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富多彩的“数字生活”中,电子政务提供着智慧便捷实在的公共服务,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本月初,联东U谷常州国际智慧谷项目,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当天,同步取得“四证五书”。这已是常州高新区今年以来第3例“拿地即开工”案例。一个项目的开工手续,绕不开自然资源与规划、住建、行政审批,还有不动产交易中心等诸部门,办妥绝非易事。能够“拿地即开工”,除了各部门通力合作,还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的鼎力相助。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作出了具体部署,“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描绘出令人向往的未来数字社会图景。
“数字生活”该是怎样一个愿景?因人而异。我总难忘近50年前第一次感受“奇妙数字”时的惊奇。那天物理课上,老师让学生们排队走上讲台,看他在一个“小方砖”上快速按出多位数加减乘除的结果。其实,这是一只最简单的计算器而已,我的“数字生活”就从那时开始。旧事重提,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恐要笑掉大牙。
近年来,我国数字社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手机支付、协同办公、在线学习、网上挂号、APP打车……已成人们工作、生活常态。而在丰富多彩的“数字生活”中,电子政务提供着智慧便捷实在的公共服务,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互联网+公安”,加速证件异地办理;“互联网+环保”,严控污染还碧水蓝天于民;在医疗、养老、教育、文体、创业、就业等方面数字化同样是大显身手。
随着政府管理创新与新兴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电子政务水平持续提升,“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等热词频现,更使“让百姓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成为诸多部门的行为规范、治理自觉。常州市政务办设定的预期目标是,推动部门之间平台通、数据通、业务通,让目标企业、群众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同样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各级政府发力“数字化基建”,将其作为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词。
出发点很好,但不可否认,表现各异的走样、跑偏也时有显现:功能雷同的政务APP,基层考核要天天分别填报;信息少界面呆板的公众号,要求下属完成转发量点击量;某些为老年人开发的助餐APP,操作复杂无人会用;某些电子政务服务运用区块链,岂料后台仍各自为战,前台办事依然繁琐……
凡此种种,不仅无助于效率提升,达到便民初衷,反而给群众生活添堵,为基层增加负担,更严重的是,建后缺少优化提升,以至于没办法运维、迭代,成为“鸡肋”般烂尾工程,沦为一种新的“数字形式主义”。
从当年简易的计算器,到如今数字生活的飞跃,真正不变的是为民初心。电子政务不能只图“有”,不管“用”,更不想“优”。
要让“电子政务”等数字技术提升“善治”效能,更好地增进社会福祉,关键在于谋“实”局,赋“实”能。“小智”在治事,“大智”在治制。加强顶层设计,不妨学习浙江省建设“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理念和做法,从企业、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用全局、整体的思路整合资源、再造流程。“唯实”,重在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惟先”,则需保持勇于创新精神,让“数字政府”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发挥更强大的治理效能。
电子政务只是手段,为民服务才是“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目的。回观常州高新区从今年5月实现全市首个“四证三书”齐发,到7月实现全省首个“四证五书”齐发,再到11月刷新“拿地即开工”速度,成效的背后,是打通了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共享的“任督二脉”。
重在“数字服务”而非“数字形式”,与民共享数字时代红利,这是打造更加扎实、便捷、高效电子政务的核心所在;更是发挥“数治”效能,提升常州城市软实力的关键一招。(江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