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推动电子政务国产化应用赋能信息技术创新生态!
来源: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22-01-12

 政务信息化建设发展与危机并存,顶层设计推动电子政务国产化应用赋能信息技术创新生态!

近年来电子政务国产化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电子政务国产化进程中,以应用为牵引软件定义信息技术体系,拉动基础软硬件成熟度,全面构建安全高效的国产化信息技术体系。提出了通过全面构建综合保障支撑体系、提升用户体验、搭建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电子政务国产化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以总集成方法论赋能国产化工程质量与成效,最终实现全过程可视化管理,从而打造国产化产业生态,共同推动我国电子政务信创产业的发展。 

现如今,政务信息化是一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标志。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电子政务在线服务指数跃升至全球第9位。实现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2个中央国家机关的互联互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了四级骨干网络100%全覆盖,依托已有数据中心基础,形成1+3的国家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体系,各地方各部门政务云平台建设全面提速,初步形成数云网一体融合的公共基础设施。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达到新水平,严格执行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关键软硬件技术产品创新应用,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突破,全面保障政务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政务信息化日益成为党政机关高效履职的重要手段。

但,政务信息化建设是发展与危机并存。作为连接企业、公民与政府之间重要桥梁的电子政务领域,实现信息产业创新生态、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是政治需要、技术需要,更是国家安全需要。

本文将梳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面临问题,并提出《“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中对于政务信息化的建设思路及对电子政务国产化的发展建议。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主要经历政务系统化、政务平台化化和政务数字化三个阶段。

政务系统化阶段:这一阶段政府内网、外网以及相关政务业务信息化建设,主要以行业或部门信息化建设为目的,提高政府部门自动化办公水平,提升政务信息化能力。政务系统化阶段主要经历“政府上网”等一系列工程,工程设计、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工程资源较为分散,开发建设环境多样,关键技术多元化,缺少统筹协调机制,出现“多烟囱”以及“信息孤岛”等现象。

政务平台化阶段:这一阶段开始建设政府内部办公和面向公众的信息网络系统,同时建设共享交换平台以及应用支撑平台,建设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库、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以及业务相关主题库、应用数据库等。主要经历了由国家指导建设的一系列包括金关工程、金税工程、金财工程在内的十二个“金字工程”,目的是实现电子化政府的大型信息化工程。重点进行政务系统平台化,“去烟囱化”,打破信息孤岛,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进行数据共享以及跨部门信息交换。对外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的政务形态。

政务数字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贯彻实施党的十九大做出的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决策部署。在这个过程中依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数字政府”成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等重要内容。政务数字化建设顺应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抉择,有利于提升政府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以及各类重大专项支持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覆盖芯片设计、整机生产、软件研发、系统集成、测试验证与运维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但中国信息创新产业生态摆脱对欧美技术依赖的难度依然不容小觑。根据工信部2019年对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在操作系统领域,桌面系统被Wintel体系垄断、移动系统被AA 架构控制,国产自主操作系统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软件生态不健全,开源代码社区不可控等问题。

1.解决方案成熟度需要提高
国产化各软硬件产品的技术路线多,以国产 CPU 为例,有以龙芯(基于LoongArch指令集)和申威(基于Alpha指令集)为主的纯自主研发路线,有以华为鲲鹏、飞腾为主的基于ARM指令集的半自主研发路线,有以兆芯、中科海光基于X86指令集的合资纯引进技术路线。操作系统也面临着这样的局面,涌现出了很多在Linux基础上做定制的企业和产品,企业力量分散,各自为战,在应用开发和测试认证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1)产品工艺、质量有待提高,产品性能比较国外成熟产品存在差距。

2)国产软硬件产品缺乏体系化基于国产基础硬件的PC和服务器的配套外设和上层应用软件种类不够丰富,在各行业的应用中还不能做到完全性的系统性替代。通用软件用户可选择性极少,外围设备对国产基础软硬件支持弱。另外,国产设备在用户业务环境下与已有终端设备、应用软硬件等也存在融合适应问题。

3)各类产品与国产设备的兼容适配、攻关等工作的深入程度有待提高。对于下游厂商来说,适配工作量大,标准化程度差,验证测试不聚焦、深度不足多头重复投入,攻关成果难以复用。对于用户单位来说,在设计和选型过程中面临多种技术路线和多种产品型号,增加了系统建设的复杂度。

4)目前各层各类产品虽已从“可用”向“好用”转变,但在整体解决方案中,产品组合后表现出的“好用性”与“易用性”有待提高。

2.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传统的电子政务正在从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政府管理迈向基于知识资源的智慧型政府治理。智慧政务是技术和政务无缝隙高度融合的政府管理与社会治理形态,不仅要支撑政务机构内部业务,更要全面支撑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宏观调控和社会治理职能。而当前实践更多是以电子公文、行政办公等轻量级应用软件为业务场景开展,势必带来业务、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矛盾。原有系统的硬件与软件人才,其知识结构都匹配于国外技术生态,在国产化替代过程中,专业人才队伍依然欠缺,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属地化服务保障供给不足等。

