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BSAT于2000年10月正式运行,通过卫星覆盖全国,以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集电视、语音、IP数据广播节目于一体,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具有交互功能的远程教育专业服务网,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正在播出16套IP数据广播、6套电视、2套语音节目。正在播放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师资培训、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党员培训、军队士官远程教育等节目,接收人数逾200万。
CERNET2以2.5—10G速率连接全国20个主要城市的25个核心节点,为高校和科研单位提供1—10G高速IPv6接入服务,并通过下一代互联网交换中心,高速连接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网络技术研发与应用试验的关键基础设施。CERNET2大量采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网络技术及产品,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它的成功开通,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
ChinaGrid 2003年开始建设,旨在基于CERNET的网络传输基础,利用高校丰富的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形成高水平、低成本的、服务于国家教育科研的大平台。目前,已有20所高校完成了校园网格建设,聚合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分别达到15万亿次和150TB,五大典型网格应用访问量日益增加,有力促进了高校高性能计算应用和有关学科发展。2005年初,成功发布了国际第一个基于OGSA架构、参照WSRF规范的网格中间件系统——中国教育科研网格公共支撑平台CGSP,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在全国20所高校和部分研究机构部署使用。
省市各级教育网络以及校园网的发展还不均衡,基本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游水平,建设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我国省市各级教育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很不平衡,相当多的省份还没有省级教育网络,各地在教育网的定位、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上的认识和做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校园网络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仍需重点投入,一些基本指标与国外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只有约90%的高校、6%的中小学、35% 的中职学校建成了不同程度的校园网。农村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教学手段陈旧,计算机普及率仍然很低。
王学武:能具体说说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存在的瓶颈吗? 谢焕忠: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不少瓶颈问题。经费投入仍显不足,仍需不断升级和扩展扩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省市教育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
CERNET与国内外其他网络之间,以及CERNET主干网与省市教育网、城域网之间的互联互通存在瓶颈,制约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各种应用的进一步开展。
高校以外的教学和科研单位,尤其是中小学接入率低,不能满足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西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校园网日益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支撑环境 王学武:提到教育信息化,人们常常联想到校园网、“校校通”、“远程教育”等,您觉得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校园网、“校校通”工程以及各地正在抓的远程教育,对构建新环境下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将起到什么作用?
谢焕忠: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是十六大对教育提出的三大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两个层面。
教育信息化是贯穿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已建成的各级各类校园网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开发各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开展各种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支撑环境。
普及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级各类现代远程教育,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是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扩大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规模,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另一方面,以校园网为基点,依托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辐射周边地区,为城乡社区居民不同层次、质优价廉的教育和培训服务,有利于构建面向全民的终身学习环境,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基础支撑。
统筹中协调是教育信息化机制的重中之重
王学武:我个人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很庞大的社会工程,一方面教育资源与基础千差万别,另一方面教育对象和目标不尽相同,您能否谈谈,教育部如何统筹教育信息化建设?
谢焕忠:教育信息化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重大应用建设、标准化、人才培养、关键技术研究等各个层面,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各个环节,是一项巨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教育部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部长担任组长,专门负责有关信息化规划的制定、工作的协调与组织。为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将教育信息化真正建设成为支持我国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支撑,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分步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应用,提高教育与科研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以网络建设为基础,标准建设为保障,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核心,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培养信息化人才为重点,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为支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不断创新为增长点,切实提高教育信息化支持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具有随时随地享有优质教育的更多机会和丰富的、多样化、个性化选择。
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还需要继续增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性抓手工作。
同时,还要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强化统筹规划和归口管理,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协作与协调。对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标准和规范建设,形成标准推广应用保障体制,消除实现共享的技术障碍和体制障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理顺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深入开展提供基本保障。
不平衡中求均衡仍是长期课题
王学武:现实存在的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不均衡,是否会造成新的数字鸿沟,如何避免?
谢焕忠: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在教育领域的客观反映。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突破时空限制和技术壁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和农村地区输送,提高当地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历史积累、地理环境、思想意识、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态势,东西差距、城乡差距较大,形成了所谓的“数字鸿沟”。
王学武:面对这种不平衡态势,教育部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谢焕忠:教育部一向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对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给予了持续的重点支持。
2001年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准立项的“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国债投资9亿元,建设了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2所高校的校园网,并实现了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高速链接。
2000年-2003年,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投资1.6亿元,联合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在西部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部分中小学建设了1万个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示范点,直接接收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的资源信息。
2001年开始,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设立了“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示范工程”,在天地网结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网络教学等方面,成功解决了阻碍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建立起了“天地合一”的远程教育教学平台。利用该平台,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江大学三校合作,向宁夏大学、西藏大学等西部高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创了“东西互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网络联合办学的新模式,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差距。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对这种模式高度评价,亲自批示“这种做法值得提倡”。2004年,广西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西部23所高校自愿加入了共享平台,联合签署了“合作创建优秀教育资源西部共享体系框架协议”,进一步充分整合优秀或特色课程资源、建立共享优质资源库,构建基于天地网的优秀教育资源西部共享网站及支持服务体系。
200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投资100亿元,在全国约11万个农村小学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38.4万所农村小学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3.75万所农村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教育教学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平台,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广播电视大学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在西部12个省的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的学生已达65万人,约占该地区所有大专以上层次在校生的1/8。
通过以上项目建设,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落后状况正在得到改进,教育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然而,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短期内很难填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将较长期存在。 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仍会将农村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从经费投入和政策上继续给予重点支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和科学技术知识源源不断地送到广大农村,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教育随时随地服务于全社会正在成为可能
王学武:据我所知,国家在信息化推进的导向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企业、城市信息化等是重要内容,这对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谢焕忠:农业、企业、城市、教育等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基础网络设施的互联互通,业务和服务形式的不断融合是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促进着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共同发展。农业、企业、城市信息化的建设更加有利于教育信息化传输网络向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角落的延伸,有利于各种应用,尤其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深入广泛开展,有利于探索与推广不受时空限制、全方位创新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探索教育服务于全社会的有效途径,从而使普及随时随地的教育和培训信息服务成为可能。
构建学习型社会不是一家单位、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它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协调努力。教育部门需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与国家有关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通力协作,制定统一规划,整合各方资源,从根本上实现“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与其它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通信网等多种传输网络的互联互通、无缝连接和相关服务形式的有机融合,逐渐形成遍布全国所有城乡校园和社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只有这样,才能为构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王学武:您认为,教育信息化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更快地满足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谢焕忠: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的提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是要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支撑环境。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推动教育体制、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探索并推广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新型信息化教育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条件和基础支撑环境。
二是要为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条件保障。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科研环境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资料、仪器设备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系统的互通操作,营造深层次共享的基础条件平台,提高师生和科研人员获取科技信息的速度和质量,提高网上科研协作水平,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从而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