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顶层规划出台凸显数据要素价值
来源:中国城市报 更新时间:2022-01-18


雄安新区安新县老河头镇李家村村民马楚飞(右)通过数字人民币APP付款。据了解,自2020年8月“老河头数字人民币特色小镇”开始建设以来,数字人民币已覆盖老河头镇27个行政村,各种优惠活动不断开展,数字人民币逐渐走进雄安新区百姓视野。
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8亿户,千兆宽带用户数达到6000亿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到45%……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勾勒了未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蓝图。

或将迎超10万亿元利好数字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

时间回到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的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数字经济频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未提及数字经济,但首次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这被解读为是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延伸。

时至当下,我国数字经济交出了怎样的阶段性成绩单?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8%。

在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看来,数字经济占我国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处于什么阶段?“自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数字经济后,社会对数字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对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外延逐渐形成共识。如今,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竞相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取得积极成效,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加深,已逐步进入深化应用、规范发展和普惠共享的新阶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说。

《规划》有何亮点?刘向东认为,《规划》突出亮点是把数字经济发展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格局紧密结合起来,并强调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统筹发展与安全、国际与国内,同时发挥创新引领和应用牵引的联动机制,强化公平竞争这一基础性制度,协调推进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未来可期。《规划》明确,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有机构测算,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若达到10%,按照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2025年中国GDP总量预测为130万亿元,这意味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届时将达13万亿元。

在中金公司分析师张文朗看来,虽然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但叠加线上化率提升,长期看互联网仍将显著超越大部分行业增速,市场有望重新发现行业长期增长动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演进到长坡厚雪式增长。

如何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体系

尽管数字经济风头正劲,但薄弱环节依然不容忽视。

《规划》提到,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水平,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

刘向东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除了外部竞争规则演变的影响外,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和不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需要服务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着力聚焦解决突出的矛盾。

“特别是还需加快弥合不同行业领域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加快解决数字产业链供应链中关键技术或环节的‘卡脖子’问题,进一步释放大量应用数据的价值潜力,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的治理水平等。”刘向东进一步分析。

盘和林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我国数字经济在关键领域创新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受制于人,数字鸿沟广泛存在,数据资源价值尚未释放,数字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以数据为例,盘和林认为,数据之所以能够创造价值,一方面是数据要素对其他要素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一种,本身就具有产生巨大价值的能力,数据要素可复制、可共享、可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特性,将必然打破传统要素有限供给对增长的制约。

在盘和林看来,建立完善的数据流通机制,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关键。当前已经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未来还要进一步完善数据流通中的具体细则,打通数据流通渠道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立法得以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建成,利用数据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成效显现,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有序开展,探索建立与数据要素价值和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发展数字经济应因地制宜

事实上,聚焦数字经济,各地在奔跑中发力赶超。

——有目标。如广东省提出,到2025年实现数字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过10.7万亿元;浙江省明确,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左右;江苏省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有行动。从数字经济立法层面看,2020年12月,《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公布;2021年8月,《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公布;2021年12月,《河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公布;今年1月12日,《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草案)》接受审议。

——有特色。如江苏省主攻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强省建设;浙江省通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等一系列举措,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安徽省将数字经济作为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引擎,努力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想“真旺”,需要防“虚火”。刘向东提醒,各地落实数字经济规划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与实体经济工作协调推进,既要锻长板也要补短板,对数字经济薄弱的环节加大投入,突破制约数字经济的短板和瓶颈。

“同时,各地在引导涉资本参与数字经济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问题,既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和盲目跟风,也要避免无序扩张和竭泽而渔,注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切实防范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各类风险,切实推动数字经济普惠共享发展。”刘向东说。

受访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仍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和一、二线城市。这些地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而且财力相对雄厚,可以超前布局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逐步培育有竞争力的数字化产业。

而欠发达地区或城市则面临投入资金有限、人才匮乏、互联网安全意识不强等问题,难以推动经济整体实现数字化改造,反而使其发展数字经济与领先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防止上述“马太效应”?刘向东建议,发展数字经济为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提供机遇。这些地区要抓住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契机,争取在数字设施方面补齐短板;要全面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使其有效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对重点领域和环节集中优势资源率先数字化转型;以点带面,与发达地区结对子跨区交流合作,实现协同联动发展。(记者 邢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