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科技与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展开,计算机技术、网络科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与人文研究的结合、融合、整合也日渐加深,并朝着人文社科研究、数字人文的专属领域快速拓展。“数字人文” 成为中国跨领域、学科交叉研究和人文社科发展的研究热点。
我国数字人文发展现状和挑战
2010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数字人文方面的研究与推进不断加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学术论文与书籍发表、出版数量呈加速趋势。2010年以前,计算机与人文学科研究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人文计算”方面。这时,“数字人文”概念刚被引进,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2010—2015年逐步增多。此后,近十种国外“数字人文”书籍开始翻译并出版;学术论文可检索条目快速增长,2018年突破百篇,而2020年已有二百余篇。经过缓慢起步之后,“数字人文”研究进程迅速加快。
学术团体、机构兴起。2010年以来,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数字人文研究机构。科研中心、机构的成立显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成熟化、组织化、系统化,改变了以往学者自发自为的研究样态,学术资源、相关课题、攻关方向开始集中,大型学术会议、交流活动得以开展,数字人文研究从初步的“拿来主义”,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学术发展实际需要的方法、理论。
研究水平和成果品质提升。2010年以来,中国数字人文学术逐渐从介绍概念和国外发展情况,拓展至大数据、图书馆建设、学科服务、数字人文学、文本发掘、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自发设立、与国外机构合作的研究项目不断涌现。数字人文的应用与理论从无到有,从接受引进到积极“走出去”开展交流、对话,并开始有意识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部分成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赢得学界和社会关注。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学习、推广、应用,“数字人文”目前已成为人文研究的热点领域。数字人文研究受到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等国家项目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与支持,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加入研究行列,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积极成立研究机构或举办系列会议、工作坊、讲座等活动,编订专门的数字人文学辑刊、期刊等。此外,一些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社会人士,也利用技术优势解决古籍标点、汉语语料库与分析、大型书籍数字化与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港澳台地区的数字人文研究发展较早。1984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开始推动“史籍自动化计划”,建设了汉籍全文资料库,为数字人文研究打下了基础。2000年以后,港台地区先后推动了数字典藏和数项人文研究计划,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研究。
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日益成熟起来,然而中国数字人文研究起步较晚、发展滞后,面临着一些障碍。如缺少数字人文发展的总体规划、政策和支持体系,数字在学科教育和应用方面缺乏共识,缺乏有足够科技水平与人文素养的数字人文专业人才。鉴于此,需要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角度予以重视、规划,从高等教育与科研服务层面调整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聚焦解决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人才培养、学科教育等瓶颈问题。
数字人文规划的必要性和原则
为更好地抓住数字人文兴起的机遇和在汉语数字人文和全球数字人文领域占据制高点,需要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向、要求和现有的资源禀赋、技术积累、制度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战略规划。
第一,推动数字人文发展,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补齐核心技术短板,全面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推进信息技术更好服务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精神文化需求;全面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增强科技与人文的紧密结合与深度融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信息化、数字人文发展道路,实施数字技术、网络强国战略,让信息化、数字人文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第二,数字人文的发展和规划需遵循以下三个路径。一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配置数字技术和文化建设,让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普遍提高。二是构建有力的支持体系和发展环境是数字人文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破除不利数字人文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国家战略指导和政策引导,释放数字红利,为数字人文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三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球视野。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发挥数字人文的支撑作用,同时把握全球信息技术、数字人文创新发展趋势,增强我国在全球范围的数字人文研究优势和国家软实力。
第三,提出具有系统性、普适性和指导性的数字人文规划框架,制定数字人文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数字人文发展现状与阶段性发展计划、数字人文平台、动力支柱、协同要素、资源支撑、应用场域、发展定位、关联布局、规划执行和落地等要素。合理的数字人文规划,对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和协调各地区、各领域通过合理的数字人文规划来加快数字人文发展,补齐短板和克服瓶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做好数字人文规划,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的重要表现,有利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同时,把数字人文作为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途径、创新模式,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加快发展数字人文教育
数字人文的健康、全面、迅速发展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其本身也亟待发掘应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现状与需求出发,完善数字人文学科建设和数字人文教育,构建包括教材、人才、项目等在内的系统的支持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高质量数字人文教育体系、规划。根据《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等文件,明确数字人文发展思路、工作机制、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加快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教育中普及数字人文发展理念,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意在教育专网、数字校园、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智慧教育创新、教育系统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溯源图谱、教育基础数据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该举措本身也是数字人文发展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深入普及数字人文理念和实际应用。
第三,高等教育是发展数字人文的重中之重。目前,可以在数字人文发展较为先进的高校进行学科试点,为数字人文领域培养专门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人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鼓励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开设相关课程,引导自然科学、信息科学、人文社科等学科及其学者、学生进行数字人文方面的学习、授课与研究。在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实际条件设立与数字人文相关的交叉研究项目,鼓励探索数字人文的特色发展方向。把数字人文纳入“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尤其发展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的文科教育。
第四,为数字人文发展提供系统支撑,如编写数字人文教材,设计数字人文学科体系和课程计划,鼓励申报数字人文方面课题并予以倾斜,成立数字人文发展委员会、基金等。
发展数字人文学科与教育,是培养世界水平、中国特色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的新需求,对学科专业改造升级、学科之间深度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