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技术为政务服务提质赋能
来源:嘉峪关日报 更新时间:2022-03-01

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成熟和商用,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在持续丰富应用场景的同时,不断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和重构。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数字技术已日益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须臾不可或缺。

“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将政务服务效能的提升辅之以“数字化”的加持,说明“数字化”已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环境结构、改变现有秩序的一个重要“变量”。以数字化成果赋能日常生产生活,表面上看,变的是节奏、速率、时间,可提升的却是可及性、通达性、便捷性,进而不断压缩投资、人力、成本的“额度”。

从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角度讲,做大做优做强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既有利于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创造的良好机遇,更能乘势而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效率和动能的新跃升。这也是数字技术不断实现创新性提振、渗透性强化、覆盖性延展的动力之源。其中,动能和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数据的快速生成、高效传输和开放共享。可以说,正是依托数字技术提供的平台、程序、硬件、场景,各种信息流和数据流才有了实现组织结构重塑的可能,进而打破时间空间的阻隔,在不同领域、层级、范围、场域实现跨界穿梭,让服务随时随地生成,让场景再现随调随用,让生活充满无限可能。

用数字技术为政务服务提质赋能,关键就是数字技术平台的联通程度、流程的再造能力和场景的统筹效果。其中,平台犹如一个信息枢纽节点,除了存储汇聚的信息和数据资源外,其价值的呈现效果关键在于为各方数据资源提供高效加工和生产传输,让信息枢纽节点成为互联互通的资源转换站和加工生产车间。这也是数据实现开放、共享、融合的奠基环节。如果以平台为支撑的数字技术“中枢神经系统”各个节点时常处于堵塞、拥堵甚至关闭状态,“输不进”“流不出”,以至于形成一个个“数据小孤岛”,那么政务服务效能的提升便无从谈起。可以说,所谓的“一网通办”“联通联办”“协作共办”,既是在讲多重数据的整合、汇聚、传导和生成,更是在提升流程再造的能力。

从横向来看,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端口”互相敞开,让信息流和数据流无障碍“联通”,这也是场景化应用在多平台畅通无阻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当数据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间形成高效进出通达后,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就会生成,此时数据才会借助场景化应用实现价值扩容和增值。如果数据之间没有融合共享的支撑,那么公共服务是跑不出“加速度”的。构建一个完整的大数据治理体系,政务服务平台的全流程优化和一体化协同发挥着夯基垒台的固本作用,并为数据的扩容和增值提供基础性支撑。

可以说,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能够“让政务沟通、政务决策与服务回应从繁琐的层级制中解放出来,通过数据流动构筑扁平化的行政关系,打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隔阂”,彻底破除信息“体内循环”造成的各种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的不公开或者半公开状态,进而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数字化服务带来的便捷。然而,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只是数字化场景为民生服务的一个切面,把更多的服务场景融于一体,打造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于一身的智慧化平台,才能更好地激发数字化服务潜能,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如果说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只是一种创新型手段的话,那么以此为支撑实现的政府服务管理运行方式、业务流程、服务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才是数字政府建设最终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即不断用创新的公共服务模式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当然,在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匹配过程中,相应相生的数字化变革注定会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化起到助力作用,进而极大地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精准性,更好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务公开,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