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全国两会文件“翻译国家队”
来源:国际金融报 更新时间:2022-03-14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新政策、新提法频出,在对外传播时,如何准确翻译为市场主体“放水养鱼”?如何让外籍人士读懂明白“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的意思?

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翻译国家队”给出权威的官方答案。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长期承担中央文献翻译工作。在这个“翻译国家队”中,来自多个国家的外籍翻译专家,把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翻译给世界,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今年全国两会前,第六研究部再次承担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英、俄、法、西、日、德、阿七个语种的翻译任务。通过准确科学的翻译方法,忠实呈现两会文件精神,同时消弭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足够“地道”让国外读者读懂理解,不仅考验翻译团队的语言能力,也对翻译者理解政策内涵的领悟力提出极高要求。

全国两会期间,《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第六研究部俄文、日文、阿拉伯文外籍翻译专家,请他(她)们“揭秘”全国两会文件的翻译过程,讲述自己与中国两会之间的故事。

“中国是一块宝藏之地”

叶海亚·穆斯塔,苏丹国籍,64岁,1995年来华工作。

叶海亚·穆斯塔于2015年8月进入中央编译局(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工作,就职于中央文献翻译部(今第六研究部)阿文翻译处,负责中央文献阿拉伯语翻译的改稿工作。他是阿文处2013年正式成立后迎来的首位外籍专家。来到中国多年,叶海亚·穆斯塔的同事们都说他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但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

“虽然我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但我丝毫不敢自称‘中国通’。中国国土广袤、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五千年前。在中国工作生活的每一天,我都在不断了解这一友邦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这里是一块宝藏之地,蕴藏着智慧、合作、互助、团结的光芒。”

叶海亚·穆斯塔多年参加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每年的报告都有一些表述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

“比如说‘以人民为中心’和‘以人为本’。这些表述体现出政府工作以及制定各项政策时,十分重视维护人民权益。除此之外,还包括‘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表述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性,未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继续在改革开放之路上不断向前迈进。另外,两会报告中多次提到‘实体经济’一词,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并且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叶海亚·穆斯塔最关注中国的脱贫成果和“一带一路”倡议。

“去年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仍然在实施一系列措施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防止脱贫群众再次返贫。一直以来,我都十分关注中国实施的各项脱贫攻坚政策。中国在脱贫以及提高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所取得的先进成功经验,也吸引世界上许多国家积极学习,主动借鉴。另外,我还十分关注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先后落地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这无形中会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互联互通。”叶海亚·穆斯塔表示。

“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田口奈穗,日本国籍,留学中国,曾在中国驻日使馆工作。她在2020年来到中国,从事中央文献日文翻译的改稿工作。

2020年1月,田口奈穗来到北京时,正值新冠疫情肆虐蔓延。紧张的形势一度令田口奈穗非常害怕,担心自己的生活。而在中国的经历,让田口奈穗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

“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我能够切身感受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以及保障我们生活正常运转的人们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于我而言是一份很好的经历。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这样相互支撑、彼此包容。”

今年,田口奈穗参加了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日文翻译工作。

田口奈穗介绍称,日译文由九个人的团队协作完成。团队中的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地认真思考,默契配合,只为打磨出更高质量的译文。九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每个人的日语表达也自成风格,但是大家一起讨论,选择互相认可的日语表达。

报告中,让田口奈穗印象最深的句子是“以实际行动”。在翻译过程中,田口奈穗也切实感受到,每天渺小的行动,日积月累也会产生巨大的效果。

在田口奈穗看来,日本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语言的层面来说,相较于欧美各国的语言,日语与中文有许多共通之处,也都使用汉字。日本在西化的过程中,外来语不断增多,外来语与汉字(在日语使用中)深度融合。而翻译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如何使用当代日本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表达,不偏不倚地把握(外来语与汉字、和语等)语言整体的平衡。

“我时刻留意,如何在忠实原文的同时,努力用最流畅自然的日语将其传递给读者,最大程度理解政策内容。我们的译文不仅仅停留于文字表面的理解,而是努力让读者也能感受到政策深层次的内容。”田口奈穗表示。

“每次来中国都看到变化”

安吉,俄罗斯国籍,在中国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习,2019年开始从事中央文献俄文翻译的改稿工作。

安吉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在她看来,翻译政府文件译者要承担很大责任,因为翻译目的是连接两种不同语言国家的人民。译者必须正确了解原文内容,才能准确用译文表达中文的意思,避免产生误解。

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一些新提法或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需要译者进行精准语言转换。

在安吉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讲到粮食安全时,最后一句话中出现的“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便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

关于企业减税降费的部分,“放水养鱼”的表述也考验译者功力(智慧和技巧)。“这是个比喻,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感觉很生动形象,但要是直译成俄文,很难理解这句话和税收的逻辑。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兼顾中文和俄文的特点,既要表达中文意思,又要符合俄文表述,为达到这个平衡,我和我的同事付出了很大努力”。

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很多,涉及很多方面。安吉个人比较关注环保方面的信息。

“我记得很多年前第一次来北京,空气条件并不理想,但是最近两年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清澈的蓝天。无论从监测数据来看,还是实际感受,空气质量都得到明显改善。报告里还注重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很重要的趋势。形成尊重生态环境的意识,低碳开发、回收再利用、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都受到了重视。现在中国还在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这是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中国的天越来越蓝,环境越来越好,这不仅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我们的后代能生活在更绿更美的家园。”安吉表示。

安吉从开始学中文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这十年中,中国给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变化巨大。

“每次来中国,都会看到新的变化,我想这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最直接证明。另外,中国文化让我特别有归属感。我也很高兴看到,中俄两国关系非常好,这给中俄两国人民提供了很多便利,我愿意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为中俄友谊贡献自己的力量。”

“消除贫困起定海神针作用”

叶列娜,俄罗斯国籍,2001年至2004年在中国学习汉语课程,此后一直在中国生活。2021年底开始从事中央文献俄文翻译的改稿工作。

在中国近20年,叶列娜对中国的关注点大多集中于中国的美食、古老文化、发展速度、民生改善,以及中国举办2008年的奥运会和今年的冬奥会等“基础常识”层面。

新冠疫情让叶列娜真正地理解了中国人的一句名言:“舍小家,顾大家。”“自从新冠病毒横行世界以来,只有中国做到了患病少、死亡少,国家真正地拿出不可计数的财力、人力、物力来尽可能地阻断病毒的蔓延。中国拥有14亿人口,却做到了发病最少、死亡最少、治疗最及时。”

今年是叶列娜第一次参加两会文件的翻译工作。在她看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尽最大努力地减贫、消灭贫困的提法,让人印象深刻。

“中国消除贫困不仅是解决自身的问题,也为全世界的稳定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一直以来都是历届中央领导严肃认真的话题,这个话题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欢欣雀跃,有了方向和动力。”

在中国生活多年,叶列娜最关心的内容是中国的环境保护以及新能源的使用,“从中央到地方,如何完成今年的目标是一场硬仗。既要发展,又要控制,是一个难题” 。

叶列娜还特别关注,中国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系统。“希望可以让所有人都可以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在全民医疗保险的前提下,发展各种不同的医疗形式,积极和世界知名药业集团谈判,最大限度降低老百姓需要的救命药物价格,让所有的家庭不再因病转贫。年轻人可以安心工作,让老年人可以安享晚年”。(记者 袁源)