3.产业发展不均衡

国产化核心技术力量和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部分地方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难以有效聚集地方产业力量。国产化信息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讲,产业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配置效率有待提升。

4.资源利用率较低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整体、统一的认识、规划和部署,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采取各自为政的做法,系统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互相分享、交换利用,各个系统无法协同工作,由此造成行业、部门间的交流障碍。随着电子政务实施不断加深,已建系统封闭且无法扩展的状况愈加严重,政务数据资源流动不足,共享开放程度较低,各自固守政务边界,降低资源利用率以及政务效率,无法提供更科学、优质的政务服务。

《规划》统筹推动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5年,推进政务信息化工作迈入以数据赋能、协同治理、智慧决策、优质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融慧治理”新阶段。

为此,《规划》提出了三大任务11项具体工程。一是深度开发利用政务大数据。以数据共享开放与深度开发利用作为提升政务信息化水平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深化基础库应用,升级完善国家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资源库。新建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汇集各部门主要经济数据,提升宏观经济治理的决策支持水平。二是发展壮大融合创新大平台。同步推进网络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与服务融合,构建共建共用的大平台体系。三是统筹建设协同治理大系统。围绕政府核心职能,着力建设好执政能力提升信息化工程、依法治国强基工程、经济治理协同工程、市场监管提质工程、公共安全保障工程、生态环境优化工程等六大工程。

《规划》实施涉及共建、共享、共用的硬骨头,下一步将重点从4个方面采取举措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一是要强化机制保障,统筹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按照以统为主、统分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跨部门、跨层级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明确目标、责任、牵头单位和实施机构,将推动政务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层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作为建设主线贯穿始终。加强牵头部门对跨部门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提出具体的协同共享关键指标,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公共数据开放,强化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的统筹管理。这就很好的避免了系统烟囱、信息孤岛存在,资源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二是要强化集约共享,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效能。鼓励顶层设计与迭代建设相结合,优先支持统筹强、框架清、投资小、见效快的建设需求,推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落实部门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健全部门内部工程统筹、业务衔接、资源共享、运行保障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形成国家统筹、部际协调、部门统一的政务信息化工作局面。

三是要健全标准规范,完善评价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细则,加强规划约束,规范项目设计,围绕统一基础设施共建共用、跨部门重大工程建设、数据共享交换等实际工作需要,开展政务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先行推动系统互联、业务协同、信息共享、集约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完善项目后续监督检查、审计、后评价,以及绩效评价等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和要求。

四是要筑牢安全底线,稳步有序推动创新发展。加强数字政府网络安全体系顶层设计,强化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化工程全过程安全监督机制,明确安全责任边界。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提高工程咨询设计、项目建设、新技术利用、运维服务等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建立政务信息化领域企业的诚信档案,强化信用约束,形成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以政务信息化建设促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极大降低了安全风险。

除此之外,针对电子政务在国产化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我们建议:

1)建设信创培训与体验基地

2)建设服务于信创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中心

3)搭建高仿真验证环境,提供产品测试、问题验证、适配调优环境

4)建立健全质量评测管理系统,覆盖单品、产品组合及解决方案的测试、产品兼容性认证

5)共享共建问题管理系统

6)产品管理系统,综合产品推荐方案和产品库,为用户选型采购提供建议,对产品版本升级、补丁推送进行管理

7)项目管理系统,对项目进度、配置、质量进行管理

8)运维监控和智能决策相结合

9)面向客户提供测试、适配、咨询与人才培养四大类服务

10)通过制定相关适配验证、测试测评标准规范、建立公共适配环境等方式,统一服务入口,统筹服务资源

11)以基础资源和验证能力为依托开展联合攻关、辅助用户单位开展适配选型,达到一体化交付的质量要求,降低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成本,缩短实施周期

12)在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推进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用知识库推动成果积累和共建共享;

13)通过服务集中管理,汇聚本地产业力量,引入产业优势资源,促进骨干企业的经验传递至中小企业,形成骨干带动中小企业共同提升服务能力的局面,促进大生态系统的形成;

14)在助力地方产业集群形成的同时,持续提升本地化服务保障能力。

电子政务国产化应用赋能信息技术创新生态。近几年,广泛的行业重应用的国产化开拓,推动了国产化产品优化,使得国产化成果在部分党政机关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成效。面对电子政务国产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中国国产化信息技术创新需要与行业的应用紧密结合,基于行业应用,坚持以软件技术为核心,提供产品工程集成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

总体而言,在电子政务领域国产化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阶段性成果。2022年,在国家顶层设计的统筹规划和积极推进下,相信我国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将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新成绩。(知网  华信咨询  发改委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