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解读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热点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22-01-24

热点一: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发展

记者: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稳则经济稳。请问,如何评价2021年工业经济运行的总体表现?

田玉龙:2021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工信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努力克服疫情多点散发、生产要素供给趋紧、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等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了一系列工业稳增长的政策举措,确保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这些都为宏观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总的来看,去年工业经济运行的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去年工业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但从季度来看,体现出增速前高后低。特别是第三季度受到疫情、汛情和能源要素趋紧的叠加影响,增速逐月下降,呈现回落态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施策,随着助企纾困、能源保供稳价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第四季度逐月开始回升,扭转了下滑的态势。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9.6%,两年平均值达6.1%,高于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特别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加9.8%,两年平均增长6.6%。全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去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8%,两年平均增长18.9%,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6.98%,是近年来较高水平。工业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7.7%,两年平均增长8.3%,出口也呈现了增长态势。这就是我们工业经济良好、总体平稳的表现。

二是重点行业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保持增长,有15个行业增速超过两位数。原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两年平均增长4.1%。利润同比增长92%,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了利润增长,对整体工业的利润增长贡献率达到了六成。所以,去年原材料行业还是发展得非常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9.7%,对整体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成。电子行业受“宅经济”和外需拉动,工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4.5%,总体保持稳定恢复。特别是在抗疫物资需求拉动下,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长24.8%。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投资调整优化,全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2%。投资的比重和结构在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在投资拉动下,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8.2%,智能化、升级型新兴产品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新兴产品产量都增长较快,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超过了350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这是制造业里比较有亮点的。同时,结构调整、动能转换也在持续推进,显现出的效果也比较明显,5G、工业互联网加速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一些基础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成效,这也有力支撑了制造业升级。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部署下,我们制定工业领域及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的一些工作,包括实施方案,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5%。

四是中小企业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出台了一系列纾困帮扶惠企政策,市场主体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去年规上中小企业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0.7%和28.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8%、17.1%,均高于2019年同期增速。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一批创业和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工信部对1185家“小巨人”企业进行调查,前11个月收入利润率达到10.9%,总体还是不错的。当然,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疫情的变化等,经营上还是出现一些困难,我们正在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

总的来看,目前面临的形势还是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2022年我们是有信心的,我相信工业和信息化整个发展态势2022年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会改变,而且随着政策不断落实落地,我们有信心战胜各种困难,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记者:对于中国动态清零防疫政策,有些国外分析师担心对中国的供应链不利,请问工信部是否关注到或者采取什么措施来保证生产平稳发展?

田玉龙:我们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个政策目前效果十分显著。我们的疫情防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率先控制住了本土疫情,应该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都保持了全球领先的地位。

我们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数据表明,疫情防控政策对产业链、供应链是有利的,我们坚持了这个正确的防疫策略,才能在全球率先复工复产,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才得到了保障。所以,总体上看,目前无论是经济发展、出口等都是顺畅的,而且都处于增长态势。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得益于我们的疫情防控有效有力。

当然,现在国内疫情出现了多点散发,部分城市也采取了一些管控措施,可能在小范围内对部分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产生了一些局部性影响,但这些影响都是短期的,而且是有限范围的,对宏观产业链没有产生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我们疫情防控的政策越来越精准化,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特别是对工业企业的影响应该不大,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还是能够得到保障的。当然,现在国际疫情还在蔓延,产业链、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对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也会产生一些影响。

通过坚持疫情防控政策,再加上保证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施策更加精准有效,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将增强。在进一步打通国际供应链上,我们正在下更大的力气。我相信,这对我们产业的稳定运行、产销的有机衔接、内外贸的畅通贯通,对实现工业经济在今年的平稳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今年一项重点工作。

热点二:汽车“缺芯”正逐步缓解

记者:数据显示,芯片和汽车生产在近几个月有所恢复,请问是否意味着芯片短缺问题即将解决?工信部对今年有哪些展望?

