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平台开放性指数研究报告(2022)》发布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22-01-25


近日,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伏羲智库发布《中国数字平台开放性指数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据了解,双方曾于2021年6月21日首次联合发布《中国数字平台开放性指数研究报告(2021)》,为数字平台开放性评价提供了测度工具和参考。此次发布的2022年版,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了数字平台开放性指数模型和平台样本清单,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平台进行了新一轮开放性指数评估,并与第一版报告中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数字平台是继市场、企业之后新的资源组织形态,已经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中的关键一环,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二选一”“APP监听”“难以注销”以及“数据无法转移”等数字平台排除和限制竞争现象日益严重,平台开放性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报告》成果显示,中国数字平台开放性总体保持稳定,接入、交易和退出是影响数字平台总体开放性的主要方面,生活服务、内容娱乐和电商交易平台的整体开放性平均得分较高且很接近,四类平台中总体开放性指数均值唯一提升的是社交媒体类平台,提升幅度达到4.0%。

从数字平台开放性涉及的四个维度看,接入开放性整体降低,主要归因于数据政策法规的出台和监管趋严,促使众多数字平台对其用户协议及隐私政策进行了调整和丰富,导致复杂度提高和可读性下降。交易开放性整体降幅达到3.6%,主要是由第三方服务接入限制和限制交易行为都有所增加导致,有多达50%的数字平台不能直接使用银行卡作为支付手段,而限制交易行为也屡见不鲜,阻碍数字平台交易开放性提升。退出开放性整体提升4.1%,主要是由于部分平台提供了明晰的退出路径,退出便捷度也有所提高。转移开放性整体保持稳定,但得分仍然较低,仅有少量平台新增了数据或业务的转移方式。

现阶段,政策层面对数字平台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提出“营造竞争有序开放包容发展环境,降低市场进入壁垒”;202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第二次审议稿),新增了对“基础性互联网平台”的相关要求。此次《报告》的发布以其为数字经济治理和数字平台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评估工具。

《报告》选取了电商交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和内容娱乐平台4个类别,包括淘宝、京东、拼多多、唯品会、苏宁易购、当当网、小红书、微信、新浪微博、美团外卖、饿了么、58同城、滴滴出行、携程、去哪儿、贝壳找房、支付宝、抖音、快手、爱奇艺、哔哩哔哩、百度APP总计22家数字平台作为研究和评估对象,进行了开放性测试。

《报告》从数字平台的接入、交易、退出和转移四个维度构建数字平台开放性指数模型(DPOI模型),并进一步细化出10个二级指标,以描绘数字平台开放性的整体样貌,开展研究评估工作。

《报告》测试结果显示,当前中国数字平台的开放程度还有待提高,不同类型的数字平台在接入、交易、退出和转移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制度性约束和阻碍。

测度结果显示,22个数字平台开放性指数均值为55.7分(百分制),中位值为55.2分,数字平台总体开放程度一般。其中,当当网的得分最高,为65.9分,其次是苏宁易购为64.5分,总体开放性排名前20%的还有58同城和哔哩哔哩。而抖音、饿了么、京东、美团外卖、淘宝、微信、携程、新浪微博、支付宝等用户量巨大的知名数字平台均未进入开放性指数排名前50%以内。

《报告》显示,接入开放性高于总体开放程度,但平台间的接入开放性差异明显。电商交易、社交媒体和生活服务平台的接入开放性较高,而内容娱乐平台的接入开放性较低,主要是存在独家协议和隐私协议的可读性差等;交易开放性显著高于总体开放程度,内容娱乐平台的整体交易开放性更好,哔哩哔哩、小红书、快手、苏宁易购等交易开放性较高;退出开放性存在显著差异,内容娱乐平台退出开放性最高,有较为明确的退出机制和简洁的退出路径,社交媒体平台得分最低,主要体现在退出机制和退出条件的复杂性上,哔哩哔哩、去哪儿和当当网的退出开放性最高;转移开放性远低于整体的开放性,其中社交媒体平台的整体平均转移开放性得分最低,其数据和业务基本很难实现可转移。 (拾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