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乡村治理数字化要避免形式主义
来源:农民日报 更新时间:2022-02-17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要素被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激发出治理的创新能量。在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带来的便捷已渗入百姓生活:村民通过手机,就能办理医保等常用业务,了解监督各类村庄事务,申请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乡村治理的效率与效能大大提升。

然而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推行过程中,一些困难与挑战客观存在。有的村庄年轻人流出比例较高,留村村民年龄偏大,村干部和村民对数字化与智能化产品的接受度低,存在学不会、不愿学、缺乏硬件设备等问题;有的地区将原先应用于城镇治理的系统与平台“搬”到农村,在匹配乡村需求、运营维护管理、推广普及使用等方面遭遇阻力;治理数字化平台的功能实现,需要依靠大量可信度高的数据来支撑,而有的地区因为技术不够成熟,大量数据需要依靠人力调查获取,可能给基层干部增加负担。此外,治理数字化平台往往需要很高的建设与维护成本,以及技术与人力要求。当地能否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当然,乡村治理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其对基层治理的赋能作用与深刻影响不容忽视。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陷入急功近利与形式主义的陷阱,因地制宜推行乡村治理数字化,将治理数字化所依托的各类平台等载体真正建好、用好、维护好,让数字化带来的利好切实惠及乡村干部与群众。笔者认为可从三方面发力。

其一,要培养和提高乡村干部与群众的数字素养,引导村民逐步接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数字化。除了开展相应培训,还要想办法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变“要我用”为“我要用”。建议参考目前应用较广的积分制乡村治理方式,将治理数字化平台的使用与积分挂钩。当村民完成平台登录、业务办理、在线议事等项目后,后台自动记录相应积分。若达到一定积分,可换取相应生活用品与服务,以达到激励效果。

其二,要选拔培训一批村级信息员,解决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的长期运营管护问题。具体要培育多少信息员,是专职还是兼职,需要根据当地数字化平台的运营维护需要和使用情况,以及基层干部承担能力等,统筹考虑、精细布局,避免出现人浮于事或过重加码两个极端。

其三,要合理建设各类数字化治理平台,注重整合使用,不盲目建设、不搞“盆景”。要以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为导向,依据地方财力量力而行,在科学衡量投入与产出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平台建设。针对区域内同一项工作内容,避免出现省市县乡等各级平台的重复建设,规避资源浪费和潜在贪腐问题。对于既有的各类平台,要结合乡村需求进行改造,并规范整合使用,特别要打通各平台间的数据共享渠道,最大限度挖掘既有资源价值。

我们还应认识到,技术不是万能的,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在农村的熟人社会,技术的触达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登门问候带来的温暖,聚会议事讨论的深度,都不是仅仅依靠数字化媒介能够实现的。总之,技术永远是手段,人才是目的。服务切合群众所需,实事换来村民笑脸,才是衡量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