罗俊杰:去年全球集成电路制造产能持续紧张,各行各业都陆续面临“缺芯”问题,对全球产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汽车产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国内许多家车企因此出现了减产或短期停产现象。这其中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社会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芯片作为智能设备最关键的组成部分,需求在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还有一些个别国家对他国企业进行无理的制裁和打压,都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造成了严重冲击。综合多种因素的叠加,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缺芯”问题的出现。随着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发挥作用,以及在各级政府、汽车企业、芯片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汽车领域的芯片“缺芯”问题正在逐步缓解。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全球集成电路供应链稳定性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这种芯片供应将依然处于紧张状态。

集成电路是高度全球化的一个产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中国政府一直秉持开放、发展的原则,致力于打造全球的紧密合作,持续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所以针对汽车“缺芯”的问题,工信部也一直密切关注并积极应对,我们多措并举保障芯片供应,维护汽车工业的稳定运行。下一步,我们将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加强沟通合作,鼓励国内外的骨干企业统筹加大投资力度,推动提升芯片全产业链供应能力。另外,我们也要做好《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工作,全力促进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全球合作共赢、共生发展的产业体系。

热点三:信息通信业实现新跨越

记者:工信系统圆满完成了2021年全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请具体介绍一下包括5G、工业互联网等在内的信息通信业的详细发展情况?

赵志国:去年信息通信业深入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融合,实现了新的跨越。全年电信业务收入规模达到1.47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27.8%。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强“十四五”谋篇布局,政策规划体系加快完善。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启动“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5G应用“扬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型数据中心发展、IPv6流量提升等5个行动计划,共同构成了信息通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二是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显著,数字化转型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增5G基站数达到了65.4万个,5G手机终端连接数也达到了5.18亿户,千兆光网覆盖到了3亿户家庭,建成全国首批29个“千兆城市”,推动我国“双千兆”网络能力、用户水平和创新应用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云网边端”协同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基本成型,“5G+工业互联网”在10个重点行业形成了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等20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三是行业监管迈出坚实步伐,监管效能持续提升。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初步成型,全国“一盘棋”的监管格局加快构建。平台治理实现重要突破,组织开展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和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向纵深推进。

四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安全防线更加牢固。出台《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管理规定》,设立国家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的管理制度,打造5G应用安全创新示范中心,提升5G应用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实施车联网卡实名登记管理,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级分类管理。

五是服务民生走深走实,数字生活更加便利。电信普遍服务向纵深推进,历史性实现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帮助更多人搭上“数字列车”。5G技术赋能“智慧冬奥”,打造智慧观赛、云转播服务、智慧场馆等智慧应用产品,进一步丰富观赛体验,提高赛事服务和场馆的运营水平。

下一步,工信部将推动信息通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继续加大5G建设力度和创新应用,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加快构建敏捷精准高效的行业监管体系,稳妥推进网络和数据安全产业创新发展,最终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目前我国5G网络建设和应用有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不足?对于5G接下来的发展,工信部有哪些部署和安排,重点是什么?

赵志国:去年工信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汇聚产业各方力量,扎实推动5G创新发展,应该说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政策引领不断加强。工信部联合9个部门,印发了《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统筹推进5G融合应用,培育壮大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开展“5G+医疗健康试点”,丰富5G技术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场景,培育智慧医疗健康发展标杆。开展“5G+智慧教育”的应用试点工作,推动5G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的5G基站数超过了140万,5G网络已覆盖全部的地级市、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不断在提升。

三是应用创新量质齐升。举办了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5G+4K/8K超高清视频、5G+AR/VR等相关应用,去年在多个场景应用,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工业、文旅、能源、交通等领域的5G应用也逐步拓展。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5G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技术产业待突破、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成熟、生态环境也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相关挑战,所以也亟须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合力推动5G规模化发展。2022年是5G应用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进一步持续完善5G网络覆盖,加快推动5G与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不断夯实5G产业基础,推动产业界开展5G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积极参与5G系列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企业及时推出多层次的5G芯片、模组等相关产品,满足行业应用的差异化需求,推动5G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型的消费终端发展,丰富5G技术应用的载体。

