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电子档案袋”
来源:学习时报 更新时间:2021-12-3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在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上下更大功夫,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1999年我国第一张社会保障卡在上海市发放,截至2020年末,我国社保卡持卡人数已达到13.35亿人,覆盖95%人口和所有地市,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目前,社保卡“一卡通”应用仍面临信息壁垒亟待破除、社保卡应用功能单一等问题,应推动建立以社保卡“一卡通”为载体的人力资源“电子档案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保卡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人社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搭建大数据融合平台,构建“电子档案袋”。规范数据标准,拓展数据范围,强化数据质量,搭建多领域、多部门融合的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人社数据与金融机构、服务行业和政府其他部门等数据有序互联互通,形成数据共享比对和服务支撑机制,构建劳动者个人“电子档案袋”,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数据关联分析,为“电子档案袋”的应用提供系统支撑。
推进“一卡通”应用,完善“电子档案袋”。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使用场景,推动工资收入、就业补贴、培训代金券和社保待遇等通过社保卡发放。实现身份凭证用卡、人社缴费凭卡、补贴待遇进卡、工伤结算持卡,拓展社保卡服务功能,支撑民生服务。聚合“一卡通”关联的各类数据资源,实现社保卡政务服务“一卡通办”、社会服务“一卡通用”、民生事项“一卡通享”。强化档案数据资源与政务业务应用的关联与融合,逐步丰富完善劳动者个人“电子档案袋”。
加强政用民用相结合,应用“电子档案袋”。针对就业、培训、社保、人才、人事、工资分配、劳动关系及权益保障等人社业务,通过“电子档案袋”提供支撑服务。在公安户籍管理、税务纳税办理、民政低保补助、教育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行业和服务领域,以“电子档案袋”作为业务办理的数据支撑。在数据安全可控、用户授权的情况下,相关行业应用“电子档案袋”为劳动者进行职称技能等级评定、工资待遇评定等社会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聚合社会保障卡各类数据建立劳动者个人“电子档案袋”,强化档案数据资源与政务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利用。一是夯实基础平台建设。建立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动态掌握劳动力就业状态,助力失业人员快速匹配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建立劳动用工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实时监测预警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情况,为推动实现人社业务数据聚集、整合和共享打好基础;建立人才人事综合业务管理服务平台,有效管理岗位审核、职称评审及工资审核等人社业务。二是提供均等化服务。逐步融合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劳动用工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和人才人事综合业务管理服务平台,并将信息通过云平台并入个人“电子档案袋”,统筹人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推动不同层级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完善人社公共服务标准,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规范,完善服务流程、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等软硬件标准,探索区域性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协作联动,促进区域内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有效衔接,全面实施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确保人社服务与人社改革相适应。四是加快数字化治理。组织串联人社各部门业务职责,实现人社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通过劳动者数据库精准掌握劳动者底数及就业、失业动态,大数据分析劳动力就业意愿、技能水平、岗位要求等为劳动者提供线上人岗匹配和就业撮合服务,组织本地劳动者以社保账户为载体,实现劳动用工备案登记及劳动者工作履历记录,基于电子档案精准记录劳动者社会权益保障情况,为人社部门处理劳动维权等提供应用载体,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厅局级干部进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