、宣教等角度入手,结合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工作,积极开展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积极推动农污长效管理平台,推动标准化运维“有质量”、站长制体系“有监督”、改造治理“有规划”、运维保障“有依靠”。三是持续巩固城区雨污混接综合治理常态化管理工作,重点针对沿街商铺,开展市场、环保、房管、绿化、水务等联合执法,限期整改。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并纳入一店一档管理体系,建立谁管理谁负责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巡查和监管,定期开展联合执法,确保违法行为不回潮。四是不断优化初期雨水放江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持续推进初期雨水调蓄工作,推动建设调蓄池。见缝插针地开展小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形成网络,保留并利用雨水。五是逐步建立水上活动特许管理制度,加强与第三方社会组织合作,试点保险制度。
(3)营造高品质的绿色生活空间。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园空间体系格局,加密网络,新建和提升改造一批街心花园,凸显“小”“多”“匀”的布局优势,结合历史风貌、地域特点,营造有植物特色、供人游憩的街心花园。二是建设100公里绿道,逐步成网连片。三是通过道路绿化景观提升等途径,完善行道树种植设计,推广一批色叶、落叶、观花的新优树种,丰富道路景观多样性,打造林荫道路、林荫片区。四是提升道路沿线绿地品质,突出主题植物特色,形成“一路一特色”的植物景观,打造绿量充沛、特色显著、通行舒畅的绿化特色道路。
(4)继续推进垃圾综合管理。一是确保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逐步推行垃圾源头减量。二是进一步规范建筑垃圾源头管理达标。三是进一步推动环卫设施建设,尤其中转设施的落地,提高中转设施配置标准。四是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常态长效化管理机制,通过智能化设施布局与相应的城运管理模块建设,提升垃圾分类质量,同步建立更便民的垃圾厢房管理制度。五是积极推进垃圾再生资源化发展。推进“两网融合”资源回收“点、站、场”建设,完善提升“两网融合”回收体系,建立低价值可回收物中转站。推动生活垃圾可回收物的增量和垃圾末端处置的减量,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3.探索建设可持续健康社区
(1)开展可持续健康社区议程研究。一是组织国际研讨会。结合疫情防治,组织国际国内公共卫生管理、社区治理、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专家与政府之间开展大讨论,研究可持续健康社区主要建设导向。二是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探讨国际通行的可持续健康社区战略导向、标准维度、可实施性项目。
(2)编制浦东新区可持续健康社区指导手册。一是会同高校智库、政府部门、基层组织,共同编制浦东新区可持续健康指导手册。二是制定可持续健康社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项目清单以及相关责任部门。三是结合“美丽家园”建设,逐步引入可持续健康社区理念。
(四)精致:“精致宜人”的幸福城区
1.推进若干重点特色化区域的管理示范
(1)陆家嘴、前滩、世博中央活动区管理示范。一是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新模式。针对区域内楼宇、园区、商圈、居住区内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特征,优化组织设置,形成面向区域所有党组织、党员和群众、居民与员工的全方位开放型多元治理“共同体”。切实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自下而上的需求提取机制,形成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树立更多的特色化项目品牌。二是进一步明确区域管理规则,提升地区活力。配合大型公共活动,组织场外定时定点特色化特许衍生活动,明确相应的进场清场规则。建立陆家嘴、前滩、世博三个区域定制版管理细则,形成诸如游客的大客流管理、驻停管理、文明宣传,旅游大巴驻停管理、行驶管理,外卖车辆行驶与驻停管理,早晚高峰的自行车与人流疏导等,通过管理细则切实预防不同人群需求差异造成的矛盾点。针对陆家嘴中央活动区,探索分区分时管理与服务机制。三是进一步优化家门口服务体系。深化家门口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注册企业家版家门口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版家门口服务、外籍人员版家门口服务等等,将面向陆家嘴、前滩、世博从业人员的服务深入社区。深化家门口服务体系,突出每个家门口服务中心特色,丰富化、多元化整个体系。四是进一步优化区域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完善实时客流、车流、停车供给数据库,建立对应分级预警制度。着力完善三个区域停车诱导应用,试点开展大型活动停车预约制、其他地区停车分时段预约制。建立施工或者特殊情况下临时封路的行车智能化引导模块。
