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启动“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 系统勾画社区治理“智慧场景”及“路线图”
近日,四川省民政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经济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商务厅、省大数据中心等部门印发了《“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12月3日,记者采访了四川省民政厅,了解相关情况。
坚持需求导向
据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主要基于四点考虑。一是把握发展大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等使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和智能产品进入社区治理是大势所趋、也正当其时。二是顺应人民期待。随着从“全面小康”迈向“全面现代化”,营造便捷、优质、高效的智慧治理场景,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三是助推高质量发展。智慧社区,既是社会治理需要,有其民生属性,也蕴含着大量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是前景诱人、生机蓬勃的朝阳产业。四是推动社区减负。社区承担了许多繁杂事务,仅报表填报方面就牵扯了大量精力,还存在着重复、多头填报等问题。以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人员摸排为例,社区就花了很多精力来填报各类报表。基于此,民政厅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按照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责任分工,对推进“互联网+社区”和建设智慧社区进行了研究谋划,制定了《“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
突出五项任务
智慧社区是一项头绪多、涉及面宽的系统工程,《行动计划》提出了五项任务。一是加强统筹谋划,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以及在发展有关新技术新业态时,前瞻性考虑“互联网+社区”发展需要。二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宽带信息网络建设,加强电缆、管线、摄像头、机房等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最后一公里”网络供给能力。三是加快技术运用和产品研发,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与社区治理及服务深度融合,支持引导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智能感知等在社区推广应用。四是加强综合平台开发集成,借鉴“微内核”“分布式”的平台搭建模式,根据治理需要和居民要求对智慧社区管理平台进行动态提升。五是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与共享,建立数据分层分级安全保护机制,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
构建十大场景
针对一些智慧社区平台功能偏少、场景单一、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行动计划》把握智慧治理趋势,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政府、社会、居民需要,提出重点营造“十大智慧场景”,为各地打造形态多样、亲民利民的智慧场景提供方向指引。
着力营造智慧党建场景,构建集党建宣传、党员教育、党务工作、党建管理为一体的智慧化全媒体平台;营造智慧政务场景,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就近可办”;营造智慧自治场景,设立“网上议事厅”等应用模块,发布公益、志愿、慈善等项目,建立以服务换积分、积分换服务的激励机制;营造智慧教育场景,探索引入微课程、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建立社区邻里共享学堂、共享图书馆等;营造智慧健康场景,探索提供线上诊疗专业服务,合理配置智能健身绿道、共享健身中心、虚拟健身设备等运动设施;营造智慧养老场景,打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加大智慧健康养老设备、智慧终端推广应用力度;营造智慧商业场景,大力发展“网上菜市”“网上超市”,创新“安心送”“社区集采集送”等无接触式消费;营造智慧低碳场景,构建节约高效的社区能源消费体系,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倡导居民低碳出行;营造智慧创业场景,搭建适合社区特点的文创科创平台,配置共享办公、共享书吧等“双创”空间;营造智慧平安场景,加大“雪亮工程”“天网”“慧眼工程”联网应用,整合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功能,持续关注独居老人、残疾人等人群。
注重循序渐进
智慧社区的启动建设和演进迭代是一个持续、动态、长期的过程。对此,《行动计划》提出,各地的智慧社区建设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推进。基础条件好的地方,可以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整体规划,统筹综合平台开发、数据中心建设、智慧场景打造、业态生态构建、数据共享与安全等,并选取若干个治理单元进行先期建设;其他有基础的地方要以智慧场景营造为重点,选取1—2个乡镇(街道)或社区进行先期建设,着力营造2—5个智慧场景,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据了解,民政厅结合实施“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支持一批社区开展“智慧科技型”社区试点,已遴选46个社区,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市(州)、县(市、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截至目前,全省智慧社区已经建成54个、在建56个,2022年计划建设77个。(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