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聚焦: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畅通经济社会发展“大动脉”加快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要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习近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12次,数字经济已经5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战略地位与基础作用日益凸显。
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涵盖了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将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关键支撑和创新动能。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后疫情时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纷纷发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计划,制定促进基础设施发展的系列政策,加大部署的力度。我国接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相关规划、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上高度重视,积极加快建设步伐、提升管理水平。
可喜的是,我国5G、千兆光网、算力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工业互联网等系统平台日渐完善,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方兴未艾,为激发数字经济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速、可靠和强大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基石,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座。
新的共识已经达成,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是顺应新发展阶段形势变化、抢抓信息革命机遇、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在加快建设泛在智联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的同时,适度超前部署下一代智能设施体系,数字新基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顶层设计
稳步推进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人才和知识等的投入,为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动能,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供需求载体,为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提供动力,大幅提高我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规模和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是看到这种潜力和作用,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出台,各省区市的“十四五”规划也陆续发布,其中,在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进行了系统切实的部署和规划。比如从站址规划、资源开放、用电优惠等方面都给予5G等新基建大力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
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政策规划
2021年11月,工信部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信息通信行业整体规模进一步壮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大幅增强,新兴业态蓬勃发展,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能力全面提升,成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坚强柱石。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实现城市和乡镇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千兆光纤网络实现城乡基本覆盖。骨干网智能化资源调度水平显著提升,互联互通架构持续优化,整体性能保持国际一流,网络、平台、应用、终端等全面支持IPv6。低中高速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全面形成。国际通信网络布局更加均衡,网络质量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数据与算力设施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数据中心布局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形成数网协同、数云协同、云边协同、绿色智能的多层次算力设施体系,算力水平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设施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突破。基本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高质量工业互联网网络,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标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实现蜂窝车联网(C-V2X)规模覆盖。
千兆光网
2021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城市和有条件乡镇的“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固定和移动网络普遍具备千兆到户能力。到2023年底,千兆光纤网络具备覆盖4亿户家庭的能力,10G PON及以上端口规模超过1000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3000万户。
5G
2021年,工信部印发《“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促进5G网络建设和应用高质量发展。各地政府从站址规划、资源开放、用电优惠等方面给予5G大力支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5G发展取得世界领先的显著成就。
算力网络
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指出数据中心正向着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方向发展。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行动计划》首次将算力作为衡量数据中心发展的重要指标,并对数据中心算力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打造新型智能算力生态体系。202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构建并形成以数据和算力设施为核心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形成数网协同、数云协同、云边协同、绿色智能的多层次算力设施体系。
工业互联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到2023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融合应用成效进一步彰显,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生态进一步健全,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大范围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了5个方面、11项重点行动和10大重点工程,着力解决工业互联网发展中的深层次难点、痛点问题,推动产业数字化,带动数字产业化。
快速推进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推进,5G、光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全面突破,数字经济底座进一步筑牢。
200万个
截至2021年年末,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142.5万个,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到5.2亿。2022年要新建5G基站60万个以上,使基站总数在年底达到200万个。
500万架
截至2021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总规模约500万架,增速超过25%,算力总规模约130EFLOPS。
3亿户
截至目前,支持千兆接入的10G PON(万兆无源光网络)端口达到720.7万个,千兆光网覆盖3亿户家庭,全国51.2万个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
29个
我国公布首批29个“千兆城市”名单,北京、天津、上海、呼和浩特、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杭州、宁波、南昌等榜上有名。
2000个
现已培育较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全国已经超过200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5.3%,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普及率达到74.7%。
带动效应初显
5G、千兆光网、算力网络等,已经开始发挥带动效应,成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其中5G作为新基建“领头羊”,发挥出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重点行业5G应用的技术和场景验证已初步完成,形成多个具备商业价值的典型应用场景,已在国民经济20个门类里覆盖了15个、97个大类里覆盖了39个,5G赋能效果逐步显现。5G应用在教育、医疗、信息消费等领域加速发展。在教育领域,全国多所高校进行积极探索,涌现出5G空中课堂、5G虚拟实验室、5G云考场、5G智慧校园等一批典型应用和标杆项目。在医疗领域,全国已有600余家三甲医院开展5G﹢急诊急救、远程诊断、健康管理等应用,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信息消费领域,AR导游、4K/8K直播、沉浸式教学等5G应用,在游戏娱乐、赛事直播、居住服务等领域大幅提升消费体验。
2022年,5G将加速为千行百业赋能、赋智、赋值,并将在工业、交通、医疗、农业、文旅等重点行业深化应用。基础电信企业等5G产业链代表将拓展并深化5G创新应用,5G﹢融合媒体、5G﹢智慧医疗、5G﹢智慧教育、5G﹢车联网、5G﹢智慧农业等领域有望迎来新突破。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
加快算力网络创新发展
应加快算力网络创新发展,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发展算力网络亟须破解创新研发基础薄弱、产业现代化水平低、算力需求尚待激发三大难题。建议从顶层设计、技术创新、产业推进、应用孵化、配套政策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二是建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三是加快推动配套产业成熟;四是培育壮大算力网络应用生态;五是加快完善配套政策支持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
引导算力、算法低碳发展
应加快发展绿色AI,引导算力、算法低碳发展。绿色AI包括两个关键维度:一方面,要发展绿色算力,通过使用绿电,利用技术优化流程,降低数据中心能耗。另一方面,要发展更绿色的算法,优化策略和参数设置,降低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能耗,从而构建绿色集约的大模型,提升基础设施能效比。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
注重增强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的互补性
要坚持需求引导,聚焦重点领域,积极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注重增强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的互补性,特别是增强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核心竞争力,同步加快电力、交通、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增强基础设施综合保障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科集团原董事长童国华:
夯实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转型基础支撑水平
要夯实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转型基础支撑水平,要向融合“感知、传输、计算、存储、处理”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转变,围绕5G网络等下一轮核心技术补“短板”,围绕“安可”国产化系列要求强“底座”,围绕软硬融合、云网一体技术演进趋势补“弱项”,加快建立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等服务的核心能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持续筑牢数字化转型建设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
均衡协调完善我国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中国建设中,需要统筹兼顾、均衡协调地完善我国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发展能力差距,才能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真正的普惠均等。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移动总经理魏明:
推动光纤入户法规落地
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强化光纤入户依法治理,助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执法检查,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进行监督,推动有关部门强化光纤入户相关问题治理成效,确保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立法研究,统筹考虑光纤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法律形式对宽带建设及接入标准、平等免费开放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同时明确法律责任,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更强有力的法律支撑。(钟凌江 武聪 杨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