(2)“金色中环发展带”管理示范。一是以高水平的城市治理,助力打造以新基建、新经济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最佳实践区,以产城融合为特色的高品质生活最佳示范区,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高水平生态最佳体验区,成为浦东新区管理精细化的新标杆和新名片。聚焦“3+5”重点区域(3个市级公共中心即前滩中央活动区、张江副中心、金桥副中心,以及5个潜力地区即张江集电港、御桥、新杨思、三林环外、沪东区域),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二是激发城区活力。积极推动重点地块绿道等公共空间网络建设,将骑行通道和步行通道融合其中,明确相应的使用公约,建立日常巡查力量。通过定时定点特许经营,引入周末、午间、夜间市集和白领才艺表演等活动,活化公共开放空间。三是持续推动市容环境微治理、薄弱地区专项整治。进一步强化城乡结合部地区背街小巷市容环境补短板综合治理,强化乱停车管理,提升沿街店铺门责管理履行率,继续推进“五违四必”综合治理。逐步开展公共空间更新提质和环境综合整治,对沿线人行道绿化、自行车停泊、慢行通道、道路划线等开展微更新与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滨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园区公共开放空间品质。四是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实施白领上班通道综合治理试点,形成多方会商制度,改善地铁站周边空间使用方式,尽可能保障大客流地区白领通行空间。五是鼓励智能园区建设。结合城市更新与园区建设,鼓励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民用产品等在园区开展应用试点。鼓励智能化共建,以未来城市为主题,定期发布城市管理智能化方案征集,鼓励企业或个人以园区特定区域、特定领域为试验场开展智能化解决方案实践。建立智能化创新企业联盟和创新个人联盟,形成智能化促进城市管理的线上金点子征集平台。六是进一步完善管镇联动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镇域的差异化管理。以“店小二”精神服务企业与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多元化需求为基本导向,更充分促进管镇共建共治共享。
(3)国际旅游度假区城市管理示范。一是持续巩固城市精细化示范。进一步完善“席地而坐”管理标准,强化面向游客的宣传,营造共建高标准街区的氛围。进一步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游客宣传与教育工作,持续组织各类创新宣传活动。进一步利用国际旅游度假区生活垃圾中转站,打造面向市民、游客的教育示范和对外展示窗口。进一步完善“一部手机游度假区”的游客体验度。启动游客在线服务小程序二期开发,完善停车场、公共交通、餐饮预定、实时客流、游玩攻略等功能信息。逐步总结国际旅游度假区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度、方法,汇编成册,向浦东新区类似地区输出相关经验。二是进一步突出生态特色,深化健康休闲度假理念。推进围场河绿道贯通、景观提升工程,形成10公里骑行道与步行道相结合的健康慢行通道,增加滨水体育健身和观光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三是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持续优化大客流停车保障措施,进一步提升游客车辆智慧化管理能力,探索建立分时预约停车制度,提升车位停车效能。优化园区公共交通组织,探索联动轨交公司获取更精准的客流信息,引导公共交通组织更智能化,人性化。四是多维度推进国际旅游度假区功能开发。探索横沔古镇合理有效开发与运维模式,以保障并提升原住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前提,以休闲度假、慢生活为核心主题,引入一流文化IP,助力国际旅游度假区功能建设。