二是扎实推进5G网络建设,适度超前开展5G网络建设,深化共建共享,继续扩大县城和乡镇覆盖的广度,提升5G网络在高铁、交通枢纽、购物中心等人流密集区域以及在工业、医疗等重点行业的深度覆盖水平。

三是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落实好《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做好“5G+医疗健康”“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的相关工作,推动5G技术赋能转播、出行等场景,更好助力智慧冬奥。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推动5G全连接工程建设。

热点四:数字经济飞速发展

记者:请问去年,工信部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怎么看待下一阶段数字经济的走势?如何让数字经济行稳致远?

田玉龙:去年,数字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关键技术不断创新。去年我们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创新发展,目前处于世界第一梯队。5G移动通信技术、设备和应用全球领先。智能手机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数字经济的基础如集成电路、软件方面,也取得了标志性成果。所以,在技术突破上,去年数字经济成绩喜人。

第二,产业经济不断壮大。随着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我国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5G网络,这是实现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5G基站已经开通了142.5万个。网络产业应用一体化推进,使数字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数字经济发展的韧性也非常显著,去年全年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业务收入增长了17.7%,领先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第三,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提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快速发展,去年规上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达到了30.8%,3D打印装备同比增长了27.7%,这都是智能装备的一些亮点。特别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超过了150个,“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2000个,数字技术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这些大多属于数字经济后发优势的创新型企业,其发展比较快。

第四,数字经济的发展生态更加完善。我们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优化流程,减少数字经济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扶持数字经济企业的发展。我们不断加大和各部门协同,发挥各地方的产业、技术、人才优势,创建一批数字产业集群。同时,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推动和促进我国更多的数字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后续,我们将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热点五: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

记者:请问工信部在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是否有进一步的部署举措?

田玉龙: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一个主要任务,在前期确保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去年总体来看,工业经济恢复增长。制造业总体发展是比较快的,而且效益提升也比较明显。这里面主要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得到了保证,这个提升对我们整个制造业的提升非常大,特别是一些基础和关键领域技术,能力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这些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表现。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把它概括成“3+3”,要打好核心竞争力的三大基础:

一是提升产业技术基础。制造业的关键还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问题,这方面我们将下大气力,对制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技术,实施专项攻关工程。创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特别是和地方共建一批中心,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聚集,使制造业上下游形成联动效应、协同发展。二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的核心是产业基础,包括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这“六个基础”实际上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基础。我们要把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进一步提升。三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加强。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特别是锻长板补短板,要升级、提质、增效,加大力度提振制造业投资,使产业链完整性、韧性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在三个方面要形成亮点。第一个亮点,“专精特新”要大批发展、着重发展。通过减费降税等一系列政策,使“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起来,成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要生力军。第二个亮点,智能制造水平要大幅提升。利用数字化技术、信息赋能技术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在一些高水平的零部件、5G+工业互联网应用方面继续保持领先。第三个亮点,绿色制造,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碳达峰要加快实施,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引领制造业技术升级和改造。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和产品研发,实施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计划。低碳、绿色是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拉动。

热点六:中小企业发力增效

记者:请问当前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如何?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田玉龙: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帮助中小企业助企纾困、激发活力,是去年的重点工作,在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机制小组的带领下,工信部协同各部门、各地方,取得的成效还是显著的。我们主要发挥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主要在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发展环境上下功夫,聚焦融资、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中小企业的能力提升。而且,采取“少取、多予、服务、培优、赋能”等综合施策,推动中小企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下一步,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是我们今年的重点。第一,要“稳”字当头,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要继续把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落细落地,帮助中小企业纾困,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要更加精准。第二,要“进”字发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来推动,使他们提升创新能力、专业化水平,提升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强化服务,政府要协同各方面和各地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推动产融精准对接、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继续下大力气,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第四,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切实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我们已经印发实施“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划,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环境的评估监督,不断优化和完善政策,加大《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实施力度,使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力保护。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要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使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使中小企业在政策实施中进一步得到实惠,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快速发展。(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