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纪实
来源:信息新报 更新时间:2021-12-16

“数”助自然“慧”构空间——武威市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纪实

 

近年来,武威市自然资源系统坚持群众至上、实践第一、大抓基层、从严从实“四大导向”,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智慧武威“城市大脑”总体部署,紧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高度重视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不断开拓生态修复保护和国土空间治理新局面,积极筹措,整合资金,陆续实施了“数字国土”“祁连山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和“自然资源应急抢险救援信息化平台”等信息化项目,深入挖掘国土空间数据潜力,全面助推信息化能力释放,着力推动自然资源创新发展,完善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体系,探索出了“项目带动、数据整合、技术支撑、精准监管、跟进服务”的新路子。

一、坚持数据统筹,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全覆盖、全要素、全业务国土空间数据体系,构建了包含2163个图层、660万个要素的国土空间“一张底图”,在完成国土空间规划11个专题研究、13个专项报告和4个县区规划大纲基础上,形成武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方案,得到省自然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坚持市委“三个留足”、“三个不留”、“三个让步”的原则,全面加强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编制完成天马湖东区控规初稿、中心城区部分地块控规调整方案等方案。坚持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加快“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初稿,对市域1054个行政村进行全覆盖摸排调查,2019年实现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优化规划审批,强化规划监管,在甘肃省自然资源系统率先颁发第一张“一书两证”电子证照,依托自然资源部“多规数据融合认知平台”项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实施信息系统,搭建了“让数据说话、让数据管控、让数据监督”规划管理新平台。

突出遥感监测,划细生态空间管控“一把尺”。在甘肃省自然资源系统率先建立第一个市级卫星应用节点,建成“耕地保护监测一张图”,开展“双月”时序的耕地保护遥感监测,形成“监测——提取——下发——核查——反馈——跟踪”闭环工作机制,高质量完成大棚房、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等16项行动。特别是2020年7月30日后,武威市新增违法用地基本实现“零增长”,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得到有效遏制,用地秩序实现根本好转。坚决落实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政策规定,2021年建设占用耕地1912亩全部落实占补平衡。先后向平凉市、天水市提供耕地占补平衡指标4220亩,落实资金1.27亿元。全面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排查整改问题11个。持续加强和规范矿业权管理,全面清理过期采矿权6宗、探矿权9宗,核查整治露天矿山64个,督促企业严格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扎实开展祁连山保护区整治整改成效“回头看”,整改完成问题4个,初步构建了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空间管控体系,“擦亮”了空间管控新底色。

二、打造数字平台,下好保障服务发展“一盘棋”。持续推进“数字国土”平台应用,完成了18531份、204万页数据矢量化建设,开发了用地规划许可、用地审批等业务管理系统24个,整合2002年以来各类矢量管理数据28762条,形成业务数据库14个,实现每季度管理类数据的实时更新。底数清则要素精准,数据实则保障有力。对照省市列257个重大项目清单,分类建立用地台账,推行容缺初审报批。目前,省列15个项目用地全部予以保障;市列242个重大项目需办理用地手续的111个,已办结89个。武威市累计上报省政府审批批次建设用地12个3834亩,单选项目4个997亩。供应土地117宗4965.85亩,文化旅游、农业产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省市重点项目用地应保尽保,为武威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准保障。

构建智慧系统,优化确权登记发证“一条线”。紧盯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及时启动智慧武威“城市大脑”·智慧不动产登记建设,积极推行“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办理,累计颁发城镇不动产登记证书、证明4.2万本,推送电子证照1.4万本,抵押融资76.56亿元,有效解决了群众集中反映的“登记难”“领证慢”等问题。树牢基层导向和群众观念,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下决心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解决城乡建设发展历史遗留问题的通知》,新梳理城乡建设发展历史遗留问题38个,累计摸排梳理的城乡建设发展历史遗留问题143个,已办结102个,办结率处于甘肃省自然资源系统领先位置。主动清查梳理武威市重点自然资源124个,制定确权登记3年实施计划。组织开展武威市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完成“房地一体”外业权籍调查31.2万宗、整合入库24.1万宗,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发证任务,全面启动宅基地证换发不动产权证工作,颁发证书6.9万本。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成果运用,紧盯“小切口”保障“大民生”,全力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完善应急平台,擦亮地质灾害防治“一双眼”。积极搭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地质灾害安全监管应急系统,建设以指挥调度、视频会议等11个子系统为主要支撑的“自然资源应急救援指挥信息化平台”,形成“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能力。新型信息化装备的投入使用,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了有力抓手。及时制定印发《武威市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2021年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方案》,开展武威市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排查重点地质灾害隐患58个,对风险隐患相对较高的凉州区康宁镇盐土沟泥石流、张义镇石头坝不稳定斜坡等7处隐患点,制定“一点一案”的防治应急预案。在武威市21个重点隐患乡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培训和避险逃生演练,有力提升了群众的识灾防灾和避险自救意识。完成投资750万元的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标准化值班室建设及凉州区金塔黑沟、金山镇小口子泥石流治理工程,在主汛期前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彰显了应急保障能力。

强化航测能力,织密执法监督管理“一张网”。建成无人机监测巡查体系,定期开展重点区域无人机巡查,调查取证违法违规案件,加快建设“自然资源‘红绿灯’监管信息平台”。按照“月清、季核、年评估”的卫片执法工作要求,认真开展2021年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市级按月提取下发疑似违法图斑8批次,核查上报图斑426个、9252.7亩,发现并查处违法图斑4个、94.88亩,提取核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疑似图斑165个,新摸排发现存量28个。扎实开展规划批后监管,实地核查规划区内在建项目125个,制止涉嫌违法建设行为3起,立案查处违反规划建设存量问题33件。依法整改2020年度土地例行督察反馈问题12个,已全部整改到位,综合执法迈上新台阶。

四、释放信息活力,推进基础业务管理“一体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认真梳理自然资源各项工作流程,优化服务办事程序,形成了51项新业务办理流程图,作为全系统干部职工开展业务的操作指南;对照自然资源48项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制定印发《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压减时限,优化流程,绿色审批,着力打造“审批环节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发展服务环境。着力加强数字档案建设,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坚持高标准做好干部档案,有效提升干部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目前已全面启动武威市自然资源系统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项目。2021年,该局申报的《多维度多时序电子档案体系建设》科技项目被国家档案局立项批复,甘肃省委办公厅将该项目作为优秀案例向国家推送。坚持信息化助推武威市自然资源系统党建工作,应用新媒体开辟宣传阵地,营造浓厚党建氛围。保持天天读党史、周一学习例会、一月一个计划、一次例会、一次活动、一次研讨、一批书目“七个一”常态,开设“政治理论大讲堂”“自然资源微课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信息化逐步释放新活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市自然资源系统将以更高的觉悟和更实的举措,深入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自然资源行业深度融合,持续深化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勇担新使命,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为“十四五”武威高质量发展谱写自然资源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记者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