2.开展若干重要廊道的综合化管理示范
(1)张家浜、川杨河滨水绿道管理精细化示范。一是围绕“亲水+”,以张家浜、川杨河滨水绿道为试点,为市民更安全、更有创意地使用河道资源提供示范。对标京都鸭川纳凉床、巴黎塞纳河夏日海滩,策划张家浜、川杨河休闲特色品牌。建立包括划船、游泳、亲水节庆活动等各类休闲活动的特许管理制度。二是安全为先,对张家浜、川杨河沿线安全开展专项排查与综合治理。建立包括护岸、大型树木、标志标牌、架空线等在内的安全隐患性要素的智能化档案系统、进一步完善日常巡查机制与应急处置机制。三是统筹推进川杨河两岸综合治理,确保无管理盲区,无多头管理地区。建立牵头协同的专项工作小组,推动川杨河全线贯通。建立川杨河两岸综合治理项目菜单,鼓励腹地居民共同参与。鼓励街镇积极利用川杨河两岸空间,联合各类社会组织与艺术家团体策划活动,增强滨水空间人文气息。
(2)外环绿道管理精细化示范。一是继续保障新一轮外环林带补天窗顺利开展。推进建设政策保障措施,建立联合推进机制。进一步保障生态综合效应提升,与绿化、动物保护等相关专业机构共同开展绿道生态环境的长期持续性监测、评估与研究。以充分保障生态效能为前提,编制外环绿道建设与养护定制版技术规范以及日常运维管理与应急管理规范。二是以充分保障自然价值,降低扰动,生态惠民为目标,建立全面的运维管理技术手册。对标国际一流徒步道的设计,将趣味性科普教育、绿道使用规范融入绿道建设,使市民进入绿道的同时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入智能化手段,实施监控人数以及林地安全管理,推送科普知识、服务信息以及使用规范等。
(3)黄浦江滨江管理精细化示范。一是进一步激发滨江活力。强化与腹地资源联动,打造分段特色。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拓展与腹地街道、学校、企业、图书馆等公共事业单位的合作,推动活动共建,资源共享。通过特许活动的方式,鼓励定时定点地在滨江组织各类主题性活动。编制形成浦东新区滨江地区管理办法,明确停车、宠物、骑行、团建、垂钓、露营、特许活动等各类活动的管理规则,为更好地开展滨江地区执法工作提供依据。二是进一步优化停车管理。鼓励公共出行,做好滨江与公共交通站点间出行引导。利用好滨江服务云,接入智能化停车诱导服务,建立与腹地公共停车资源互联互通机制,统筹停车资源。探索分时管理模式,建立节假日等高峰时间的定制停车管理措施。三是强化智能化支持。建立滨江地区服务能力评估的实时动态基础数据库,包括各类实时人流量数据库、机动车及非机动车数据库以及滨江各类设施数据库等。建立数据评估制度,优化相关管理措施与空间组织关系,形成更科学的设施养护计划。
3.开展若干示范点位常态长效化管理
(1)继续开展缤纷社区建设。一是持续强化缤纷社区设计水平。总结完善“1+2”技术指导模式,建立技术服务资源库(导师库、社区规划师库、优秀设计团队库、优秀设计师库)。逐步探索通过社区营造的模式,激励与培育城市更新领域的第三方专业社会组织,提升设计与社区的黏连度和根植性,促进社区自治。二是加强项目统筹。探索通过社区更新计划的模式,逐步加强“美丽街区”“美丽家园”与“缤纷社区”项目选址与项目推进的统筹性。三是继续拓展资金渠道。
(2)提升“家门口”服务能力。一是结合“15分钟服务圈”,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深化“家门口”“四站一室”功能和七大类服务,探索打造若干个“家门口”旗舰店。深化“三张清单”,开发网上服务资源库,健全完善服务供需对接机制,持续推进服务供给精准化。用好“双报到双报告”机制,组织开展市民体验,挖掘整合更多资源,共同参与“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二是着力破解民生突出难题,总结基层实战工作经验和方法,推动从示范经验分享到面上制度规范推广的提升。充分发挥找茬机制作用,形成常态发现、动态跟踪、效果评估机制,及时查找不足、补好短板,探索形成“家门口”积分制度和考核细则。
(3)逐步开展“风貌特色类点位”提升优化工作。针对郊区古镇地区,以留住乡愁、宜居宜业宜游、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导向。一是规范与标准先行,面向古镇保护、开发与管理,编制古镇保护相关指导意见和技术规范,形成旅游资源收储与管理办法、古镇日常管理维护办法,建立建筑师、艺术家、景观师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日常更新开发工作。二是从便利养护、整体和谐的角度,建设适宜古镇使用习惯与运维能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三是植入智能化技术,形成包括停车诱导、垃圾满溢、噪声监管、客流监管等应用模块,建立相应的指挥管理流程以及硬件设施。四是建立民宿业主、小微店主、企业主的服务清单。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平台,倾听商铺与居民诉求,切实解决矛盾。
4.专项行动持续推进
(1)进一步提升停车综合管理水平。一是源头减量,坚持打造绿色健康出行友好的交通管理体系。提高非机动车位的配建比例,鼓励建设更多专用的自行车停车库,建立合理便利的地铁出入口、办公楼宇及小区出入口非机动车停放规范。对标国内外一流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打造若干便利通勤的骑行通道以及郊区休闲的骑行通道,完善对应的服务设施。二是积极推动静态停车管理智能化,建立停车位共享与诱导的动态单元,强化预警能力和诱导指挥能力,强化分时管理能力和意识。探索推行观演场所、体育赛事地区停车位预约制,由被动管理变主动管理。三是继续加强共享单车的管理。以智能化技术助推共享单车管理,探索推进电子围栏技术,并通过电子标签技术,强化城运平台监管能力,实现投放总量、停放位置、信用考核等方面的系统化管理能力。
(2)进一步提升专项交通运行的管理能力。一是联合外卖企业,优化外卖车辆行驶的智能化引导,强化对其行驶规范与行驶安全的监督机制。对确有特殊需要的禁非区域,探索更多无人智能化解决方案。二是强化集装箱货车管理。通过合理疏导与严格执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乱停放、乱洗车、乱加油形成系统化管理方案。三是进一步优化园区、远郊镇区的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提升信息化水平,非高峰时段探索推广网约定制巴士,进一步覆盖客流采集信息系统,建立更广域的公交客流动态信息库。
(3)进一步补齐市政道路及市政设施配套管理短板。一是利用好市政市容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街镇与区级职能部门约请与会商制度。打通市、区、街镇三级市政市容联席会议机制,建立设施优化路径预设计,解决“美丽街区”“美丽家园”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市政道路、市政设施巡查、养护的投入,区、街镇协同,重点解决桥头跳、道路坑洞、人行道铺装不平问题,并拟定日常管理措施,规避日常使用造成的破坏。排摸易发生内涝地区数据库,建立分级预警制度,形成地上地下相结合的解决方案。
(4)持续开展“微治理”以及薄弱区域市容环境专项治理工作。一是以“六个一”常态长效化管理办法为参照,探索建立若干专项领域的常态长效化精准管理机制。二是通过有序疏导、特许管理的方式,对社区服务配套不足的地区,定制应对方案与日常管理规则。对薄弱区域管理落实责任主体,有针对性加大资源保障倾斜。
(五)城市管理精细化能力提升
一是形成“六个一”常态长效化管理方法。二是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级。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推动基层管理与服务智能化,普及“家门口”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度及应急能力,逐步培育形成一批长期根植社区,“伴随型”专业化社区服务组织。
三、保障措施
(一)推动规划统筹协调
1.加强规划统筹指导。进一步强化浦东新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平台作用,充分发挥横向与纵向的统筹协调能力。
2.加大规划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渠道广泛开展规划宣传工作。
(二)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1.强化人员保障。围绕“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强化相关人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多类型、多渠道开展培训工作。
2.强化舆论保障。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立足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提升,多途径多角度展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实施成效,让更多市民与企业认同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并愿意参与其中。
(三)加强项目评估工作
1.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做好数据采集,包括项目完成度、群众满意度、舆情数据指标等。
2.做好规划跟踪评估。定期开展规划实施评估,结合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动态规划修正机制,提高规划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